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是我们在生活中和他人的互动。我们有许多不同种类的人际关系:童年早期的亲子关系、青少年时期的同伴关以及成年期的浪漫两性关系。人际关系短期是可以变动的,也可以长期持久的;可以是深刻的也可以是浅薄的。一些人与很多人建立了人际关系,而另一些人却几乎没有人际关系。绝大多数都有能力去拥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
我们可以用以下的五个变量来描述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模式:信任感、对自己和他人的感知度、安全感、亲密性、相互依恋度。
下面具体谈谈对五个模式的理解。
一、信任感
信任他人的能力对于建立有意义、彼此满意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人际关系是指和家庭成员、爱人、配偶、同事之间的关系等。信任感使人们可以互相信赖、相信自己会被关照,并对于人际关系的持久性有信心。缺乏信任感导致人们时常惧怕他人的侵犯,有被忽视的感觉,以及一种永久性的孤独感。
信任感一般是在早期就已经发展起来。请看下面的案例:
A学生因为没有朋友而来咨询。
因为父母离婚,她跟着爸爸生活,爸爸又很忙,没时间照顾她,所以只能把她送到亲戚家寄养。她时常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不相信任何人,即使是自己的父亲。她为了保护自己,不愿亲近任何人,不管他人如何对她好,她都觉得是假的。因为害怕被人侵犯、抛弃,害怕交朋友,所以她没有朋友,更不用说知心的朋友。她常常是独来独往,很难与他人建立关系。
她现在才十三岁,正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是很需要同伴关系的,因为他们需要完成自我的认同感。而她却不能建立同伴关系(内心是渴求),所以她常常感到孤独、压抑,情绪很多,也很自卑。
所以信任感是孩子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重要因素,而信任感又与孩子早期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用些小事测试一下我们的孩子对我们有多高的信任度,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是怎么与孩子建立关系的,我们和孩子的互动模式又是怎样的。然后可以调整自己与孩子交流互动模式。
二、对自己和他人的感知度
有能力从以个三维的视角思考自己和他人,对于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谈及所谓三维的时候,我们是指这个人可以把自己和他人看作具有一下特质的人:
1、同时拥有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
2、有独立而独特的感觉、信仰、需要和动机;
3、对于自己和他人,具有时间上从过去到现在整个化的感知。
请看下面的案例:
B先生说他的上司D是个只关心自己晋升的“蠢货”。在他刚聘用的时候,他很喜欢D。但是在他没有得到自认为足够的重视后,B先生的态度便发生了 转变。当B先生的奖金不如他设想的那么多时,他就开始独占D的注意力,不断给D打电话并且整天要求面谈,全然不顾D还管理其他50个员工。当D解释说这个部门的所有人都被扣减了一些奖金时,B先生就诽谤D软弱无能,并考虑辞职不干了。
此案例,我们看到B先生只看到了事情一面,D的一个侧面,在“喜欢”与“恨”之间振荡,他的思考方式是“分裂”的---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态度看待他人,很难把他人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很难与他人具有发展性的、有意义的关系
“分裂”的思维方式会损害一个人以一种更加精细的方式思考自身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使人产生枯竭的或过分自大的自我感知
所以,我们在看待孩子时,就不能用“分裂”思维方式来理解孩子,要从三位角度来认识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既有缺点,又有优点的整体的个体来认识,全面的了解孩子,这样亲密的亲子关系才能长久。
三、安全感
安全感这个词是指一种安全的状态;人际关系中安全感是指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时感到安全。这是指即使遇到了物理上的分离(身体分离)、分歧、其他消极情绪,仍然相信关系能持续下去。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人通常被称为拥有安全型依恋的人,这样的人一般拥有更多的安全关系的能力:容忍有关他人的一系列的情绪;拥有广泛持久的人际关系;慢慢的建立人际关系,肯花时间去互相了解。
请看案例
她是一名初中生,成绩一般。因为人际关系困惑前来咨询。
她自述:我的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甚至动手。每当父母吵架时,我就感到恐惧、害怕,常常拉着弟弟躲进桌子底下,有时站在旁边傻傻看着。后来父母离异,我和弟弟跟着爸爸生活。离婚后,爸爸不允许我们去看老爷和姥姥,还不让我们和妈妈联系。
我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不喜欢我,排挤我。
经过了解,此生的攻击性很强,说话很难听,也爱动手。所以同学不愿和她交流,建立关系。她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与同学建立关系。
案例中的女孩在成长中发展出不安全型依恋关系模式,她与人建立关系的互动的模式就是她父母之间关系的互动模式的翻版,因为她没有学会与人正常交往方式。她很想建立新的关系,但是不知道如何来建立。
所以,父母的关系模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早期,他们往往把父母交往模式内化为自己的交往模式。反过来,我们可以从孩子与人交往方式来觉察自己与人交往模式。
四、亲密性
亲密性是指亲近性和熟悉性。当人们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事情,诸如感觉、经历、愿望、失望时,彼此之间就比较亲密了。人们和他人之间的亲密度是他们的关系模式的一个重要侧面。亲密度也可判断亲密关系是否是深度的和浅薄的。
当孩子愿意分享他们心事、情绪、愿望等时,这就是一个信号,他们是想和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的。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态度,蹲下身子,有耐心倾听,同时还适当的给与回应。
五、相互依存
我们一起来想想下面三种情形:1、在朋友之间,总是一个人在不断的谈论自己的事而另一个人始终在聆听;2、一个篮球迷父亲总是强迫儿子去参加学校的篮球比赛,但儿子并不喜欢篮球;3、一对全职工作的夫妻,总是由其中一方承担家务。
这些情形都不是公平的,因为看上去一个人总是在给予,而另一个人总是在享受。
享受者的共情能力很有限,还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没有共情,关系就不平衡并且很难互相依存。给予者或许更加懂得共情,但是他们也忽视了一些使关系得以平衡的东西。
当双方都可以既能给予也能收获时,关系就是互相依存的,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所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是如此,父母只是一味地付出,一味地给予,孩子的共情能力就会被削弱,甚至没有,他们就很难感受父母的艰辛和难处,也感受不到父母的情绪,理解就更难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情商就让人堪忧。
我们了解了描述关系模式的五个变量:信任感、对自己和他人的感知度、安全感、亲密性、相互依恋度。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每个方面都能做好,也会出现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这个可能与自己人格特质有关吧!
接纳自己不擅长的一面,发挥自己擅长的一面,也许我们会收到不一样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