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自己而言,我相信品牌的力量,但是却没那么喜欢大众的东西,更会觉得小众的东西更真实。
看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了一篇文章。他创办的公众号我也关注了很长时间,每一期的推文我都会认真看,因为他让我觉得很真实,很走心。
他写了一篇文章《2018年最后3天,快坚持不下去了》文章中的一段话,写进了心砍“人性得有多贪婪,才会把那些认真做事的人逼得走投无路?你的喜欢不值钱,你的爱也不能发电。不肯分享小众的东西,不会让你喜欢的永不变味,只会让你喜欢的慢慢消失。”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家总是在跟风。就像看一部电影,这个电影可能剧情很普通,但是导演大家众人皆知,他的票房也会随之上涨,这样会带动一部分的人气,大家争前恐后去看,只是因为我喜欢这个导演,所以他拍出的电影都是最好的。
而那些小众的电影呢,他们不会去哗众取宠,不会迎合看客的心理。他们只想表达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里感受。因为这个导演的名气比起著名导演甘拜下风,所以就算他拍的再能引起共鸣,他的票房也不会太高,因为很多人看一部电影是冲着导演去的,而不是剧情介绍。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过:“过剩的财富只能买过剩的东西,灵魂所需要的东西都是用不着钱来买的。”只有你真正静下心来感受,去体会,去思考,你才能知道他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
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小众的东西,是从喜欢听民谣的时候。因为总能从小众民谣歌手低沉的声音里,听到最真实的生活,每天早出晚归,凌晨三点的北京,四下无人的街。空空荡荡的火车站,一个人坚守着理想。
大众的东西,会被包装,包装成大家都喜欢的样子,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但你心里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小众的东西它也与众不同地在发光,只是它的光芒没那么强烈,但是它真实。
就像那篇文章的作者,自己也会经常付费一些自己喜欢的图书和电影。因为这些看起来的微薄之力,表达成了爱。他在文末发的广告,一些读者骂他利欲熏心。他做的一个小卖部,一些读者说他见钱眼开。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你屏幕背后那个每天持续给大家更新文章的作者,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自己的工作,生活圈,他也需要有更多的钱来做更多的事情。和我们每天调侃着说:“我要暴富”没什么两样。
他需要把文章打磨很久,给读者呈现出来。而一部分读者却在一味的诋毁和批判,就只是因为它小众,所以把它定义成利欲熏心。那么大众,它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就像周国平说的那样:“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看看别人,他有我没有,就焦虑了。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他要的一定是符合自己性情,秉性的,追求这些东西,他才会平静,从容。”
大众的东西吸引人的眼球,可能多了,它的独特之处并不会凸现的明显。小众的东西,可能被极少数的人喜欢,但它却能很深刻体现它的与众不同。
你可以去追求大众喜欢的东西,但也请你不要恶意诋毁小众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