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的写作训练营一般周末不会安排作业,之前周末安排的是一些分享类的作业,比如分享一张照片、一首歌等,今天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课后二美希望大家欣赏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其实是王蒙老师的一次演讲,内容是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其实,初读标题,我并没想好要不要赏析这篇文章,不过恰巧她在今天作业通知里放了这场演讲内容一小段总结,这段内容就出自此次演讲,因为老师的写作风格简单明了,一下子将语言如此抽象的概念解释的清清楚楚,所以我有了通读全文的想法,上午花了大概一小时通读全文,看到有所思的内容我就ctrl c加ctrl v复制到记事本上,留作今日观感的素材。今天的文章最后,我会把今日摘录的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一并罗列出来供大家欣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原文感受一下~^_^
其实在看今天的文章前,我只能说自己好像听过王蒙老师的名字,但是其实他是谁,写过什么文章,处于文坛中什么样的地位,我是不知道的,但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点开了链接。
不得不提一句,刚读了几段话,我就对王老师产生了好感,原因很简单,老师谦逊不失幽默,老师本人在演讲时应该已经是很有成就的大家了,但是开篇他依然以一种谦逊的姿态示人,表明自己只是谈一点个人的理解,如果有哪里讲的不到位,还望列坐的老师与学生见谅。
结合自己前段时间面试时的表现,不得不说,老师简单的几句话非常有水平,既表明了对其他人的认可,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此表达,相信鲜少会给人狂妄的印象或者引起争论,而我在复盘自己面试表现时,就明显感觉自己在被“逼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并没有大方得体、不卑不亢的表明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内心中我是抗拒在初次见面时就提出真实想法的,毕竟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品头论足吧,但是在当下的时刻,我还不够机智,很难做到如此体贴,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无形之中,得罪面试官也是难免的吧。
前些日子和前辈见面时,他提出的建议与老师这种表达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皆是先表示对其他人的认可,同时提出自己的“浅显”看法,这种表达方式比起简单粗暴一定能更容易被接受,无论是在与人相处,还是在工作中用来推进项目,相信都会有事半功倍的好处。
今天对这种高级表达方式的觉察对我来说非常宝贵,不知是年纪越大越不愿意迁就,还是越来越任性,总之这几年我嘴上越来越厉害,以前可能因为内向、腼腆,不太愿意撕破脸,后边接触的人多了,脾气倔,又不服软,所以如果有人嘴上欺负我,我肯定要怼回去。很多时候,我清楚地知道自己非常讨厌这样怼来怼去的交流方式,但是我实在是不知道要如何做到在某些人无法给予我尊重时,我如何才能不失涵养和教养地让对方明白,我不和他们一般见识是因为这种事不值得,但是不代表我好欺负。
当然,可能这种事大家多少都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我也许没必要上升到被欺负或者受害者的层面,但是在今天前,我的认知盲点其实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是因为我说话太冲、太直接,在无意识中得罪过对方,所以才有了后续一系列作天作地的过招,所以今天赚到了,以后学习多用这样的方式和谈吐表达自己,也许我生活中糟心的事会少一点吧,让我拭目以待!
老师在演讲中提到一篇英国人写的文章,题目是作家是用笔思想,文章主要是表达作家在开始写作前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早早就想清楚要如何展开文章的内容了,更多时候作家也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梳理自己的思路,调整自己叙述故事的方式,这个和前两天二美发的的二美谈写作:你得写,光想不行这个视频不谋而合,再结合我过去的经验来看,空有想法固然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想成事,还是要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实都是我们精进自己思维的过程,只有做,才能发现自己哪些地方考虑的不周全,那发现不周全之后,下一步我们会开始思考如何解决掉这些问题,那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其实也是成长的过程,我们的思维模式、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在如此的反复中得到训练、得到提升的。其实这和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和现在是一样的,梳理思想就好比播下一颗种子,在种子培育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最终种子会在我们的精心照料下开枝、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想必,这和王老师在文中提到的如果不用语言梳理思想,人是无法成熟的道理一样。
在这篇演讲稿里还有一处宝藏发现,那个就是老师提到语言还可能在某一个层面限制我们的创造力,他举了一个例子,皎洁的月光,我猜大部分人看到月光,第一个直觉反应的形容词可能就是皎洁,那我们换个角度来想一个问题,那就是除了皎洁这个词之外,我们是否还知道有哪些词去形容月光,又或者大家谁有更好的创意去造一个新词来形容月光呢?基于这层理解,语言确实也是有一定限制性,所以语言又是可以被轻易驳倒的。
此外,老师还在文中提到大家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不要钻牛角尖,毕竟语言也是艺术和幽默的载体,这个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们又何必认真呢?
