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指的是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创伤或艰难情境,同时,也包含由此引发且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
生命中总有各种:“未能完成的”“遗憾的”“悔恨的”“不能释怀的”事情,这些事件如果不能被我们接受并解决,那么这种未完成感便会一直跟着人们,慢慢成为心灵的“黑洞”,让我们的心灵走向倾向性的失衡。
在世间生活的越久,人们心理上的“未完成事件”可能就会越多,比如,儿时父母吵架,自己想劝又不知道从何劝起的遗憾和恐惧;关系很好的同学突然转学,缺少一次正式的告别;出门之前与亲人吵了架,想着晚上回家如何和好,以至于一整天心神不宁等等。
这些“未完成事件”不断的堆积在人们的心里,如果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就会卡在那一刻,除非真正完成它,不然将一直牵引着我们的精力。
记得上大学之前,跟着一位长辈出去旅游,机缘巧合之下,路过一座相当古朴的寺庙。进去游玩的时候,图一时口快,说了几句不甚恭敬的话。当时并未觉得如何,但是事后想起,每每觉得不该如此轻狂。
一晃多年过去,出门旅行,每次见到“佛地”都会想起此事。有心想去当年旅行的地方,诚心地在佛祖殿案前致个歉,却一直因为多种缘由未能成行。这个念头时不时的在心中翻腾,搅得自己不得安宁。
计划了许久,终于在2015年的春天,去到了那个“未成完”之地。虽然寺庙几经修整,已不复十年前的模样,但行走在庙中,感受香火氤氲,周围山环水绕,仍有当年的几分韵味在。
正心诚意地鞠躬致歉,为心中多年的夙愿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此事告一段落,心里也不再纠结于曾经的过往,离开大雄宝殿的大门,回头观望,心中块垒顿消,只余释然。
其实大部分“未完成事件”,都需要这样刻意地带有某种仪式感的方式去消解,或者在行动上将事件进行“完成”。
在实际心理咨询中,曾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有个女孩的父亲因病突然去逝,以至于女孩受到了很严重的情感创伤,木然的处理了父亲的后事,一滴眼泪都没有流过。后来她的心口时时疼痛,呼吸吐纳有憋闷之感,严重到经常恶心呕吐,去医院检查又没有任何具体的病症。
在咨询中她自己吐露了实情,她一直觉得自己有许多心里话,没来及得与父亲说,觉得父亲的死自己负有责任,这种内疚、遗憾、伤心、痛苦的感情从未得到过释放。
咨询师对女孩进行了家排、催眠、意向对话等多种治疗方法,女孩的症状虽然有所缓解,但是始终没有完全康复。
直到三年之后才出现疗愈的契机,女孩给父亲选择下葬的墓地,在父亲的墓碑前痛哭流涕,把父亲在世时没有说出口的话,都对着父亲的墓碑倾吐而出,将过往郁结于心的情感,彻底释放之后,女孩的“心疾”不药而愈。
也许人类天生就有将事情做完,让内心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的倾向。
虽然我的人生之路才走了三十来年,但是心里累积的“未完成事件”一点也不少。
近几年,开始有意识地将曾经遗憾的“未完成事件”划上个句号,而不是放在心里,一直惦念,耿耿于怀。
也许在其它人看来可能莫名其妙的行为,对于我自己来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因为“未完成事件”有着惊人的力量,不管你有多么想遗忘,或者想用其它事件代替这件事情,掩盖真实的需求,让自己不断的处理表面“紧急”的事情,而忽视内心真正的欲求。我们最终还是会回到“初始需求”上来,纠缠或者执着在“未完成事件”里,形成一套看似合理的价值体系。
想要解决“未完成事件”,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觉察能力”和“活在当下”的意识,鼓起勇气去面对生命里的每一个“未完成事件”,挖掘出那些隐藏在阴暗角落里的问题,重新去经历那些存在过的事实,不再刻意回避,不再怨天尤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许许多多的“未完成事件”中,体察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在完成每个“未完成事件”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救赎。
参考资料——完成心理学:没有人可以逃开他心灵中的“未完成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