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史
在上大学之前,我是几乎没碰过什么课外书的,唯一一次买书的经历大概是初二的时候被语文老师强制要求买了一本《海底两万里》,还真别说,我一个学渣看一本文学名著立马就感觉不一样了。不过也就大概看了几个早自习,觉得内容实在枯燥乏味,到现在我仅能大概记得对主人公和船长的一些印象和感觉,具体的情节早已忘得一二干净。
上大学之后,断断续续看了大概十几本课外书吧,因为实在提不起兴趣,那个时候我选书完全是盲选,兴致来了去图书馆书架上逛一圈,感兴趣就拿回座位上看一看。而这样拿回来的书我几乎都没看完,总觉得这些东西好像跟我也没太大关系,我费那劲干嘛。
到了后来,慢慢知道了一些比较知名的畅销书作者,于是我的选书标准就变成了选作者,我觉得那个人好,那他的书肯定也不错,他推荐的书肯定也OK。然后我就一本一本往后看。那个时候我也完全不懂得写读书总结的重要性,因为总觉得我刚看完啥都记得干嘛非要写出来呢,而且内容那么多我的总结能力是真的不行,写过一两次,完全变成了事无巨细的罗列,因此就没再坚持下去。
当然到目前为止,我看书的数量和质量仍然相当不够,因为工作之后工作技能都学不完,所以读书这件事一直没安排上。最近我在【得到】APP上订阅了吴军的《阅读与写作40讲》,每天早上准时收听和总结。只能感叹自己在有限的时间走了太长的弯路,这些技巧如果不是吴军这样的老师分享出来,我一个学渣恐怕一辈子都弄不明白原来书是要这样读的!。所以我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总结一下吴军老师的阅读方法,给之后的阅读做一些铺垫。
如何文学作品
首先虚构类文章的内容无非有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结果】。美国人通常会将其总结为六个W和H开头的疑问词:When、Where、Who、What、How、Why、Which。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要不断地梳理这些信息,才能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
进一步,我们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有哪些隐含信息?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推论?这些作者必然不会明说,但你要主动去通过思考获得这些信息。
更进一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这些方面做得非常好,可以在阅读的时候仔细研究,一方面可以对内容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是在给自己积累写作技巧。
- 结构
- 以时间为线索
- 以矛盾冲突为线索
- 用一个微观细节映射一个宏大的事件
- 描写手法
- 正面描写
- 动静结合
- 虚实结合
- 点面结合
- 多种角度(远近、高低、内外、上下、)
- 多种感觉(视、听、声、嗅、触)
- 白描工笔: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和场面。
- 细节描写
- 侧面描写
- 烘托渲染
- 衬托对比
- 抑扬
- 比喻和暗喻
- 用词用语
- 语气
最后,我们要通过书中的内容,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境遇,反推出作者是什么人以及他所要表达的态度和中心思想,这才算是读懂书了。
如何有效提高阅读速度
要提高阅读效率,首先要有一个可衡量的标准来评价我们阅读效果,既包括主题思想、作者的态度,也包括特定内容的具体信息。
首先,在宏观层面,我要实时把握作者的态度和中心思想,需要我们做到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作者,我需要怎么组织语言才能把自己的想法给读者表示清楚。比如,我们可以多多关注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
其次,在微观细节层面,要实时把握6个W和一个H的问题,一边阅读一边圈起来,就像做英语阅读理解一样,多多关注同义改写。
提高阅读速度的技巧
- 把书捧得离习惯的距离远一些,可以提高30%的阅读速度
- 语音辅助阅读。原理就是不断练习眼睛和脑子的同步,不是真的读出来,而是用默读的节奏来控制眼睛扫描的速度。
- 遇到不认识的词,不要停,跳过去
训练方法
每天花几分钟时间练习协调眼睛扫描速度和脑子理解速度的协调性,然后合上书(或者屏幕),思考一下文章的结构,以及6个W和一个H的问题。
如何兼具深度和广度
吴军老师将需要读的书分为三类。
第一类:用来浏览的书,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翻翻就行
比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多看看开头和结尾,中间的内容大概浏览一下就可以跳过去了。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做一下标记,以免未来需要的时候找不到。这类书的目的是了解树的轮廓和感兴趣的内容。
第二类:需要细读的书,逐句读完。
比如可以一边读,一边划重点。还可以对重点内容建索引,以便将来写作的时候可以找到。
第三类:典藏的书,可以长期放在书架上
一类是参考书,可以用来在写作的时候验证信息的准确性。
另一类是品读的书,大部分是经典著作。这些书可以读很多遍,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感触。另外很多优质的杂志,从了解信息上来看,比读书更有效。
在这三类的基础上,吴军老师还有一个深度阅读的读书模式
这个就有点像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学的专业课,不是把教材从开头到结尾逐句读完就行了。必须做到读完之后合上教科书,能把整本书的要点按照一个线索都整理出来。做不到这一点,就说明没有完全吃透。为了做到这一点,遇到不懂的地方,需要花时间搞懂,甚至还要看一些参考书。
这样阅读的目的是:一方面在把一本书读透之后,用它的内容构建我们整个知识体系和认知的框架;另一方面是为了去伪存真,以避免自己被很多大众媒体歪曲事实的文章给带进沟里。
小结
一方面我们要学会区分哪些书稍微浏览一下就行了,哪些书需要精读、细读、研读。然后我们要利用一些阅读技巧帮助自己快速把握文章内容、作者而态度、想法。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之后,就不用在意读了很多书然后又忘了这种窘境了。
最深层的阅读是树根,根不仅要扎得深,而且根系要发达才能吸收养分长出大树。比深层次阅读稍微浅一点的细读,是树的枝干。大量的浏览是树叶树冠。一棵漂亮的树要枝叶茂盛,光秃秃的没人喜欢。树叶回落了再长,大量浏览的书籍文章可能很快就忘了,但是只要有好的阅读习惯,很快又枝叶茂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