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月初开始读Tuesdays with Morrie,才看了前面几个章节(确切地说是到第29页),我就忍不住想提笔写下一点感悟。为了完成这份读后感,我反反复复把前面几个章节看了好几遍,今天终于成文。我想,我可以慢慢往后面读了。
1979年的夏天,曼彻斯特的布兰迪斯大学,一场盛大的毕业典礼在这里举行。一位叫Mitch Albom的毕业生向他的父母介绍了他的尊师Morrie教授(社会学博士,大学教授和多本著作的作者。)
小个子教授高兴地向这对父母称赞他们的儿子有多么优秀。这位学生,也向他挚爱的老师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一个刻有老师名字首字母的行李箱。分别的时候,教授问:“我们还会联系吗?” 学生说:“ Of course。” 离开时,学生看到了教授的眼泪。
而他们的再次见面,却是在16年后的1995年。
这十六年里,曾经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青年毕业生经历了音乐梦的破灭和亲人因病离世后的痛苦,渐渐意识到了一些人生真相,开始珍惜时间。他重返校园攻读了硕士学位,成为了一位体育记者,最终成长为名利双收的业界翘楚。
至于曾经的尊师Morrie,他也偶尔想起他和他的教导,但回忆终究淹没在久远的时空和距离。也不知什么时候起,他对母校寄来的所有邮件一概不理——因为只会要他的赞助。因此,他对Morrie教授的近况一无所知。
直到1995年的某天,他在家中随意切换电视频道时,突然看见了教授的一个专访节目。那时候,教授已经重病在身了……
Mitch决定去看望自己的恩师。他在约定的时间抵达了千里之外教授的家。
停车前,他还在一心五用——手里端着咖啡,电话里跟制片人沟通工作事宜,车载新闻广播响个不停,眼神在几个小时后的航班信息和街边的邮箱号之间来回切换。
突然就到了教授的门前。他拉上手刹,咖啡撒到了腿上。他看见教授和他的护工在门口迎接他。那一刻,他怔住了——他惊讶于岁月留给老师的痕迹——头发稀少且几乎花白,脸色也不怎么好。
教授却第一时间热情地招呼他。按照以往的风格,他早就扔掉电话,热情地奔向前去拥抱自己的恩师。
但是,他却有种近乡情怯的感觉,感觉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这次重逢。他给车熄了火,佯装弯身找东西,小声地继续业务电话。
直到几分钟后,他才下车,走向阔别多年的老师。他解释说自己刚才在车上找钥匙,所以耽误了一点时间,同时希望教授没有识破他的谎言。
相拥时, 他感受到了教授对这份久别重逢的激动,他听到教授小声说:“你终于……回来了。”
【后记】
不知怎么的,师生久别重逢的这帧画面让我想起了去年国庆与大学班主任及室友的相聚。
那天的我借着酒意问了个有些冒失的问题,老师的回复让我有些动容。后来想起,颇感失态。
那天的我在感慨什么呢?大概是岁月的残酷吧,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带走了无数的珍贵,凸显了奋斗与蹉跎的差距。但岁月也是温柔的,赠予了我们丰硕的收成,教会我们做好眼前事,珍惜身边人。
祝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一切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