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有个刚满两岁的宝宝,男孩,小名叫哆啦。
相对于有些小孩来说,他似乎从小就更爱哭些。
慢慢的,我听到了来自亲戚朋友对我这个做妈妈的指责:“别把小孩宠坏了!溺爱!娇惯!”哆啦也被贴上了标签:“娇气!”“爱哭鬼!”甚至有人问我:“你没打过他凶过他吗?”还有人说,他长大了,你要开始凶他打他啦!
天啊!我的孩子哭就等于娇气?凶他打他就等于教育?什么逻辑?什么观念?
凡是随意给我孩子贴标签的,都是我的天敌!我们这一代,就是从小被贴到大的,不是么?
但是,做为一个妈妈,我也开始焦虑了。因为我也很想要一个不爱哭的小孩。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我育儿的着重点基本落在了:“有一个爱哭的小孩,怎么办?”
我开始找很多这方面的育儿书籍、文章去看,不断听那些育儿专家的讲解。
但是,越了解,我就越想替孩子爆一句:
凭什么我就不能哭了?!
看看宝宝爱哭的常见原因:
1、天生性格较胆小爱哭
2、没有安全感
3、有需求却语言能力不足,无法表达
4、有需求得不到满足
5、受到挫折而不懂如何自行解决
6、情绪原因,委屈、伤心等
7、身体、生理方面的不适
8、由于大人的不当方式导致长期用哭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第8点,自认做得还算好。那看看1-7吧,哪一点放在成人身上,你们不想哭呢?问题是成人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了,而作为一个宝宝,他还没有,通过哭的本能来反馈也很正常。
那么,有一个爱哭的孩子,到底该怎么办?
育儿专家、心理学家说:所有所有技巧的第一步,是共情。
共情是什么?共情(empathy),就是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
我们都想做一个高情商的人,并且正在对我们的子女进行情商教育。
但是,什么样才是情商高?
有人说,情商高就是“好好说话”;有人说,情高商,就是“学会让别人舒服”;也有人说,情高商,就是“懂得别人的不容易”。
可是,如果一个人连共情的能力都没有,他怎么好好说话?怎么让别人舒服?怎么懂得别人的不容易?
归根结底,所谓情商高,无非就是懂得共情。
02
有一位妈妈群里的微信好友,常常在群里吐槽自己的婚姻。
有一天,她在群里问:“当沟通成为婚姻的障碍,该不该离婚?”
主张离婚的人多过主张不离的人,原因是大家觉得沟通障碍,就等于三观不合,三观不合的人,就不该在一起。
后来,有一个人出来说:“你确定你们是沟通障碍吗?我们都以为很多矛盾是来自三观不合,来自沟通障碍,其实不是,是来自共情障碍。很多人一碰到事情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
她瞬间被击中,说是的,他们前一秒还在花前月下,下一秒就可以大吵大闹。因为只要一谈起事情,他们便失去了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们永远在互相谴责,各自极尽全力地去完成自己给出的证明题,在没有证明自己是对的时候,他们不会鸣金收兵。
她说她知道对她的女儿需要 “共情”去对待,但是从来没想过夫妻间,成人间也需要共情。
这让我想起另一位朋友。她这辈子最大的苦恼就是不会安慰人。
她说每次有朋友伤心失落或愤怒时找她倾诉,最后的结果都是她和朋友差点吵起来,最终不欢而散。
她很委屈,为什么好心反被狗咬?明明自己当了情绪垃圾桶,还尽心尽力、竭尽所能地去说服对方,希望对方能走出心理暗区。
可问题恰恰就在于她总是那么急于 “说服”。有些人就是这样,人生活得像一场辩论,总不自觉地担当起正方或反方,并且总要论出输赢。
然而一个好的倾听者,一定是一个共情者。他不会试图抹杀或改变你真实的感受。因为,共情,首先是去准确分辨对方的情绪,其次是尊重和接纳他所有真实的感受,再次是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与处理问题。
不懂得安慰人的人,事实上是一个共情能力很弱的人。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倾诉心情的时候,重点已不是事情本身,更不是对错,而是心情。
只有共情,才能促使一个人真正从内心深处疏解情绪,并靠他自己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式。
03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亦舒也写道:“一个成熟的人往往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难处。”
我想,这所谓的“懂得”与“成熟”,说的就是共情的能力。
曾经有位同事,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工作了10年,期间他换过十几份工作。
每份工作离职的原因,不是他看不惯老板,就是看不惯上司。他觉得老板和上司的许多处事方式不是“太傻逼”就是“太虚伪”,所以,他从不给老板和上司面子。
我问他,那要是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他却吱吱唔唔,说不出个所以然。典型的“你怼得最凶猛,但给你2个亿,你也拍不出《战狼2》”。
有一个同学,她之前很热衷于混微信群,后来就退出了。她说“意见婊”太多了。
比如说,她本来只是想上去交流下育儿的心得,结果总会有人跑出来指手划脚,大讲她自己如何带孩子,她这样才是对的,而你应该怎么带才对,最后再给你下个结论,孩子优秀,都是因为有个优秀的妈妈。言下之意,不但你孩子不优秀,而且你也不是一个优秀的妈妈!
