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第二个本命年,最后一个月的第二天。
我读完刘未鹏的《暗时间》,出门去买下个星期的菜,回来后拿起《沃顿商学院自我管理课》,前言还没读完,脑海里一直回荡着“今天要写完第一篇文章”的念头,终于把书放下,起身去拿了电脑。此时此刻,Serenade by Franz Schubert is playing in the background. 这并不代表我是古典音乐的忠实听众,只不过我刻板地认为它可能更适合写作和烛光中摇晃的红酒杯。
你知道吗?
我从初中开始,就希望当个作家。我不喜欢用“梦想”这种词,听起来好像很伟大似的。我跟朋友说,我以后写小说出书,我怕卖不出去,你们先一人买一百本帮我冲冲场面。他们随即一口答应……然后呢?
然后我们都乐了。
其实我真是个挺话痨的人,大学时总怕论文表述不够清楚,让人读来云里雾里,所以习惯性地用很多句话去解释。后来工作了,也不知怎么突然性格开朗了许多,话痨的毛病从纸上走进立体的生活里。
但其实说多了人也会累的,所以我想把它们写下来。
其实这种想法很早以前就有了,一直拖着不做,只能找个“酝酿中”或“最近太忙了”的借口,其实就是懒,不愿意动手。但如果突然有个契机去翻以前写过的一点东西,心里也会莫名涌上五味杂陈的感受。
所以,为什么写呢?
为了记录生活、阅读和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总结和态度。我希望在这里写下的文字没有伪善或浮华,只有最真实的我和我的思考。
重点是什么?
成为更好的人。
所以你要知道,不管有没有读者,我都会写,因为让我开始写作的初衷,是不甘成为泛泛之辈,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至于站在多年以后回顾现在,发现一丝一毫的痕迹都不曾留下过。
写什么呢?
第一类,读书笔记。
说实话,我这人没有什么过多的爱好。基本无欲无求,不爱买鞋买包,从来不参与双十一这种为了营销而硬生生创出的“节日”。唯独喜欢看书,非虚构文学方面,对“心理学、思维方式、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这一类话题比较感兴趣;虚构文学看的不多,对侦探推理小说比较感兴趣。读了书就喜欢整理结构、摘抄、写感想,最近也越发依赖“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故每读过一本书都会根据目录或论述要点整理出一份框架图。所以读书笔记的组织一般是:框架+简评+要点摘抄及论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记录下自己读过的书,也能为其他人(尤其是对某本书感兴趣又不知道内容是否适合自己需求的人)提供一点帮助。
第二类,工作中的思考。
作为口译员,我因着这份工作而见过许多人,无论是领导、外宾、同行,跟人打交道总有很多体会和见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一些思考,但这个“第二类”仅记录对口译专业素养和行业要求和形势的一些思考。
第三类,一些感悟。
接第二类,因与人打交道而产生的对生活的感悟,会写在这一分类下。本类中另外一个渠道来自阅读。如果说读书笔记是对某本书或某个主题而展开的理性的逻辑思维,那么这里记录的会更偏向于感性。
第四类,偶尔说不定还会写一写过去的经历,有趣的事、有趣的人。
第五类,其他奇怪的尝试。因为目前我还是比较正常的,所以还没想到太夸张的可能性。(提议:散文、正经小说。)哦对了,我唯一的少女心体现在文具(本子、笔、纸胶带)和手帐上,哪天心血来潮了说不定也会贴在这里。
写给谁看呢?
我自己。
说不定还有你。我不知道你是谁,不知道你如何发现了我,不知道你会从我的文字里读出什么样的意味,不知道你的感受,也不知道你想说什么。
如果我会有读者,那么我只要求一件事,你是个有脑子的人。
1. 已经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能够客观看待我的文章,甚至就某一话题展开有逻辑有论据的理性讨论。无脑喷的键盘侠我不欢迎,请你直接单击页面右上(或左上)退出当前页面。
或
2. 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头脑清晰的、对未来有规划且已经采取了一定行动(而不是空想)。否则我会建议你去Amazon或者书店里买几本励志成功学回来在理论层面上充分汲取养料就够了,其他的一切对你来说可能只是一种浪费时间。
最后的话
一方面,文字能更好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时隔多年也能够追溯自己一路走来在行为上不断积累经验、思想上逐渐成熟的过程,也通过互联网将这些过程和结论与他人共享,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希望这些文章能够引发更多有益和有意义的的交流。所以如果你读到某一句话、看到某一件事,有任何不同的理解想要分享给我,请一定告诉我。
只要开始了,我会努力一直写下去,以至于有一天我又年长了些,回头看到这里的时候,在感慨时光易逝的同时,看到自己一路前行,也能露出欣慰的笑容。
此时此刻,背景音乐已经变成了 Chopin Prelude No.15。
2018.12.02
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