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搜索“时间管理”的时候,都是感觉自己时间不够用,希望能找到一个方法,让自己的时间多一点,让自己能抽出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
但是,你问问自己,找了这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找到了吗?
因为方向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你要找的方法,自然也就不存在。
平常我们说管理,都是管理什么?
向上管理,和老板说点好听的,老板多安排点好活,多发点工资。
向下管理,和员工打成一片,让员工气势高涨,多给自己干点活。
能管理的,是人。因为人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我们管理的目的,是尽量消除这些不确定因素,让结果变得可控。
管理时间?
时间这东西,你再怎么和他说好话,它也不可能回头看你一眼,到点就走,不偏不向,绝不回头,怎么可能管理好它。
所以,我们不可能管理好时间,我们能管理的,只有自己。
再具体些,我们该管理的,是我们的注意力。
以前都说,我们的时间用在哪,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是我们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这段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都在课堂,我们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学生了吗?
所以这句话应该换成,我们的注意力用在哪,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些上课专心听老师讲课的,和那些上课脑子里想些乱七八糟的学生,未来的成就,肯定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想要找的管理时间的方法,应该是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我这段时间做时间管理主题阅读,读了十几本时间管理相关的书,现在实践基本是按照以下三步来完成。
一,看见时间:用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记录时间
二,分配时间:用时间投资法分配时间
三,复盘时间:小闭环到大闭环
一,看见时间:用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记录时间
想要这样管理时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看见时间】。
看见时间,我用了两种方式:用钱看见,用事看见。
我们从小学就学到了这个概念:时间就是金钱。
但是随着成长你会发现,时间要比金钱贵重多了。
花18块钱买杯奶茶,这18块钱还能用别的方法赚回来,但是用18岁去做件不值当的事,这18岁,可是永远回不来了。
可是,依旧有大量的人,珍惜金钱胜过珍惜时间。
比如,买个小玩意,全平台比价,十几块钱差价,用几个小时去看遍所有参数,找遍所有优惠券,最后,钱是省下了,时间呢?
我们在赚钱的早期阶段,基本就是拿时间换钱,老板用月薪买了我们一个月的工作时间,我们用这个时间,来为老板产出。
那不妨算一笔账,我们的时间有多值钱。
假如一个人月薪5000,朝九晚五,每周双休。
那他的每月卖给老板的时间是:
22*8=176 小时
那他的每个小时的价格是:
5000/176=28.41 元
虽然每天工作8小时,但是一个人能有4个小时完全用在工作上面,就已经是“强人”级别的了,未来在工作上的成就,一定远超同期的人。
要知道,《奇特的一生》所记录的在各行业都成就斐然的大师柳比歇夫,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也就四个半小时。
不信,你可以算一下,除掉闲聊、瞎想、吃饭等和工作无关的事,自己每天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到底有几个小时。
能达到2小时,老板这钱花的就不算亏。
5000/22/2=113.64 元
这就是用在工作上的单位时间价值。
也就是说,我们花一个小时去找各种优惠,如果最后不能省下113以上,那还真不如不去比这个价格。至于拿这么宝贵的时间去和陌生网友抬杠,那就更亏了!
这是第一种看见时间的方式,用钱看见时间。
还有第二种看见时间的方式,用事看见时间。
做个表格,或者拿个小本子,或者借助各种时间管理的软件,记录下每天自己的时间都用在哪些地方,也就是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
我用过表格,也试过本子,但最后还是手机软件用着顺手。
类似的软件有很多,基本都是按照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来设计的:Mr Time,爱时间,aTimeLogger,时间记录,Amos时间志……
我最早是看到《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提到,找来了Mr Time用,但是这个软件很久没维护了,没法备份。后来把上面软件全试了一遍,用的爱时间,基本能满足我的需求。
接下来就简单了,每做一件事的时候,都在软件或者表格上记录下来,开始的时间,结束的时间,耗时多少。
当你开始记录时间的时候,你就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原来这件事只需要这么短时间。
原来那件事竟然用了这么长时间。
你觉得1分钟很短,你去做1分钟的平板支撑试试。
你觉得1小时很长,你去刷1小时的短视频试试。
不去记录时间,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往往是不准确的。
一旦开始记录时间,时间这个小家伙,他就无所遁形了,赤果果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进而,我们会开始反思:我在这件事上用了这么长时间,我是不是走神了,是不是可以优化一下?我在那件事上用了那么点时间,我是不是可以再多做些?
