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注释:
①呻其占毕:呻: 吟诵。占:同“苫”,摆放竹简的垫子。毕:竹简。占毕:这里指课本。“呻其占毕”就是照本宣科的意思
②讯:告知。多其讯言:一味灌输知识。
③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片面追求进度,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及于,以至于。数:同“速”。安:适应。
④悖:违背。
⑤佛:同“拂”,违背。
⑥隐其学而疾其师:厌学且怨恨老师。隐,伤痛,感到痛苦。疾,怨恨。
⑦去:忘记,忘掉。
⑧刑:通“型成”。教之不刑,教育不能起到塑造人的效果。
解读:
这一段是讲教育的乱象,主要就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大波轰,而不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听起来这些毛病跟现在一样。
呻其占毕,就是照本宣科。多其讯言,就是一味灌输。数进而不顾其安,就是填鸭式教学。也不管学生是否能消化,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表演场。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是因为“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诚”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关键词,《中庸》里说,"诚者自成也",诚就是自我完善,自我完成,自己成就自己。《大学》里说,“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就是你的真心、诚心、初心、本心。作为一名老师,“由其诚”就是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的成长着想,教学发乎本心,不带一丝的厉害考量。
教人不尽其材。“尽其材”就是充分释放学生的潜力。要想释放学生的潜力,老师自己也必须要“尽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教学活动做得有声有色,让学生们从学之,上升到好之,再上升到乐之。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说,“居移气,养移体”。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换句话说,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比所教的内容影响更大。现在社会上课外班太多,甚至有的老师课上不好好讲,留到课外班讲。当孩子们在课外班上看到自己的老师和平常上课时不一样,心里会怎么想?
家长和老师是环境中的最大影响因素,身教大于言教。孩子的心田里既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种子,哪些种子发芽滋长,关键在于我们创造了什么样的环境,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我们教会了孩子们知识,却污染了他们的人格,这么做值得吗?
因此,不能“由其诚”,焉能“尽其材”。当然,这不全是老师的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政府,学校,家长,都有责任。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意思。因果报应。这么整下去,学生是受害者,老师也是受害者;家长是受害者,学校也是受害者;整个社会都是受害者,整个民族国家都是受害者。
你可能会很奇怪,怎么都是受害者,没有得益的呢?如果没有得益的,这情形怎么造成的呢?这就是U理论里头说的鸿沟,是现代社会人们身心分离的表达。要弥合这种精神上的,心智上的鸿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方案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有系统智慧。
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父母给了生命,老师给了慧命。老师和学生,本来是亲人般的关系,可是现在,常有报道说,孩子把老师捅了,老师把孩子虐了。捅的和被捅的,虐的和被虐的,本质上都不是坏人,可见问题真的很严重了。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高考结束后,常有学生撕书烧书,心里有多少怨恨哪,学到的东西能不很快忘掉吗。
学习本是人的天性,为什么变成了苦差事?因为我们把“学习”变成了手段。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手段”是跟“代价”,“不得已”,“痛苦”关联在一起的。
使人不由其诚,搁在企业里,就是“画大饼”。如果自己都不相信,员工怎么会相信呢,员工又不是傻子。愿景与大饼的区别,就在于领导者自己信不信。
在企业里,工作相当于学习,领导相当于师长。在你的部门,你的团队里,员工是否也有”隐其学而疾其师“的情绪呢?如果有,你就需要反思了,是否“使人不由其诚,用人不尽其材”。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要反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在教育员工敬岗爱业的同时我自己是不是热爱这个事业?
我是不是足够关心自己的员工?
我是不是了解员工的才华?
我是不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潜力?
归根结底,我是不是创造了一个学习的向上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