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迎风
4月,春的气息沐浴在清晨的晨曦之中,一辆大巴静静地等候在学校门口的场地上,一群老人断断续续地走了过来,围着大巴互相问候聊天,老教师们早已期待相聚的活动即将马上变为了现实,高兴劲那是不用言说。
崇明的西沙湿地公园是旅游到达的第一站,一下车,一股沁人心扉、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坐车劳顿的感觉一下一扫而光,看来有人把崇明当作天然的氧吧,确实一点也不错。湿地的管理处为了让游客更亲密地接近大自然,已经在湿地建起了一条2公里长的木栈桥,蜿蜒伸展在一望无际的芦苇深处,也仿佛连接于天水相接的天际。风吹草低之时,只见那芦苇随风摆动,就像绿色的海洋波浪传过阵阵的涟漪;那芦苇,随风摇曳,在我看来,仿佛又是有人拨动大自然的一架大钢琴的琴键,起伏跌宕奏出时代的赞歌。近看,那根根芦苇,从杆到叶都是鲜嫩鲜嫩的,绿得发亮,尤其青绿的叶子,那经过雨露的滋润,露珠欲滴,给人满目的清新。那根根芦苇,仿佛又是身披青衣的婀娜少女,静静地倾听你的诉说,与你一起喜怒哀乐;又仿佛与你一起激扬文字,描绘出一片秀丽多彩的祖国大好河山。
我们三五成群地走在栈桥上,无限的芊芊芦苇微笑着迎接我们的来临,献给一个大自然的深切拥抱。那绿色的幽然、万里睛空、白云缀悠,没有比此情此地更惬意不过了。见得有人把芦苇比作超脱俗凡的仙子,与青松的高洁、腊梅的傲骨、杨柳的婀娜平起平坐,我看一点也不过份的。唐代诗人王贞白就有“惹烟轻弱柳,蘸水漱清蒲”的名句佐证。
我下得桥去,信手采起了芦叶,张张惹人喜爱的芦叶依旧是苍翠湖绿,胜不胜收。举目远望,倩影婆娑的芦苇充满着无限的生机,给人鲜活的生命。联想起爱国诗人屈原投身汩罗江,唯有芦叶以青春的生命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把端午节变成了永恒的节日;而那“芦荡火种”的沙家浜燃起多少民族抗战救国的希望,于是芦苇,还有那芦叶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那活生生的精灵。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在我看来,芦苇虽然是纤细的,真像个体的人,如果众志成城,就会有着无限的韧性,一定能够抵御外来的风风雨雨。我想,芦苇也许就是一种象征。
旅游,给人以启迪,陶冶情操,真是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