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真正的管理时间了。
以上,是看见时间的方法,看见之后,如何处理时间呢?
二,分配时间:用时间投资法分配时间
首先,按时间四象限法,把上面记录下来的那些事,分成: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且不重要,这四种。一般时间管理的书籍都会提到时间四象限法。
怎么判断一件事紧急重要与否呢?给自己一个终局思维:
我觉得年轻时候的某件事可能挺重要的,但是如果我人生过半,回过头再来看这件事,可能就会觉得好像也没那么重要。所以,站在10年后或更长的时间以后看当下的事情,重要和紧急的事情会更容易判别。
然后,挑一个不会被打扰的时间,记录自己不同时间段的状态。
有人夜间工作效率高,有人白天工作效率高,找到自己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以后在这个时间段,优先处理重要的事。
这是《时机管理》着重介绍的方法,这本书根据个人精力分配,把人的时间类型分成了三种:
①更适宜凌晨早起的云雀型;
②更适宜晚睡的猫头鹰型;
③大多数中间态的第三种类型。
不用看别人都说早起好,就去跟着早起,也不用觉得自己只有晚上有时间,就认为自己是晚睡型,找一下自己的生物钟,说不定有新发现。
接下来,就是让精神状态去匹配处理事件。
比如最常见的第三种类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典型的早睡早起型。
早起后的精神是最旺盛的,那应该用来处理最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也就是重要的事情,而到了下午,精力有所下降,则适合用来处理一些机械性、不太需要逻辑判断的工作,可能也很重要,但是没有上午的事重要,我们还没有到全天都在处理重要事务的那种程度,一天能做好3件事,就已经远超常人了。
能分出来在某个时段做某件事情,基本就可以做到自己想要的“时间管理”了,接下来要做的是,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模型进修优化,迭代升级,慢慢调整成最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
三、复盘时间,从小闭环到大闭环
其实从第一步开始,我们就已经在对时间的利用进行复盘了:
我某件事用了XX分钟,我原以为要用XX分钟,现在看来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记录时间→看见时间→复盘时间→优化时间→再记录时间。
这是一个完整的小闭环,通过记录和复盘,我们能在一件事上,体会到对时间的掌控感。
然后,随着自己对时间利用的深入,从一件事的复盘,到一上午的复盘,到一天的复盘,再到一周、一月、一年、十年的复盘。
慢慢做成一个从记录时间,到复盘优化时间,再到重新记录时间的大闭环,这样,我们掌控的不只是时间,还是自己的人生。
我们往往高估了一天对自己的影响,又往往低估一年对自己的影响。
想想一年前自己的认知水平,再看看现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一定有很多瞬间,是想给一年前的自己一个大耳光的:这件事当初你怎么就没想明白?
这就是时间的魔力。
你看,我们管理不了时间,我们只能管理自己,而想要管理好自己,就是这么简单:像记账一样记下时间的用途。
看见时间都是怎么用掉的以后,不想自己人生就这么过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觉醒,他不会允许自己的时间竟然用在这样那样的事上,他上进的潜意识会不停提醒自己,要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
当然,也不要对自己太苛刻,我们不是圣人,间歇性摆烂没什么大不了的。在人生这条路上,只要行进方向是对的,路上减减速,赏赏景,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这段时间就是间歇性摆烂,看了很多当下没什么用的书:历史、医学、故事,还追了几本漫画,每天刷各个付费社群的精华内容……
我自从开始时间管理的主题阅读以后,对时间的感知确实远超从前,但是对于注意力的管理还有所欠缺,所以接下来的主题阅读是“情绪管理”,我会找一些冥想、睡眠、心流一类的书籍来阅读,欢迎推荐相关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