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许多成功学,励志学,喝了许多正鸡汤,毒鸡汤,但除了短暂片刻心情激昂,最终并没有成(卵)效(用)。这个浮躁又功利的世界,有人热爱,有人痛恨,有些东西,求而不得,也就会松手,然后发现,少了这些,也并没有怎么样。但也有些东西,求而不得,却还是放不下,那该怎么办?
有种信念认为,假如你真的很想得到一样东西,足够足够想,你会找到方法。类似“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的各种版本衍生。这句话乍看之下非常鸡汤,不就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么!可是“我的心明明很大,舞台却小的可怜!甚至根本上不了台!”
我觉得,这话其实没说完。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关键是后面的a way to what?我们总是默认为,后半句应该是,或者必须是:a way to what you want!但事实上,后半句既可能是 a way to find out if it is achievable,甚至也可以是 a way to give up!!!!!也就是三种可能:
1. 每一个愿望都会指引一条道路达成。
2. 总有办法知道你的愿望到底靠不靠谱。
3. 每一种执念都能找到一种方法放弃。
我们之所以会痛苦不幸,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不肯认清现实。现实中这三种可能都存在,而我们却只认第一种可能。因此我们才总会在遭遇挫折以后,一心巴望着早日逆袭,而当发现逆袭久久不来,就更加痛苦不堪。
28岁的时候,我的人生走到一个临界点。28岁之前,我认为一切皆有可能,整个的世界就是一只即将为我打开的牡蛎,我只需要嘬嘬嘴,就能美到天上。而到了28岁头上,我突然意识到这世上其实可能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一切都不可能。生活将一成不变延续现状,我所有的野心、愿望、理想,可能都只能想想而已。
我心里有两种声音在 激烈地争吵:都努力了那么久了!继续努力下去!另一个则是:别!该干嘛干嘛!享受生活,找男朋友!你瞧瞧都过成啥逼样子?再差也不可能比这更差!
我不知道该听哪种声音,但就算现在我决定该干嘛干嘛,我到底该干嘛?辞职去旅行?积极相亲?社交寻找邂逅?开始呼朋引伴,吃饭逛街消费?那你早干嘛去了?最好的青春年华转瞬即逝,现在才开始和其他人一样的生活,之前的努力岂不是一场空忙?!
我越想越难过,越想越绝望。人生短短3万天,我已经过了快三分之一,剩下一半得浪费在吃喝拉撒和睡觉,也就是还剩下一万多天……而迄今为止我连一天快乐舒心的日子都没过过。
某天中午,我和几个饭搭子同事一起吃饭,突然情绪崩溃哭了……平时打死也要装坚强装洒脱,居然在一帮并不很熟的人面前哭了,我想所谓的人生谷底也就是这样了。我的同事一片手忙脚乱,安慰的安慰,递纸巾的递纸巾,问缘由的问缘由。其中有一位同事,突然没头没脑来了一句:“你每天都祈祷吗?”
我用纸巾揉着眼睛,诧异得差点忘记悲哀,心想:你丫的这是在说啥?!
他又问了一遍:“你每天都祈祷吗?”我抽抽鼻子,平复情绪,轻声说:“当然!一天祈祷好几遍好吗!可是祈祷根本没有屁用!”
他不动声色,又问:“那你都是怎么祈祷的?”
“什么怎么祈祷,当然就是上帝啊,佛祖啊,所有一切神啊灵啊,求求你们保佑我吧,保佑我那啥那啥,总之别让我再等啦!我已经等了这么久,再也等不了啦!拜托拜托!”
他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笑容,“果然如此,你这样祈祷怎么可能会有用?!”
大家面面相觑,都追着问那位同事,“那你倒说说,该怎么祈祷?”。
“首先,不管什么神吧,第一步你得先感谢他,使劲感谢,感谢他、她赐予你的一切…….”
“可是没啥好感谢的啊!我啥都没有啊!正因为啥没有这才觉得自己很惨,悲从衷来好吗!?”
这时候周围的人都吵嚷开了,“怎么会啥没有呢!你这么年轻!漂亮!有才……”,虚伪的赞美差不多持续了十分钟,发问的同事又说:“我们每天吃饭聊天,你一开口就是你的天下,大家都愿意听你说话,被你逗得前俯后仰。前阵子你休假那几天,我们都各自带饭,你不在,大家吃饭就没劲!还有,你一个人在上海好几年了吧?一个人在外闯荡,父母不理解不支持,你能坚持到现在?他们难道不值得感谢?!”
“对啊!对啊!”,其他人又一致附和,“我们每天陪你吃饭聊天,有什么不顺心的事,骂一骂,笑一笑、扎个小人戳一戳,有什么不能解决?”
