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学生发了一条朋友圈:“给外婆拜年,外婆给了超大红包。”
配图是一个财神爷红包和好几张百元大钞。
她还在下面半开玩笑评论道:“走一趟亲戚,三言两语拜个年,就有大钞收了。”
我垂涎的,不是学生尚小有红包收,而是她走亲戚时的那种欢呼跃雀,一个红包就能开心一整天的那些满足。
大人们口中的话里有话没有往心里去,小孩子对过年的印象一直都是美好的,对亲戚的旁敲侧击也照单全收,她们认为都是善意的。
可是,现在长大了,我却发现真的越来越不爱走亲戚。
外婆已经去世,如今大舅母没有邀请妈妈“回娘家”。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所以,妈妈宁愿去爬爬山,煲煲剧,跳一跳,养个娃儿子,也不愿意再去舅舅家了。
家中几个孩子,也无一人有兴致去亲戚家拜年。
我们宁愿在家里无聊地葛优躺,也不愿意去亲戚家自找麻烦。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亲戚多如牛毛
有些亲戚的缘分,注定了仅仅止于在群里发一个红包。
除此之外,不能再多。
饭局各异,恕我不能赴约。
爸妈两边都有很多兄弟姐妹,除了平日往来甚密的,那些不常走动的亲戚,也只能发个微信红包,发句新年问候。
那些走走形式,摆摆场的相聚,不是增进感情,而是滥竽充数。
毕竟大家的精力都有限,毕竟有的亲戚虽然有血缘关系,却“八竿子打不着”,谁也别拿“亲情”这两个高尚的字绑架谁。
受不了亲戚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训你
四世同堂,鱼龙混杂。
有些人是真心实意关心你,有些人则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口无遮拦,指指点点。
他们一直叫嚣着:“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跨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这让人憋气窝火,还得假惺惺地一副受教了的模样。
人生在世,各自担负。
你没有经历过我生活的全部,又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朋友小欣跟我抱怨道:“今年走亲戚,被长辈骂惨了。”
走亲戚吃完饭,小欣懂事好心地帮忙收拾碗筷,勤劳地像在自家般。
然而,当她在搓筷子的时候,老人突然拉过她的手,对她就是一阵莫名其妙的说教:“筷子不能搓,不能搓啊,这样摩擦会导致家庭矛盾重重的……”
小欣尴尬地赔笑,马上“领旨”,顺了老人的想法。
老人迷信,小欣也没有忤逆,毕恭毕敬地遵从着。
没想到老人在她洗碗后不依不饶,向她普及了许多持家的迷信之道,还对刚才小欣犯下的错误“耿耿于怀”。
搓了二十多年的筷子,也没见得有什么?
最可恨的是,大舅母也参与到说教的行列中来,“我是过来人,听我的准没错”这种神逻辑,在她们的口中反反复复得到应证。
春节苦被亲戚累,晨去昏来教育你。
只想说一句:“三观不合,说多一句都是废话。”
最害怕亲戚过度的关心
人与人之间最好拿捏“分寸感”,而亲戚们会占着这点点的血缘关系,一点点拖泥带水的亲密,而过度干涉你的生活。
仿佛嘴巴欠揍似的,不把你惹怒誓不罢休。
“这次期末考试总分多少,排名呢?”
“都快毕业了,实习了吧,还是签约了哪家公司?”
“当医生可有出息了,一年下来的积蓄肯定不少吧,打算在广州买房吗?”
“你今年都29了,还没有对象?”
“二胎政策开放,赶紧趁热打铁吧,三年抱俩呵呵。”
狂轰猛炸下来,让我们疲于应对。
即使年年的问题都这么刁钻这么没新意,即使我们提前查好了应对攻略,却总是在亲戚的喋喋不休中败下阵脚来。
一年一聚,没有共同语言
去一场同学聚会,还能来一波回忆杀,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那些糗事趣事反刍一下,八卦一下这个同学,吐槽一下那个朋友,不亦乐乎!
然而,去走亲戚的话,我们发现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就见一面,彼此都陌生到犯尴尬,幸好还有父辈们残存的情谊在,我们只好没话找话说。
麻将打了一桌又一桌,孩子的成绩被比来比去,身高也被比来比去……
摩拳擦掌,暗流涌动,每个人都想从对方的口中撬出点重磅新闻来,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加点乐趣,于是孩子们那些蠢蠢的私事就被人“口口相传”着。
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啊!
无聊至极,心中烦闷,却不能心安理得旁若无人地玩手机,不然拜完年后少不了被父母噼里啪啦地骂,也很可能被亲戚断章取义为“没有教养”。
真是左右都不顺心啊!
亲戚们在聊房聊车聊股市行情,讲得头头是道,内行人似的。
听着他们攀比来攀比去,容不得我们插上半句,我们只能尴尬地闲坐着,听着墙上的钟滴答滴答地走,坐如针毡。
热闹的春节,流水的时间
春节七天假期,浪费两天在路上,其他时间陪陪父母,与同学朋友叙叙旧情,一来二去,属于自己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
我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对着七大姑八大姨假笑。
时间有限,寸寸难留。
不如把时间留给自己,提笔写一副对联,看一场平时没来得及看的电影,读一本薄书,会一个知心朋友,也总比心不在焉虚伪的社交强。
对于一些没什么来往没什么感情的亲戚,实在是不要相互叨扰的罢。
你得有多孤独,才如饥似渴眼巴巴地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用的饭局上。
过年最重要的是开心,团聚就是为了开心。
如果这些沾亲带故的团聚让你郁闷,那么走亲戚这个热闹不凑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