下面是我从演讲稿中摘出来的一些对我来说有启发的段落,和大家分享,有兴趣的小伙伴自取,想看原文的也可以留言给我哈~
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以人们研究文学时对语言的问题会有很多的兴趣。我在这儿讲一点个人的体会,这些体会可能都非常粗浅,都是卑之无甚高论,碰到真正的教授,特别是在座的还有语言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可能让你们见笑。希望你们包涵一点,我只是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2. 我曾经很喜欢一篇文章,是一个英国人写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叫做:作家是用笔思想,但是这个作者的名字我也忘了──说明我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所以没有一种谨严的治学和谈学问的作风,所以你们也只能姑妄听之。如果你们谁查出这篇文章来,告诉我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我会非常的高兴,也可以付一定的劳务费用。(笑声)
3. 他讲的就是作家思想的过程和写作的过程是分不开的,并不是他想好了一切才能写作的,恰恰是只有在写作的过程中,他才使自己的思想慢慢变得明晰,使他的形象慢慢变得鲜明,使他的故事开始找到了由头,从这个由头发展到那个由头,从那个由头又和另外一条线发生了联系,我想他说的非常对。
4. 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个故事从开端,如果打一个比喻,就像种棵树一样,初始的想法就像是一颗种子。
5. 刚开始写的那几章,就好像在那儿松土,播种,然后开始发芽,长出一支枝子来了,又长出另一支枝子来了,然后它的主干也长得粗一点儿了,这个时候它又受到了风霜雨雪,或者是正面的,或者是反面的影响,它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又否定自己等等。
6. 相反的,如果你不用语言来梳理你的思想,不用语言来生发你的思想,不用语言去演绎你的思想,那么你的思想是不可能成熟起来的。
7. 即使是纯粹的文字上的掂量,也会使人产生思想,推进、改变思路。
8. 我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推敲起来思想就会延展:第一,失败是成功之母,说明失败之后人会总结经验教训;第二,失败会不会是失败之母?应该说这也是可能的。就是说一个失败会引起一连串的失败,因为一失败以后就处于劣势,失败以后也影响了你的信心,因此失败成了失败之母。
9. 那么反过来再说,成功是不是也可能成为失败之母?周谷城老先生解放初期和毛泽东主席谈话时就说过这层意思,他说,主席,不但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败之母。还解释说“有很多农民起义成功者,成功以后骄傲了,腐败了,争权夺利,最后成功导致失败”。
10. 修辞对于人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它起的一个文化的作用,这种修辞不仅仅影响了人的语言,而且影响了人生活的一切一切。
11.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这个有讲,无非跟欧洲一样,说明你早就全盘西化了,不待改革开放就西化了。但是伟大的是“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这个葡萄皮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也是喜欢找死理的一个人,一看到“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我就脑门子出汗。
12. 我慢慢地悟到了,这是语言的另一种功能,这是一种形式的功能,这是一种游戏的功能,你不要为它出汗,你不要在那儿着急,你不要钻牛角尖,你不要自寻苦恼,你已经活得够苦恼,你再为一个不存在的葡萄皮而苦恼,那你累死了活该。
13. 所以我觉得语言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又成为人生中的陷阱,它会误导我们,它会让我们误以为掌握了语言就掌握了人生,它让我们误以为听从已有的语言和文字的驱遣就可以得到人生的真谛。它甚至于会使我们变得丧失了对于人生最本初、最纯洁、最属于自己的个性的那种感受,所以语言这个东西是一个双面剑。
14. 述而不作 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自《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