我低头默然不语,这些每天的生活琐碎,跟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我内心早已认为理所当然,现在一件件摆出来,却让我感慨万千。这位发问的同事,我以前从未注意过他,普通平凡人一枚,能有什么不同凡响的见地?可是他今天问的问题,说出来的话,却比我之前读那许多成功学,牛掰励志让人酸爽醒神。
当天晚上,我回到租住房,室友正巧叫了几个朋友聚餐,每人做一个菜。因为我的一贯高冷装逼,室友仅仅礼节性地邀请了一下下,我却破天荒一口答应,并自报奋勇要做两个菜。搜刮冰箱,发现这周我买的菜还剩下一颗西蓝花,半盒蘑菇,一盒刀豆,于是做了一个西蓝花炒蘑菇,一个酱爆刀豆,竟意外收获一致好评。
吃完饭聊聊天,大家坐一起剥小核桃吃。牙口好的直接用牙咬开,牙口不好的直接上榔头,一番“咔嚓乒乓”之后,大家一个个埋头仔细吃小核桃。周遭除了轻微的嘬嘴咀嚼,再无其他声响。我环顾众人,脸上皆是如出一辙无比投入专注的表情,一种顿悟突然在我脑海中闪现:
眼前这种,终于慢下来,静下来,不焦躁,不抱怨,不叽歪,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求,只专注在当下此刻,这种状态,我以前从未体会过。此时此刻,掌中这一小撮细碎的核桃肉,调动了全部感官,凝聚了全部心力。我甚至久已忘记了“吃”这种感觉,每餐饮食都是匆匆咽下,为了赶时间,为了忙别的事,为了心里装着纷繁杂乱的各种念头。
我感受着牙齿用力将核桃咬碎,可以根据核桃在嘴中碎裂的触觉预判这颗是咬坏了还是咬得恰到好处。唾液将小核桃的外表浸湿,清晰品尝出两种口味的核桃,椒盐味道咸甜交融,奶油味道回味无穷。舌尖将细碎的核桃肉从碎裂的核桃壳中剔出来,比较大块的需要用手指帮忙,难得挑出一块较完整的月牙形的核桃肉,酥脆鲜香,成就感爆棚……
周围鸦雀无声,我突然意识到旁边那位坐得离我很近:他很胖,像一只肥硕的松鼠,肉手掌小心翼翼捧着半颗咬开的核桃,鼻尖都快贴到掌心,用粗短的拇指和食指将核桃肉从碎裂的核桃壳里一点一点剔出来,细致专注程度不下于修理名贵钟表。他呼吸沉重而专注,身上散发出胖男生特有的“肉肉”的味道。以往这种距离肯定会造成不适或者尴尬,但此刻非但没有觉得任何不自在,反而让人觉得亲切放松。
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在生活中是怎样的人,我们此刻共同处在这样一种奇妙的氛围中,平静祥和,没有争执,没有攀比,没有揣测,没有刻意的友好或者排斥。不仅仅是他,他,她,所有的人,素不相识,以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陌生室友,都浸润在这种气氛中,无限沉默,却不断交流。生活在这一刻,紧密黏着着我的舌头、上颚,充盈着我的整个口腔,我等了28年,第一次真切品尝到生活的滋味。核桃肉的鲜香。
旁边人突然诧异地问:”哟,怎么吃着吃着哭了?“,我嘴里嚼着核桃,笑说:”不小心咬到舌头,疼的…..“
这天晚上我彻夜难眠,回想过往的生活,对未来的期待,回味今晚一瞬间的体悟。我一直都在忙碌,在努力,在等待。好好吃一顿饭,熏个香,做个脸,泡个澡,荒废一个周末看闲书,做手作,追美剧、韩剧,呼朋引伴逛街购物看电影……其他姑娘的生活在我看来纯属浪费时间。偶尔尝试潇洒一次我就心发慌:我怎么能浪费这些时间?花这些钱?我混成这样,远远不配现在就开始享受生活。
我必须努力。只要继续坚持下去,再一点点,再等久一点点,也许半年,也许一年,也许明天?谁也说不准未来哪天突然一切美好都如约而至?我飞黄腾达,找到真爱,幸福、金钱、荣誉、快乐。我必须等,等到那一天。然而等到今天,直到今晚,我却等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觉悟。
我花了整整28年的时间,认识到一个深刻的问题:30岁之前我之所以过得痛苦不堪,是因为我一直活在好高骛远中。对未来的人生有太多空泛不切实际的期待,这些期待按照我读过的无数鸡汤、鸡血的说法,应该是动力,是方向,却在现实中成了枷锁和负担,让我不能活在当下,享受当下。
这种拼尽一切不让自己享受当下的执念是一种病。让自己陷在无休无止的奢望中,以为只要等下去,继续苦逼,继续忍耐,继续自欺欺人的盲目努力,最终就可以等来一切,等来光辉灿烂的人生。得了这种病的人会陷入一种麻木不仁,觉得自己有原则,有理想,有追求,却对周遭真实的人际,真实的生活不屑一顾,无法感同身受。
生活不在别处,就在身边,现时,此地。幸福也不在远方,就在眼前,当下,此刻。你拥有的一切,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也没有理由认为一定要获得什么,才能幸福。
可是,如此简单明了的道理,为什么我用了28年才想通?不仅仅我,大多数人,或者至少我身边的许许多多人,都和我一样。不管他们拥有什么,依然觉得不幸福,依然在等待,在期盼,获得什么来改变现状。我并没有在当时想通这个问题。我只在自己瞬间的觉悟中反复体味,希望从此打破虚幻的期待,开始真正的生活。
若干年以后,当我获得了部分当年想要的东西:衣食无忧的生活,升职,加薪,爱情,家庭,我依然偶尔会陷入焦虑和迷茫。幸福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或许当我们使用获得,追寻,等待,等等这些词汇,我们已经偏离了幸福的本意。幸福,就是活在当下,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积极的预期。
预期,而不是期待。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对未来有美好的预期,意味着你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你坚信未来的美好,却不否定现在的生活,你不会为生活设置一个前提:当我……的时候,我会很幸福。你当然应该拥有长期的梦想,比如成就一番事业,比如周游世界,比如完成一本书,比如拥有爱情,但你不会以这些梦想作为幸福的前提条件,也不会为了实现这些忽略眼前的生活。你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不怨天尤人。
拥有梦想本身就让我愉悦,而不是实现了梦想我才快乐。
期待则与期望不同,你时刻处在等待中,期盼着特定事情发生,忽略了眼前真实的生活,自动屏蔽当下的现实问题、人际交流和内心感受,不断陷入焦虑不安和抱怨的泥沼。事实上,为幸福设定前置条件,正是导致不幸的根源,因为你追求的方向已经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