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寒晨夕
七八月份时候,我参加了一个读书变现写作营活动,学到了一些文体的写作方法。在学习这些文章写作方法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点,让我触动很深,那就是:
读者对象感。换句话说,就是写文章,心里要装着读者。
今天在读一个文友的文章时,我又一次对读者对象感产生了更深的感触。
他的文章篇数不多,每一篇的字数也不多,但是文章简洁,最重要的是,读文章的过程中,总有种和读者对话的感觉,而不是自说自话。
反观自己的文章,单篇文字多,读者对象感不强,因此与读者的互动性就差了很多,点赞的少,留言的更少。
其实每一个写作者都想和自己的读者加强互动,在互相不了解的情况下,唯有文章可用于交流。
文章就是自己思想的呈现,而文章的叙述方式决定了你是否可以和读者产生某个思想节点上的共鸣和互动。
其实,文章字数的多少并不能说明文章的质量,互动性强的文章也不一定是好文章。
好文章可能长也可能短,互动性也会有巨大的差异。一篇文章的阅读量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是隔三差五就有文章与读者产生强烈互动,那么,总体来说,这个作者的文章质量应该是有一定保障的。
与读者互动其实是一个技术性的话题,怎么互动,互动什么,这些都是读者对象感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实,不管写什么话题的文章,把读者揣在心里,让读者身临其境,与自己文章中的人物或思想观点产生共鸣和碰撞,这个几乎是所有优秀的文章必不可少的要素。
那么,怎样让读者有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有兴趣有耐心进入自己的文章,还能让大家乐意分享你的文章给别人呢?
1.要找到痛点。
一篇文章不管写什么,提出的问题要是大家感兴趣的,所谓感兴趣其实就是他们最关心的话题,比如减肥、失恋后如何自愈、育儿的耐心和技巧等,这些都是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可以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来写文章。
当然,对文学的研究,也是另当别论,很多人喜爱文学,想把好文章好诗词分享出去,把文学理论做一些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可以的。其实文学的讨论与研究也是有读者对象感这个理念可以植入的。
2.提供解决痛点的方法。
这一点类似于我们在工作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很多人都能发现自己公司存在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仅仅停留在看见、知道的层面,很少有人能够主动的提出改善的建议,更少有人能够反复试错然后去探索一条适合于公司和自己更好发展的路。
这无异于抱怨。只提问题,不讲方法,说了等于没说。大家都知道问题所在,但是提出改善建议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减肥,你得告诉读者,减肥需要注意什么,饮食上有哪些可借鉴的食谱,运动的话,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才是有效而健康的。
再比如失恋后如何自愈,除了安慰读者,你得提供自愈的方法,不管是主动倾诉、转移注意力,还是与对方划清界限,或是和自己的过去做个了断,总之,得有方法提供给读者,至少有一个方法对他们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3.把自己写的文章大声地读出来。
读自己的文章,这个操作类似于把自己放在了读者的角度去感受去阅读。默读是起不到这个作用的,或者说,默读让自己的灵魂感知得不够明显,读者意识感受得不够深刻。
这一点,我是有体会的。文章写完之后,读一遍,你会发现,有些地方写得不够通顺,不够口语化,读者读起来也基本上会比较拗口,一旦读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出现几次卡壳,他就很难有耐心再去把这篇文章继续读下去了。
因此,通读,且大声地读出来,对于作者去站在读者的角度去体验读者思维,是很有效的一个方法。
有痛点,有方法,有换位,就和读者之间建立了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可以帮助作者和读者进行互动,从而加强双方的沟通。让读者受益,并了解作者,让作者知道读者关心的问题和方法是否适用。
心里装着读者,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写着写着就朝着自我对象感而去了,把读者对象感远远抛到了脑后,通篇下来,唯独感动了自己,却没有感动别人。
写文章是很辛苦的过程,每一个坚持写作的人都值得敬佩,更需要自我肯定。作者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才能创造与读者进一步沟通的机会。
文章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塞道,只有不断地输出,尽量把读者揣在心里去写文章,以读者视角去讲故事、分析问题,那么文章被关注才是迟早的事。
怀揣梦想,与读者对话,坚持写作和输出,笔耕不辍地向自己的梦想进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