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看到《芈月传》46集,终于找到了一点我喜欢的东西。
抛开历史真相, 单就剧情来看,大家有没有发现芈月对于小嬴稷的教育方式? 反正,我特想点赞!
在攻韩与伐蜀之争中,小嬴稷才华初露,与嬴荡一比,高下立判。小小年纪,见识非凡,这当然离不开芈月对他的“悉心”教育。
所谓“悉心”,是关切,是爱护,却非“宠溺”没有尺度。与嬴荡从小的“骄横”相比,他小小年纪,就知礼,懂礼,当王后芈姝送他新衣后,他对王后行礼拜谢,并言“定会好好珍惜这件新衣”,小小的人儿,就如此乖巧懂事,姿态得当,“敬人”之心如此可见。你看刘涛饰演的芈姝,看小嬴稷的眼神啊,分分钟告诉你,她是如此的“羡慕嫉妒恨”! 这样的人儿,怎能不爱,可奈何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有时,“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却又是立竿见影的。
然后,当小嬴稷为攻韩还是伐蜀的功课毫无头绪,不肯睡觉时,芈月决定带他去四方馆。看到了吗? 芈月,没有将自己的想法直接灌输给小嬴稷,而是选择了让孩子有自己的判断,不管这个判断对错与否,利弊如何。在众人眼中,芈月也算是“人中翘楚”,“聪慧过人”,对于攻韩还是伐蜀,她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意的。但是对于孩子,她教给小嬴稷的不是“拿来主义”,而是给他充分的自由,充分的时间,去形成自己的判断。带着问题,去主动探寻答案,在过程中,又是依靠自己所见所听所感,学会自己辨别,独立判断。
这不就是西方一直在倡导的教育方式吗?!
最后,嬴稷和嬴荡要在四方馆投出自己宝贵的一票。当张仪得知此事后,知道大王此举颇有深意,嬴荡为了保险起见,已经选择了张仪的“攻韩”之计,如果诱骗小嬴稷也投自己一票,张仪或许就能打破朝堂僵局了。可是,小嬴稷识出了老伯“诡计”,吐掉蜜豆,誓要用自己的心去下注。哈哈,当所有的策士都在盲从权威时,这个小孩子却能“坚持本心”,反其道而行之。
“人人皆知的棋路,敌手也一定知道”,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敢独辟蹊径,走没有人走过的路呢?!
2.
之前在省博物馆忙碌的好几周里,我就喜欢观察那些过来的家长和孩子。
前前后后,大约几十上百位小孩子被家长带着过来我们的展台,小孩子的年龄大概都是5岁到15岁不等,大多就是在上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多数幼儿园和小学生的家长,要不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吧),要不就是爸爸妈妈。看着看着,你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真的是,不同的家庭环境,塑造了孩子不同的性格。
多数情况下,爷爷奶奶带的孩子,比爸爸妈妈带的孩子,会更“娇宠”些。有些爷爷奶奶,简直就是孩子的贴身保姆,左手拿水壶,右手带零食,娇惯宠爱可见一般。然后,你会发现,一个脾气臭、性格古怪的爷爷,带过来的孙子也是没有礼貌,说话蛮横,导致了直接不想和这样的小孩子对话。但若是一个性格温和,慈眉善目的爷爷,他带的孙子/孙女,有的特别礼貌,又比较活泼,也有的比较害羞,不爱说话,但基本上不会有一些让人反感的言行,和这样的小朋友交流起来,也比较舒心。
对于买书这件小事,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差别很大。对于一本带些教育意义的手绘小画书,定价10元,爸爸妈妈比爷爷奶奶“大方”的多。但是,不同的爸妈,也有不同的方式。有些爸妈,不管孩子怎样期待的眼神,他/她认定是无用的,一定会把孩子带走;也有一些爸妈,看着孩子喜欢,又感觉东西不贵,买一两本也无妨。
其实,我更喜欢这样的孩子和家长:有一位小姑娘,10来岁,被妈妈带着过来的,小姑娘一过来,就站在展台前面,翻看放在外面的小画书,大概看了几分钟后,她告诉她妈妈,“这个故事我课本里有,但是只是一小部分,我可以买一本回家看吗?” 她妈妈会心一笑,“当然可以啊,这里有好多故事,你看看喜欢哪本,可以自己挑选” 。然后小姑娘又翻了几本,跟她妈妈讲,“我就喜欢这一本,我们就买这个吧”。她妈妈接着说“那好啊,你拿去给阿姨,然后给阿姨钱。” 后来,付完账,我很喜欢这个小姑娘,想送她几张明信片,让她自己挑,她很高兴,“妈妈,阿姨送我3张明细片。” 她妈妈冲我道谢,跟她说“那你可以寄给你的老师和好朋友啊”。“我想寄给罗老师一张,然后寄2张给同学”
这个过程中,小姑娘的妈妈一直让她自己选择,自己拿主意,只是不时的引导她,夸赞她。哎呀,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是一个有主见,有自己想法的小姑娘呀!
3.
每到面对具有“心理问题”的成人,心理咨询师们总是试图去挖掘这个人的童年时代和他的原生家庭,进而去考察家庭环境和父母在他的性格塑造中起到的作用。先不评价这种方式如何,不能否认的是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影响的深远性。
不过,对于“家庭教育”这种精耕细作,费心费神,既讲原则,又讲方法的大事,又岂能说的明白呢?
这估计是多数人一辈子的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