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4日下午第一节课听了吴正宪老师的因数与倍数一课后,吴老师分享了这节课背后的故事,小故事让我反思深刻 。
吴老师因数和倍数这一刻的来源是这样的, 她寒假曾与北京一村小的校长约定去他们学校业务活动 、听课 。两人约定在开学时,对话是这样的,
“那就开学吧!”
“27号 ?”
“好的,就27号吧!”
2月26日 晚上九点, 吴正宪老师给那个北京村小的校长打电话问:“27号就要听课了, 为什么 现在还没有说活动 具体怎么组织啊!”
校长说:“还早呢 ,还有一个月,急什么 !”
“明天就是27号了! 怎么能不急呢 ?”
“你说的是2月27号呀! 我以为是3月27日 !”
“可是3月27日 我可能没有时间呢! 三月底时间比较紧。”
“好吧 !那就明天吧! 要不就您讲吧!”
“那好吧!但是是不是也听一节呀!”
“那哪来的及呀! 没备课呢! ”
“这明天就上课了, 你们老师今天晚上九点半还没备课呢 !”
“不是,我是说给您听的课” “你给我听什么课呀,我为什么听你讲课呀!(我又不是学生)”
校长不太好意思了, 接着说:“那好吧! 我跟教导主任联系一下。”
十几分钟以后 ,校长说他们学校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小老师要讲课, 讲的是因数和倍数 。吴老师说,“我就要听常态课,什么拓展课 什么经典课什么活动课,靠边,我们都是承重墙!”是啊!说的多么实在啊!教研活动不应该是表演,否则连教育就失去了原本的色彩,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上好常态课,才是硬道理,才担的起承重墙的责任啊!
校长接着说“他们要和你同课异构 !”(我禁不住佩服那位新老师的勇气,敢和咱们中国小学数学界的泰斗吴正宪老师同课异构!初生牛犊不怕虎!勇气可嘉!或者说领导就是领导,真的很会安排!嘻嘻,嘻嘻!)
“那好吧!同课异构就同课异构!” 放下电话 ,吴老师说她估计校长很快会进入甜美的梦乡,但她走来翻来覆去睡不着 ,不停的念叨:因数、倍数,因数、倍数!她不停的在思考,在反复的想:学生会想什么?学生有什么经验? 会有什么困惑 ?满脑子都是这些问题!(他没有想明天他会与一名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没有想青年教师会有哪些优势,和设计才能让自己的课更胜一筹,没有想第二天讲课头天晚上九点半以后才知道要讲课的课题是不是对方在为难自己!或许因为底蕴而无需顾虑这些,我觉得更可能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数学人!)
我们都知道这部分内容是在整除里面的 ,是数论部分的内容,但是吴老师首先反应到的是教材的 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的三次改编,这种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 让我无比敬佩 ,同时感到汗颜!一位65岁的老数学教师对 一个知识点 教材中的三次变化 把握的如此清晰,足见吴老师功底之深,是我们 青年教师的榜样!吴老师 作为一名老教师 ,背了一辈子课,这部分内容应该教过、听过、见过 无数次,可是他依然在 作深层的思考,他甚至特意去请教数学家 是怎么认识的因数和倍数的!
我认为,数学课堂上 孩子们能够走多远 ,取决于我们数学老师能够带孩子走多远! 数学老师能够带孩子走多远 ,取决于老师内容 本质的认识有多深刻!吴老师的因数与倍数 这一节课 之所以能让学习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发生能让孩子们走得更远正是因为吴老师对追求数学本质的这种认识!有人说,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也就是朴实真实和老师实吴老师做到了,她心里要装着学生 ,她的课让孩子的学学习的课堂上真正发生 !她像跟孩子聊天一样 ,聊着聊着孩子就会了,而孩子们错着错着就对了!自然真实的课堂才可能产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