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
有美丽的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
星星沐浴的的乐园。
——《月牙泉》
对于我而言,独自背起行囊,行千百里路,到从未涉足的地方,去看那里的芸芸众生之千姿百态,怀揣敬畏之心,去欣赏沿途的自然风景,这大概就是旅行的意义。
敦煌之行算得上是一时兴起,与以往出游必先做好计划不同,这一次出发前除了订了车票和机票,其他的行程计划都是在路上完成的,在文后将附上攻略。
敦煌作为古时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途经驿站以及军事重地,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这里有“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的重要关隘,也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与之遥相呼应;
这里有“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的鸣沙山与月牙泉,也有“鹿王本生敦煌壁,灵兽见容异域天”的世界瑰宝千佛洞。
在路上
与繁荣发达的华北平原不同,前往敦煌的一路上人烟越来越稀少,透过车窗看到的风景也从蓝天、白云、麦田,逐渐变成了荒漠、黄沙与胡杨。
在广袤干涩的沙漠里,在遮天蔽日的黄烟里,胡杨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顽强地生长着,犹如镇守边关的卫国将士,肆意伸延着枝干,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悲壮。
“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胡杨生而无畏,死而不倒,倒而不朽,傲然立于天地之间,完美呈现了宏大与坚毅。
抵达敦煌火车站已是下午,头顶烈日,刺目的阳光灼烧着每一寸皮肤,时而刮过的微风带来丝丝凉意。火车站也修建得别具一格:整体呈现中国建筑典型的对称美感,据出租司机所言,车站采用了敦煌石窟、汉唐壁画中的很多建筑元素,对应着敦煌“兴于汉魏、盛于隋唐”的文化底蕴。
敦煌很小,城市的入口处是一尊反弹琵琶的飞天雕塑,扭动着曼妙的身姿,迎接四方来客。
飞天之所以成为敦煌的象征立足于世界艺术瑰宝之林,大概是因为它体现了印度佛教与中国道教的艺术融合,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没有翅膀羽毛、没有佛之圆光、不会腾云驾雾,仅凭借自然飘逸的衣裙以及随意飞舞的彩带踏空而来。
山与泉
清晨跟着散团出城区向南,来到了鸣沙山。沙粒随着猎猎的风时而流动时而旋转,发出嗡嗡的鸣响,犹如管弦丝竹,故称为鸣沙。
古时关于鸣沙,有着很多传奇的故事。相传鸣沙山曾经是一片绿洲,汉代一位将军率兵出征西域,然而夜间遇袭,在两军交战之际狂风大作,漫天黄沙将两军全部吞噬,从此就有了鸣沙山。而如今的沙鸣,就来自他们当时的厮杀声。
由于山坡较为陡峭,上山的路是由软梯嵌入沙中形成的。登过泰山之后,本以为此次190余米的小山不值一提,然而这样的预判还是太过草率了点。
我们常会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觉:在着手做某件事时,因为曾经有过相类似的成功经验,所以想当然地认为目前所做的看似简单的事,完成起来易如反掌。殊不知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事。
由于沙的流动性,每爬一步都像陷入了泥沼,细沙可谓是无孔不入,几步路的工夫就灌满了我的鞋。爬到一半时我已经可以感受到自己剧烈的心跳,这种感觉通常只在我运动到力竭时才会出现。当我深一脚浅一脚地登上山顶时,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大口大口贪婪地呼吸着山顶新鲜的空气。
从山顶俯视,远处是敦煌城,那是戈壁中的一抹绿,一片水泥筑就的森林;近处是自然之力形成的鸣沙山与人为创建的生态区,黄与绿泾渭分明地站在自己的领地里,在交界处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空中滑行着的飞机像是一只只鸟儿向昏黄的天空致意。
月牙泉坐落于两山之间的平地上,不偏不倚地位于中心。月牙泉的水清澈透明,千年未曾干枯过,在泉边约10米的范围内,沙被泉水染成了深棕,在这四面黄沙之中显得尤为神秘。
有歌赞其为“天的镜子,沙漠的眼”,尤为贴切。泉边建起的亭台楼榭庄严肃穆,与黄沙、泉水拼凑在一起,显得别有韵味。
“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很多时候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像这样磅礴大气又自然恬静的山与泉,远非是人类运用一己之力所能创造出来的美,既应该敬畏,又值得感恩。
莫高窟
来到敦煌如果没有去莫高窟,就像点了龙虾,却只吃了龙虾的须子。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众多朝代的兴建,形成了如今的巨大规模。据说莫高窟最开始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主要是有钱人家为自己积累功德而修建的佛洞。通俗来说,就是钱多修大的,钱少修小的,没钱干看着。
