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一个带着明显负面消极的贬义词,谁都不乐意这个词语被用来形容自己。即使它经常围绕在我们周围,却也很难被坦然承认与接受。
但客观理智看待的话,不乐意承认自己的嫉妒心理,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可以说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产生过嫉妒心理。当然,这并非是说任何人对任何事都会生发嫉妒心。
某种角度看,嫉妒有一定的指向性,也就是说,我们嫉妒的对象会有相对的限定范围。比如,对于娱乐圈的当红明星、全球首富上的排行榜名单、或者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像这些对于我们平凡人来说太遥不可及的人物,更多的是怀抱一种羡慕与崇敬,而非嫉妒。反而,对于自己身边的朋友、同事等这些经常接触的人,会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当你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老板高度赞扬与奖赏并荣登公司光荣榜时,同事们纷纷向你送来了祝贺。在这种热情欢乐的氛围中,忽然一个极其不和谐的声音窜进了你的耳朵“瞧她那得意忘形的样子,还不是因为这次运气好,要是这个项目当初交给了我,我肯定比她完成的更好。还有看她平常和XX领导走得那么近,谁知道是不是攀了关系,还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听到类似这样明显带有嫉妒性的话语,你是怎样对待的呢?是立马上前与其争论,发生冲突,还是当作被虫子咬了一口,不予理会呢?
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你又碰到过这种情况:
当你正处于事业爱情双失意,觉得前途一片坎坷荒芜,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想要逃离打拼的大城市时,一个先前关系较好的同学或朋友,专门组织了聚会,很高兴的和你分享了他最近的升职加薪爱情甜蜜的幸福。看着对方满面春风、得意洋洋的样子,你是坦然忽略自己的悲惨遭遇,衷心和对方一起开心庆祝呢?还是心里冒着酸泡,甚至觉得上帝不够公平,自己明明比对方能力更强,为什么没有同样得到满意结果的失落,面上却不得不强颜欢笑呢?
其实,从上面两个情境来看,无论是被别人嫉妒,还是嫉妒别人,个人感觉,作为当事人,我们内心都不会有多好受。
在前面关于九型人格心理学的文章中,有谈及到,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而嫉妒心理是被归为魔鬼的一面,这是大家都不喜欢、想要尽力遮盖的一面。这样想来,当嫉妒心理主动或被动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谁又会高兴的起来呢?
对于嫉妒心理的突如其来,我们时常会感觉到无所适从,不想看到或承认自己产生了嫉妒心理,可有时却难以自控,于是可能就会生出一种“为什么自己是这样一个人”的厌恶感。鄙视这样的自己,不愿意面对自己内心魔鬼的一面,在自怨自弃中不断进行着恶性循环。
于是,可能你会问,当自己的嫉妒心理产生时,有没有什么方法来减轻或消除这面魔鬼的影响,让自己逐步回归到日常从容生活呢?
或许我们可以试试以下三种建议:
1.多关注事物本身,少在意外界评论
俗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很多时候,往往因为我们有意无意的会与他人做对比,当对比的结果是自己不如对方时,嫉妒心理就开始慢慢产生。
作为独立而不可复制的个体,我们往往对自身的外在形象、为人处世、成绩展现等等都会非常注意,自然而然,对于他人的评价也会极其在意。
这个可以理解,毕竟谁不希望呈现自己美好的一面呢?然而当你意识到对外界评论的关注度已经开始让自己患得患失,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情绪甚至行为时,不妨多多思考一下:这个人的评论就真的那么重要吗?有必要让我为了Ta天天“朝思暮想”的吗?难道就没有其他一些更能让我全心贯注并快乐的事情去做了吗?
把注意力集中到事物本身,眼睛和心思放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做得多了,想得自然就少了(指的是胡思乱想)。当问题在自己手上得到很好解决时,你会获得一种切实的满足感,这是其他人不管怎么赞扬或嘲讽都无法比拟的,毕竟别人的道听途说,哪有亲身体验的感受来得更深刻。
带有主观性质的评论,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完全理智与客观,这其中或多或少都会融入某些情感因素。喜欢某个东西,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看什么都是好的,即使客观存在不好的,也能刻意忽略,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而讨厌某个东西,就恨不得离得远远的,即使事物本身也有相应的优点,却也难以全心接受。
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在乎这个人,所以才会在意对方的评论,不希望听到被否定的语言。这种想法并没有错,但我还觉得,不能只是自己在乎,对方也能赋予一定的在乎,这样的感情才是平等且长久的。
真正的朋友,即使是否定也会给出合情合理的理由和建议,是真的从我们角度着想,而不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真正的朋友,即使自己是真的做错了,如果真把你当作自己人,是不会当众冷嘲热讽让你难堪的,毕竟家丑不可外扬。而如果没有把你真心当朋友的,对于他们的主观性评价又何必去过分在意?不值当。
所以,对于那些赞扬,或嫉妒,高兴也好,难过也好,就算不能像古代圣人那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若能在感性中保留一些理性,也是好的。
2.专注内在,提升自我
上述第一点少在意外界评论的建议主要是针对别人对我们的嫉妒所表现出的夸大的言行而论。而第二条是针对我们对别人产生嫉妒心理的建议。
明明最初大家都是同一条水平线,相差无几,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平凡如斯,有的人碌碌无为。突如其来的巨大差距,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于是就可能出现一些嫉妒心理。
这种情况,最常发生在同学身上,毕业一两年,初入社会,一切都是新鲜的,大家还能坐在一起聊梦想,吐槽工作,有说有笑;毕业三四年,有的人在梦想路上竭力奋斗打拼,有的人每天朝九晚五安于现状;毕业5年、10年后的同学聚会,有人已经靠自己有房有车,甚至做了老板,有人依旧拿着几千块的月薪,时不时靠家里打点,在小租房里得过且过。
以上场景,让人看得心酸,却也现实。因为看到了更优秀的人和事,那些成功和荣耀是自己也想达到却难以实现的,至少对目前的自己来说无法让它成为现实。于是会有嫉妒心理,这也算是一种自卑心理的合理反应。
而无论嫉妒也好,自卑也好,现状的改变都离不开自身的内心渴求与实际行动。
如果真的想排除自己这种不喜欢的嫉妒心理,那就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吧。它们是成反比关系的。当亲身看着自己正在一步一步达到目标、实现梦想时,心里的自卑、嫉妒也在一步一步降低、衰退。
3.每天至少赞扬一个人
不知道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有没有尝试过,对于我本人是没有坚持下来的。
每天至少赞扬一个人,一来当没有特殊事情发生时,专门赞扬会给人一种刻意的感觉;二来若是全天与人群接触次数极少,甚至是零接触,那么实现每天赞扬一个人的目标则是难以完成。
当然,以上只是随机会出现的场景,毕竟每个人面临的实际状况不同,自然也会有各种实现的难度。但若是真的有想要改变的决心,不妨试试看。
在发自内心去赞扬的过程中,在别人舒心的笑容中,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一个不经意的赞美能为别人带来一份别样的快乐。次数多了,心胸也慢慢开阔了,相由心生,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整个人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都已经在无形中发生了改变。
用赞美去代替嫉妒,既能有效梳理自己的魔鬼一面,又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方法。只是往往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有一定难度,但终归有所尝试才能有所体验。
可以说,嫉妒心理的出现,是可以用辩证眼光来看待:当意识到自己这一内心变动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对自己的失望、责备等消极情绪,但换个方向看的话,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机遇呢?给我们一个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
好好把握这突如其来的嫉妒心理,不仅不会无所适从,没准还能收获不一样的乐趣呢?
共勉~
文 / Jia小壳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