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孩子,在姥姥家和在奶奶家表现截然不同。
在奶奶家肆意妄为。
早上起床刷牙草草了事,脸是能不洗就不洗。衣服袜子乱扔,一天嘴巴不停的要吃零食。和奶奶犟嘴、争吵。上街无节制的要买玩具,不如意,便与大人纠缠不愿离开。
在姥姥家则不然,早上起床主动的去刷牙洗脸。吃完早饭后,不用叮嘱迅速的把自己用过的碗筷送到厨房。
至于零食,姥姥一大早就用盘子把全天的零食摆好,明确的告诉宝贝:只有这些,你可以选择任何时候吃,但是吃完了,今天的任务就完成了。宝贝会很仔细的安排吃零食的时间,吃完就不闹着再要。有时候实在还想吃的话,最多是问一句:我还可以再吃点xx吗?当姥姥拒绝后,就会很识趣的说:好吧!
每次上街看到玩具,买过一个后,绝对不会再要第二个,更不会赖着不走,因为他知道,无论怎么哭闹都不会再买第二个,搞不好还有可能失去下次买玩具的机会。
所以当奶奶和姥姥聊宝宝状况时,两个人都对对方描述的孩子感到陌生——你确定你说的就是咱家的xx吗?
孩子的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妈妈的解释是:怕姥姥。
真的是一个怕字就可诠释的吗?不尽然!
据专家说,一个月大的婴儿,就会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懂得对某种表情与事物匹配情绪。大一点,孩子就会用自己的行为,不断的试探他人的底线,以此来探索和某人相处的边界感。
带过孩子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一岁左右的孩子会把玩具反复的扔到地上,当大人把玩具捡起来给孩子的时候,他会再次扔下去。这个时候大人的反应是关键!大人捡起来笑嘻嘻的,宝贝会越扔越兴奋,而当大人告诫宝贝不能扔,宝贝可能还会继续扔,但当大人再次告诫他的时候,他就会犹豫,等到大人很认真的告诉孩子,如果再扔会有什么样后果时,孩子即便不停止扔的行为,也会察言观色的“看人下菜。”
假如家长能够做到言而必行,孩子就开始学习遵守规则,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不当行为,雷声大雨点小,孩子就会把家长说的话不当回事。因为他已经知道你的底线,知道你无论多么声色俱厉,只是喊喊而已。
所以教会孩子从小懂规矩,让其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固然重要,而家长持之以恒地帮助孩子执行规则,直到习惯成自然,比让孩子知道规则,更重要!
孩子在姥姥家和奶奶家截然不同的表现,究其原因就是:姥姥能够温和且坚定的督促孩子执行规则!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