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将至,去国外游学又被提到了日程上。家长们三五成群,或邀请,或建议,或微信群,或Q群…充斥着各国风情的游学内容,完全是一副风景优美的广告盛宴。其实,各国的旅游负责人最该感激的应是中国的这些家长,是他们提升了你的政绩。
以我女儿的学校为例,每班一些家委专门操作此事,用各种方法联糸各班,各年级家长,可见平时就应下功夫,吃饭,逛街,打牌…他们时刻想着怎样能壮大自己的团体。有时我想:竞争也很大呀!做经济确实难呀!
游学的家长们各种晒,常常一个圈几个人同时晒同一样东西:树木,天空,花草,建筑…即便是一个路边的枯草也让它带上异国风情。晒饮食的就更可笑,牛排,红酒,尚且说得过去,晒包饺子,做馒头是几个意思。
再晒孩子们的游学环境,明显破旧的校建筑,即没体现恢宏也没看出人文;铺满砂粒的大操场,破旧的体育设施,三三两两孩子…说实话只能令人不屑一顾,在我眼中和国内三线城市的学校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一旦那些家长回来,侃侃而谈,眉飞色舞,仿佛刚从天堂入凡间。
孩子们的表现也背离了轨道,他们想法和表现更令人担忧。在学习上,他们不能持续,带着怀疑的态度面对学习,认为回到国内学校来太辛苦了,学习,作业…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艰辛,在心理会埋下那一段的美妙,并继续想往。在与同学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优越感,炫耀自己的小历程,久而久之养成了自恋,虑假,攀比的性格。在生活中有自己的小圈子,不能容纳别人,久而久之变得自私,心胸狭窄。
欧美的教育体糸也是一整体,从中截出一点点就妄加评论,只能是管中窥豹。游学那么一、二个月只看到了皮毛,有的家长说在哪孩子就是快乐,每天做做手工呀,参加一些社团呀,根本不用怎么学习文化知识。其实欧美人更重视文化培养,那些科研成果,那些发明没有文化为前提怎么弄出来的呢?没人承人他们天生就智商高吧?
有的家长说提高了口语水平,不尽然,反正我女儿班的那些常游学体现不明显,都是几人塾悉的孩子一起,有自己固定的圈子,接纳别的孩子不容易,更何况语言不通呢。
寒假马上就来了,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见见世面总是好的,家长盲目跟风夸大了游学的作用,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