莫高窟总共有735个石窟,如今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正常开放的有40个,可调节的有20个,特别的有10个,每日限制客流6000人次。
此次因为是应急票(攻略中会提到),只参观了有代表性的96窟的弥勒坐像、100窟的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统治者曹元德的功德窟、148窟的卧佛像以及138窟的晚唐阴氏家族的家窟。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弥勒坐像与卧佛像。
弥勒坐佛在所有石窟雕塑当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作为地标性建筑被印在莫高窟的门票之上,全高35.5米,修建于初唐。洞窟前的九层楼——被游客戏称为“九层妖塔”——是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弥勒佛坐靠山崖,眼神下垂,俯视众苍生,给人以威严肃穆之感。右手上扬作无畏印,意为解民之疾苦;左手平伸作与愿印,意为满足众生之愿望。只可惜该佛已由历代多次重修,不再是唐塑原貌。
卧佛为释迦牟尼涅槃像,全长14.4米,头朝南脚朝北,其身后站着72位菩萨、天人等。这72尊雕塑说来有趣,相传是清代的工匠重建的,当时的工匠并不了解佛教,只知道佛与圣人相差不远,而中国的圣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夫子,因此以孔夫子门下72弟子的典故塑造了72尊雕塑。
“涅槃”一词最早接触是在关于凤凰的传说之中。相传凤凰死时会起火燃烧,而后会化为灰烬,并在灰烬中重生。
但在佛语中,“涅槃”可谓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成为超然的存在。而现世更多的将这一词当作是僧侣圆寂的代称。
私以为,佛所宣扬的无欲无求对于普通人而言,可当作是在拥有过后,不再过分追求的解释,但不应是放弃目标与信念的拙劣借口。
记得《西游降魔篇》中有一段台词:“有过痛苦,才懂得世间众人之苦;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牵挂,才能了无牵挂。”只有经历过种种,才会试着去理解自己所追求的究竟对错,是否该断,该离,该舍。
攻略(仅旺季)
衣
西北地区普遍昼夜温差较大,冲锋衣长裤跟短袖短裤搭配着带(女生为了拍照的话建议带一袭长裙,拍起来很有画面感)。
白天的紫外线较强,需要做好防晒措施:帽子、墨镜、纱巾、面罩等,基本上要做到全覆盖无死角。
爬鸣沙山最好穿戴鞋套(穿高筒靴去爬山的除外),可以在入口处租,15元一双。不建议买一次性的,容易坏,起不到防沙的作用。
食
当地的特色小吃是酿皮子(凉皮)、驴肉黄面、杏皮水等。坦白讲味道不算独特,而且量少钱多(尤其不要在沙洲市场里买东西吃——想要尝鲜的除外)。好在市区内餐馆较多,想要吃饱还是建议选择非特色餐馆。
去爬鸣沙山要带充足的水,景点门口的水较贵,而且进了景区之后是没有卖水的。
住
旺季的住宿,除了青年旅社的混住宿舍,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宾馆普遍在200元左右,基本的硬件设施都很齐全,但不要将整体水平与北上广的大型连锁酒店去比较,不然会失望的。
特别提醒,如果是一个人去玩,网上团购的时候,要注意看清有没有“七夕特惠”等字样,不然服务员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反复确认你是不是一个人入住(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行
接站:敦煌的机场跟火车站离得不远,距离市区不堵车的话,大概30分钟的车程,一般预定的酒店会有接站服务,不过要提前沟通。如果打车通常一口价,拼车一人10元,包车40元。
市区内:基本靠步行即可,现代化的步行街跟卖纪念品、小吃的沙洲市场也就是10分钟的路程。
鸣沙山:我当时是跟团去的,到那里没有公交。可以选择自驾或是租车出行,租车的价格在100元左右(看个人砍价能力),从市中心去大约6公里,16分钟左右可以到。
莫高窟:无论是跟团、自驾或是租车,都只能到莫高窟的数字展示中心,距离市中心约10公里。所有的游客都只能从这里坐专门的大巴车前往莫高窟,包含在门票里。数字展示中心距离莫高窟约16公里。
景点花销
鸣沙山门票:成人票120元。
骑骆驼环沙山(约能骑行90分钟):100元。
沙地机车:小车一人骑行,150元;大车三人骑行(含司机),600元。
滑翔机鸟瞰:一人一机,380元。
莫高窟门票:应急票(仅参观4个石窟,每两天放一次票,需要排长队)100元,正规票(须提前一个月,从网上实名预约排队买票)200元。建议淡季(11月1日至4月30日)来参观,据当地人说会比旺季多开20个石窟。
对于未知的风景,我们总抱着憧憬和好奇。虽然如今在发达的互联网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另一个城市的风景,但是我们依旧会选择出行的方式去感受。
究其原因是因为:旅行给我们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撕开了一道缝隙,在这缝隙之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然后在日后可能荒芜的时光中,留存一些美好的回忆。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