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7年7月2日,没有过分伤感,我静悄悄地离开了我的大学。
回到家里,报名学车。每天早起,到驾校开着没有空调的大众,下车就和各路学车人马聊天,躁动地想什么时候才能安排我考试。早点结束这难熬的练车,拿到驾照,就可以开车上路当“马路杀手”了。
我学车还算是顺利的,两个月就拿到了驾照。拿到驾照那天,我直接开走我姐的白色启辰上路了。结果第一天就差点没开下悬崖,吓得坐在副驾驶的我姐狂喊:刹车!刹车!刹.......
新手开车很明显的特点:紧张,手足无措,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几乎所有新手都会遇到的难题是:左脚离合,右脚油门,这一起一落之间的相互配合不当,死火。这在我身上就发生多次。因为半坡停车,起步死火被后方车辆狂按喇叭。越紧张,越死火。越死火,越紧张......最后硬着头皮把车开走了。
现在,我的车技也不是特别好。但相比一年前开车的神经紧绷,我不再手足无措不知所然了。不需要刻意去想下一步要做什么,不假思索就完成眼睛和手脚之间的配合。
从学车这件事,我领悟到:车技是多加练习就能娴熟掌握的技能。应了那句老话:熟能生巧。很多技能都是这个道理,而如果你还不熟悉,那就是反复使用和练习的次数还不够多。
02
开车上路没几天,就接到了工作单位的报到通知。心痛假期所剩无几的同时,匆匆收拾了我的行李。长期在家是没有恋家的感觉的,只有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不舍的感觉就自顾自地冒出来了。
提前一天到了广州,虽然我已经在这座城市待了7年,但内心的忐忑和七年前第一次踏足这座城市没有不同。因为我足够明白:工作意味着责任与担子,没有过多压力的学生时代已经结束了。未知的未来既让人向往,又容易心生不安和焦虑。这大概是我当时极其矛盾的状态。
第一天报到,我被分配到一个交通不便且治安环境复杂的基层单位。晚上,其他人都下班回家了,我睡在空无一人的大宿舍,也不知道明天将会面临什么。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制服,发现套肩章的口子被我妈缝起来了。又好笑又感动。不敢多想,早早熄灯睡觉了。
......
在基层单位走访群众一周,被调回在某大队工作。
一个半月后,开始为期三个月的新警培训。
新警培训的内容和我在大学里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一致。再一次地全封闭训练,早起,出操,上课,喊口号,队列训练.....现在想想也是另外一种难受吧,是属于最简单的“身体”的难受。
现在被正式分配到实习单位,可能更多的是“精神”的压力。这三个多月,上班期间一刻没有停过工作。有时甚至是休息时间都“在家办公”了。不断熟悉业务,和同事协调沟通,合作做好工作,面对不配合的工作对象还要控制好情绪。而这一切,不是随便在这里说说就能详尽的。
这充分印证了我刚参加工作时的想法:工作意味着责任与担子,肯定不会轻松。比起一年前刚到基层单位的迷茫与不安,如今的我少了一丝焦虑,多了一分淡定。
年轻的时候,不好好承受点压力,不认真一回做好工作,到老了回望过去,只剩下虚无和空白,那就太遗憾了。
03
要说到这一年的关键词,除了参加工作,肯定还少不了认知升级。
说到这里,必须要感谢一个人。大学时,我加入演讲与口才协会。在里面,我认识到了C师兄。C师兄是大家公认的能文能武的人,尤其是口才特好。因为年级相差远,我在学校和C师兄接触得并不多。他毕业后,有过为数不多的几次联系。
没想到的是,去年我毕业,C师兄直接给我发了一个微信红包,正好200元。他让我用这200块去得到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付费专栏。尽管专栏作者李笑来受到了一部分人的质疑,但这并不影响这一年我在专栏获得了成长。
1. 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指的是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解。简单一点,这是审视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相当于是监视大脑的自动弹窗。
看过我前几期文章的人都知道,我最近的工作状态是四个字可以概括:忙到飞起。
这忙到飞起的工作状态,不仅仅体现在工作量大,更体现在要面对扎心的棘手奇葩。
前两天,我值班坐在前台负责接待来办事的人。
一个戴着老式金框眼镜的老头走了进来。走到前台,我定睛一看,这人白衣服黑色字体三个大字:捡来的。可以,够潮!我记得这个人。他上次喝醉,乱往人店铺门口砸酒瓶,被店铺老板娘用扫把蹭了一下。他开口便讲了一大通。大概意思是:他上次被人打伤了,一分钱没有,做不了鉴定。他随手拿出一包未开封的饼干,问我:“吃吗?”没钱还能买烟抽买饼干吃了,忽悠谁呢?
