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想看一部欧洲的风光片。逼仄的办公楼和黑压压的人群,让即使只是存在于屏幕上的美景,也变成一种迫切的生理需要,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呼唤着回归自然。
而其实在想起风光片这个名词的同时,脑海中浮现的,就是《海蒂和爷爷》。
现在选电影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在某个下午,不经意间挖到宝藏的惊喜了。铺天盖地的公众号文章在你的视线里喋喋不休,用各种花式的表达引导着你该选择怎样的电影,来度过一个闲暇的夜晚。
《海蒂和爷爷》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了我的列表。只是海报上笑容灿烂的女孩与爷爷,沐浴在阿尔卑斯山明亮的阳光下,不同于那些暗黑血腥的色调,夺人眼球的惊悚,深刻费脑的说教,这是一个久违的童话,只简简单单地,把美好呈献出来,让你记起,在这个愈发残酷拥挤的世界里,还有不一样的活法,而我们也本应该,是那样活着。
海蒂是一个野孩子。皮特也是。
他们的老师是天空,草地和羊群。阿尔卑斯山的风教他们奔跑。读书识字并非生活所需,他们已经懂得草木的低语,动物的交谈,他们知道哪里有最好吃的野果,哪里有最纯净的水源。他们在蒲公英丛里打滚,在冰天雪地里滑行,日日如此,从不厌倦。那是一个纯然清澈的世界,广阔蓝天下,爱也好,生活也罢,一切复杂的解释都可以简化成直指人心的符号。分享是心照不宣的见证,拥抱能融化坚硬的心,而拒绝,只需不再言语。长辈的爱是一把椅子,一块干酪,一个烤火的壁炉,却比任何言语都清晰踏实。
而当这样的纯粹被入侵的人性所污染,我们感到的是一个完美世界撕扯开来的心痛。小镇姨妈的两次远道而来,将海蒂带到了爷爷身边,却又假爱之名,悄悄夺回爷爷的天使,放她只身前往那个华丽却看不到山顶的城市。
在那个城市,白得发亮的克拉拉,生活在一个被爱层层包裹的真空里,看不见太阳,触不到大地,终日与轮椅为伴,寂寞的大人们打不开她的心。海蒂的到来是一阵清新凌冽的风,颠覆了她对世界的全部想象。这个野孩子不会好好走路,不会用勺子吃饭,更不懂礼数与尊称,却有着发自内心的原始能量。她会推着她的轮椅,悄悄打开紧锁的大门,在热闹的集市里横冲直撞;她对家庭教师的生塞硬灌天然免疫,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奇迹般地学会读书。在一次次对本来生活的颠覆中,克拉拉的笑容也在发亮,它提醒着那些正襟危坐的大人们,孩子的天性无法毁灭。
快乐并非源源不断。对于海蒂而言,失去了爷爷和阿尔卑斯山,就是失去了快乐之泉。即使爬上城市最高的钟塔,也看不见心心念念的山川。她开始枯萎,像一朵失去灌溉的玫瑰,失魂落魄,只能在梦里回到爷爷的怀抱,醒来时发现泪水沾湿了枕头。她开始梦游,飘飘荡荡,只为打开那扇关住自由的大门。城市中的一切都在疯狂吸吮着她的能量,终于有了陪伴的克拉拉只想守住这个唯一特别的朋友,却忘了把她禁锢在和自己一样的牢笼里,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
但这个故事的美好之处在于,没有人是坏人。那些表面正经的大人,只是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小孩。海蒂好像一面镜子,让所有人看见自己的善意和温暖。视克拉拉为掌上明珠的爸爸,还是愿意战胜内心的私念,让小海蒂带着一大筐香软的小面包回到自己的家乡。佣人叔叔绅士的吻,是这段经历最好的结尾。
学会识字的海蒂把一种新的力量带回了阿尔卑斯。她教笨拙的皮特认字,她开始上学,告诉大家自己的梦想,是要成为一个写故事的人。一种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在阿尔卑斯山肥沃的土壤中慢慢开出神奇的花。她给克拉拉写信,盼望着她的到来。
于是她来了。她闪闪发亮的皮肤,和蓝天碧野如此相称,比河流小溪更加纯净。克拉拉本也是自然的孩子啊。蝴蝶与阳光唤醒了她麻木的神经末梢,赋予了她神秘的能量,她开始微弱地感知到周围的一切,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下了轮椅。
多好呀,一个纯然美丽的故事。看完以后,心里都满是阿尔卑斯山明亮的阳光,暖洋洋的。
在农村生长的孩子都懂得,自然的教化,是一门人类的必修课。那些兀自生长的植物,和或忙碌或悠闲的动物身上,隐藏着人类基因的终极答案。他们年复一年地生长,像隔着平行的世界,却又可以触摸,可以交流。人类需要最高程度的静谧与虔诚,和最柔软敏感的神经,才能听见自然,它是会说话的。
张悬有一首歌,来自吴晟的诗,《我不和你谈论》。她说,
我不和你谈论诗意,不和你谈论纠缠不清的隐喻,请离开书房。
我不和你谈论人生,不和你谈论深奥玄妙的思潮,请离开书房。
我带你去看广袤的田野,去看看遍处的幼苗,如何沉默地奋力生长;去触摸清凉的河水,如何沉默地灌溉田地;去探望一群群的农人,如何沉默地挥汗耕作。
你久居热闹滚滚的都城,诗意呀人生社会已争辩了很多。
这是急于播种的春日,而你难得来乡间。
我带你去广袤的田野,去领略春风,如何温柔地吹拂大地。
这首歌是高中时候常听的。那是第一次离开成长十几年的小镇,来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使是到处有绿荫,散发着香樟味的城市,也与农村不同。它没有田野与河流,没有漆黑中的蝉鸣与蛙声。嘈杂的电子舞曲,说笑打闹的行人和暧昧的霓虹带来温暖的疏离感。透过人群看到的,是互相艳羡的眼神,互相嫉妒的眼神,互相挑逗的眼神,疲惫、空洞、乏味、失落。
今日城市二十四小时的光亮,却让我们逐渐失去对微细的感知。天空,雨水,雾气,朝阳,它们的细节在被人慢慢遗忘。只有闪闪发光的屏幕,日复一日地吞噬着我们的生命。
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它们不适合孩子,也不适合大人。无边无际的蓝天旷野,肆无忌惮的奔跑冒险,才是生命的归宿。那些在城市的洪流中被冲刷的灵魂,只能在受限的视野里奋力求生,或钻营尔虞我诈,或渴求一步登天,在快速变换的世界,看不到信仰和永恒。消费主义,让他们的快乐变成了物质的堆积,它映射着人类的恐惧,他们对于自身存在的不确定需要更多的粉饰来证明。名牌,标志,它们才能确认一个人的价值。
这是一个颠倒的镜像世界,我们竟忘了,什么才是真正被需要的东西。
在一个坐火车的下午看完了这部电影。好不容易买到的列车上人挤着人,更让我珍惜这一次和美好故事的不期而遇。
靠窗的位置能看到远处的平原,也是一件,忙碌生活里,来之不易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