以前做心理年龄测试题,测出心理年龄才20,我有些小开心,似乎一下子觉得自己年轻了好多,看了刘未鹏的《暗时间》,知道其实心理年龄是我们思维方式复杂程度的体现。
思考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
生理年龄难以改变,心理年龄却可以通过思维升级被拉长,那些只有被现实重重撞到脸上才感到疼的人,只是被动领悟没有主动思考,即使还是碰到同样的问题,他们依旧会好了伤疤忘了痛,其实别人的痛一样可以写入自己人生的教科书,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反思。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
思考多的人,会抓住生命中的暗时间,生命的长度更长。人的寿命可以相同,但生命的长短却不同。表面上看,每天都是24小时,但其实时间对每个人并不是均等的,这是因为每个人单位时间的效能不同(效能就是投入的时间和效率的乘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好比一个个沙漏,每个人的沙漏里装的沙子的总量是相当的,不同的是,有的人沙漏颈部较细,有些人沙漏颈部较粗,那些颈部较细的沙漏能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这就相当于单位时间效能高,所以虽然沙子总量一样,但相对却拥有更长的生命,这段看似多出来的生命时间,就叫暗时间。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
暗时间会具体表现到很多微小的方面,比如每天走路、坐车、吃饭、睡觉时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东西的时间。坚持看书的人大体会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为建立习惯读书,这时多以读浅显易懂,感兴趣的书为主,形成每天书不离手的习惯;二是读书分类的体系基本形成,这时多以和工作或学习方向相关领域的书籍为主,难度适中,初步建立起观点的H形联系;三是开始搭建思维联系,这时思考大于阅读本身,概念打磨清晰,形成网状节点。很多时候,我们看书仅停留在第二阶段,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而只有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从而进入读书的第三阶段。
暗时间还会体现在多任务完成,消耗在切换上的“热身时间”。经常健身的人都知道,在正式肌体锻炼前,需要先热身,就是让肌肉变得放松,主要一段时间不锻炼,热身时间就会更长,酸痛感会更强烈,反之则会很快进入状态,大脑也是同样,在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用过练习来改变。比如你看了一会儿书后忍不住想去看微信朋友圈,10分钟后想继续看书,可能要再花10分钟才能回到上网前的状态,所以上网时间相当于是20分钟。这些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这也是为什么常思考的人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的主要原因。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两个重要习惯。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 ,还要能够保持思维体力。工作之后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导致要时不时在多个任务间切换,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合理就显得异常重要;同时要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利用种种暗时间;更为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的时间塞得太满,要留出思考盈余,很多问题的解答就在灵光一现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