再比如,她在群里聊到她今天同时在看两本书,就又会有人跑出来说,你怎么能一下看两本书呢,看书要循序渐进,你要从头看完一本书,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消化,你这样看书还不如不看!
“意见婊”的特点就是好为人师,爱下定论,并且总觉得自己是对的。
到底有多大的共情障碍,才让你选择做了“意见婊”?
有人一开口,让人如沐春风;有人一开口,让人如入冰窖。两者间的区别,往往就在于他是否有了共情的能力。
04
然而,几乎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全民共情缺失的环境里。
那些遭糕的生活,正是来源于我们彼此都是共情无能者。
我们从小未曾被共情,自然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共情他人。人生中那个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被给予,连拥有它的权利也一并被剥夺。
我的一位朋友,恶劣的婆媳关系开始于有了小孩之后。她想让婆婆来帮忙带小孩,可是婆婆更想呆在老家帮大儿子带孩子,于是再三推拖。
朋友便找大姑子倾诉协调,谁知大姑子却说,爷爷奶奶本来就没有义务给你们带小孩,你们为人父母了,希望能成熟点。
理虽如此,但此话从大姑子口里说出来,就如同一根刺一样扎在朋友的心口。
后来婆婆虽然来了,但心不甘情不愿,自然角色投入感不强,诸多摩擦的产生也自然而然。
而同样有小孩的大儿子大儿媳,认为婆婆理应在老家给他们带小孩,弟弟的小孩可以扔回老家给奶奶带。他们夫妻俩当然不肯让自己的孩子做留守儿童。而哥嫂又放话,如果婆婆不回去帮忙带的话,以后老了他们不管。
“养儿防老”观念深重的婆婆,一听坐立不安,又跑回老家去帮大儿子带孩子了。而大姑子又出来评议,说父母本该享清福,在带孩子的问题上,你们在外边的给老人家压力,就是不孝!于是家族内部战争全面打响。
在这场战争里,你看不到一个维持家庭和睦与公道的家族主心骨的存在,更看不到共情的存在。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共情他人,互相寻求一种更为稳妥合理的解决方式。
社会的最佳状态,就是一个共情社会。对于家庭,也是一样。
我们常常把不共情,把不为对方设身处地去着想,误认为是“活得简单”和“忠于自己”,另一方面,又在追求所谓的“高情商”。可是没有共情的情商,根本高不起。
05
一个人的一生有两次生命。
第一次生命,是父母和家庭塑造了我们,成就了我们的前半生。
而第二次生命,是孩子和我们自己塑造的“我”,成就了我们的后半生。
我很庆幸,在有了孩子之后,我知道了“共情”这个词的存在。并且发现,它不仅仅是孩子的需求,也是成人世界的需求。
可是几代人以来,我们都不曾有过共情教育,要真正学会共情真的极难。
著名的护理学家Teresa认为共情有四个重要特征:
1、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认同他人的观点
2、不要对他人进行评论
3、识别他人的情绪,并尝试与他交流
4、与他人一起感受
虽然我常常告诫自己要共情,但几乎每天我都在检讨,因为我做了很多“伪共情”的事。
比如,有一次有一个小弟弟过来抢哆啦的玩具,哆啦说“不要不要”,可是弟弟还小不懂事,继续抢夺。哆啦本能的就踢倒了他。
情急之下,我忘却一切育儿理念,将哆啦批评一通,还打了几下他的脚。他哭了,抱着我,再也不肯和伙伴们玩。
回家后我开始反思:
本来玩具被抢的是他,可我并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接纳他的情绪,还一直叫他要把玩具分享给弟弟,无视他的物权;
当他踢人时,我很生气。可我生气的原因,竟然是我不只觉得踢人不对,而且还觉得他踢人和不分享的行为显示出我对他的教育很失败;
他哭了,我哄他,为的是你别再哭了,我仍然没有正视他的情绪。
从头到尾,我的出发点都是我自己,而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共情这个孩子。
我想这样的事情,不管在育儿,还是在成人的世界里, 一定会有很多。
我们常常把“伪共情”视为真共情,把不共情视为忠实自我,但实际上,我们已经给别人带来了不快甚至伤害。
感谢哆啦的到来,让我的生命与他共同成长。
在人与人的世界里,让我们更好地去共情:
理解、接纳、尊重、不随意评论;还有最为关键的是:
你真的是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问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