我耐心地给他做好了解释和指引工作。这人就是赖着不走,坐着在那吵吵嚷嚷。遇到这种情况,我自然感到非常恼火。恼火的原因显而易见。换做是以前的我,一定会立马表现出自己恼火和怒气。
可自从我学习了元认知的概念,大脑就会在这种时候出现自动弹窗:冷静!并且会循序渐进地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 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我感到非常恼火。
2. 我因为什么事情感到恼火?——因为对方不讲道理,吵吵嚷嚷。
3. 恼火的情绪能够改变事情吗?——恼火并不能让对方停止吵闹。
4. 既然如此,那我还是别恼火了,因为没有用,还坏了自己心情。
不要小看了第一点,“生气了不自知”和“知道自己生气”相差甚远。这其中的差距就是有无启用元认知能力所造成的。假设没有这一点基本的认知,就不会有后面的认知过程与有效结论了。
元认知能力能够帮助我们用大脑的理智控制情绪,让我们成为大脑的主人,而不是受其任由摆布的躯体。它还可以时刻提醒我们:审视思考过程和认知过程,及时查找纠正情绪和行为中的不当之处。应该说,启用元认知就是动用理智的过程。
2. 写作
想想自己以前是何等的害怕写作。只要拿起笔,就会深刻体会到文思枯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无能、水平低下,怎么看都是一种不好的体验。但与此同时,我也知道写作的重要性。这种明摆着做了有益处但过程令人痛苦的事情,很多人都是避而远之的——反正只要我不接触不提及,这问题似乎就自然而然得到了解决。这不是很可笑的想法吗?把问题放在一边,你的问题会自动解决。也许有些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动解决,但写作不是。
写作这种依靠长期刻意练习才能得到提高的技能,不是随便任由时间的流逝就能自动变好的。这当中少不了时间的积累,但前提是需要刻意练习。所谓的刻意练习,就是你主动地投入精力和时间等资源去做一件事情,以求强化和提高。提高写作水平离不开刻意练习,尽管我的写作水平有限,但我仍然会持续对写作的刻意练习,以求精进。
可能阻止我们做成一件事的一大拦路虎就是:我们从未开始。我们总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选择不做一件事情,这当然没有问题。罗振宇有一条人生感悟是这样的:
如果你的时间精力允许,在你面临选择做或者是不做一件事的时候,那就选择做。因为只要你不开始做,你就不会知道做了之后会发生什么,也不会遇到那些只有做了才会遇到的各种可能性。
在我看来,如果我的人生没有了可能性,那将会是没有希望的、暗淡的、枯燥的人生。你已经能够明确看到未来的所有路径,那是不是就少了许多对未来的憧憬、期待和想象?
趁着我现在有精力有时间,我选择刻意练习写作。不是在即刻的当下,也许会是遥远的将来,写作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尽管未知,但这种拥抱未知的感觉也另有一番趣味。
请注意,不是说你就非要写作不可。而是说你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选择,条件允许时选择直接开始做,先做了再说有用没有。即便最后放弃了,你也能更有底气地说:这件事情我努力过,可能不太适合我。
3. 耐心
最后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耐心。没有掌握一项新技能的可能性有三种:一是压根没想过自己应该学这玩意,二是认为自己应该学却迟迟没有开始,三是已经开始学但没多久就放弃了。相当一部分人都经历过第三种情况:我知道我该学XX,我也学了。可是学不好,所以放弃了。
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高中时,我让我妈买了一把吉他。买回来也没有认真学,按吉他弦手疼的厉害,就把吉他扔到一边。直到最近,我妹去学吉他才开始重新把积尘的吉他拿出来。她每天上了课回来就教我,刚开始那几天我的手指很疼。天天练习过了没几天,因为练习多了让手指长了茧,也就没有那么疼了。
你看,就连手指也要有适应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自己从一开始就无师自通,要求自己表现优于常人。现实就是需要遵守客观规律,不比神话里的神人一出场都是天赋异禀神通广大。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而这个过程需要:耐心。
如果说你学的技能不是生活必需,学不会对你的生活也没有太大影响,那也就罢了。可如果是你生活的刚需呢?看看周围有多少人拿了驾照就再也不敢开车?有多少人因为讲话水平低就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言?有多少人宁愿忍受不能正确使用筷子的窘境,也不愿花几分钟学会正确方式再加以练习?
记得我以前不小心把车给刮了,这说明我的车技很确实不怎么样。但老司机和我说:谁还没刮个一两下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老司机。每一次老司机都是由生手变成熟手的,我们千万不能只看到他们车技娴熟的结果,而忽略了他们由小白变成老司机的过程。
所以,不要强求自己一下子就能很强很牛,那不现实。你需要从陌生到熟练地学习、摸索、实践一项技能,这才是比较符合客观规律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你就需要有耐心地接受自己的不熟练和失败,因为这是你练习实践次数还不够多的结果。
耐心,真的是做成许多事情必不可少的利器。离开了它,我们就很容易自认为是失败者,认为自己不适合做某件事情。可倘若你耐心地再多坚持一会,结果也许发生改变。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呢?百米飞人苏炳添说:“过去的日子就像是过山车,每次低谷的时候想着放弃,成绩又好了。”作为第一个挺进10秒区的黄种人尚且如此,说明没有谁能够保持时刻前进,我们需要的是反复地练习和静候成果的耐心。
04
这一年的经历,我选择用文字的方式记录,是为了让成长有迹可循。同时,也是以此作为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有力证据。如果你能从我的故事里得到启发,期待你的持续关注。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