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解释有三种,第一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从“中”,“和”的作用,也就是方法论的角度去理解。第二种是程颐讲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是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第三种是朱熹说的日用平常,也就是修身和修养。
俩个重要概念“天,名”意思是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思没有谁做这件事,就成了,这就叫天。没有谁招这件事,就来了,这叫命。
在修身的整体过程中,我们要坚守“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更准确说应该是寡欲,就是减少不合理的欲望,不要有攀比之心,也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
我们都是凡人,俗人,在红尘滚滚中摸爬滚打,不如意事常八九,结局各种各样,千奇百态,究其根本原因,也就是追溯终极原因,不外呼是我们天生的本性“情”造成的,所以中庸告诉我们喜怒哀乐之谓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俗话说把脾气发出来是本能,把脾气收回去才是最大的本事。其实人和人之间哪有那么多的怨和恨,就是我们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导致结果大相径庭,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案件都是通过“情”引发的,可是世间没有后悔药,牢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硬道理。再有儒家也不是叫我们一味的付出与忍让,我们还应想清楚做事情你想达到的效果和目的,所以,可以适当合情合理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做个表现的过程是本着诚意正心,利他利己为出发点,发过脾气是让对方知道你生气了,这件事是他做的不对,下回不许再犯类似错误,还有就是情绪发出来不至于憋坏自己的身体,守着“中节”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样才是办事妥当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