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解读来自得到APP上万维刚的精英日课的内容
这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森舸澜的书Trying not to try: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pontaneity(无为:自发性的艺术和科学) 解读第三部分
无为,是意识放开了身体,以自动化的热认知主导的状态,行为都是自发的,动作特别自然,感觉无比自在。而且在这种状态下,还能获得“德”的社交加持,能影响他人,甚至可以治国。
无为就好比武侠小说中的武功。练到最高境界就是无为——特别自由,而又特别强大。中国古代先贤们孔子荀子老子孟子庄子,他们的套路不同而且互有争执,但最高目标都是无为,就好像武侠世界里各个门派武功看上去都很不一样,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成为天下第一能打的人。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武功练到最后,总会发现有一个漏洞。
孔子
孔子认为,热认知主导的、人的天性,就如同野马和洪水,绝对不能放任自流,必须用冷认知加以控制。
孔子这一派特别讲究学习——学习周王朝古代先贤传授下来的礼仪和文化。
- 制定礼:让人各安其位,根据不同的地位来分配。社会地位低和和年轻人就得推迟享乐,把好东西让给地位高的人和年轻人。
- 接受礼: 通过礼仪训练,磨炼人的欲望,让人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分配
- 享受乐: 在音乐声中,底层和晚辈与高层和长辈一起唱个歌,跳个舞,其乐融融共创美好社会。
这些在今天看来是封建礼教的东西,现代的科学实验完全支持这些训练手段。沉浸式的训练,在心理学上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就算本来不和谐的人,按照礼仪做着做着也就和谐了。一起唱歌跳舞这种步调一致的集体活动,能够增强人民的集体认同感和相互协作。孔子这套武功,确实培养一大批君子。
因为这套武功对人的动机要求非常严格。孔子说你必须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爱我这个道,我才能向你传授我的道,但是因为这套武功能够给人带来“德”,他潜伏进来,一招一式都学会,到处假装好人,这不就是伪君子吗?
孔子的漏洞
就是他每培养出一个君子,就可能同时培养了十个伪君子。
老子
按照森舸澜的说法,他们就相当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那些嬉皮士。
老子学派的人认为人的最基础是好的,他们形象地说这些本性是“腹”。真正出问题的是不是腹部,而是眼睛——“五色使人目盲......“。就是因为眼睛看到了距离自己本分很远的东西,导致产生了不良的欲望。
老子学派认为,孔子搞文化建设,大谈不同等级的享受,不正好刺激了人的欲望吗?孔子把人的行为贴上标签,其实损害这些行为的体验。
后世心理学研究也支持这个观点。比如你让人品尝不同的果酱,如果你告诉他那个好吃就买哪个,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如果你告诉实验人员要求受试者”说明“所选果酱好在哪里,他反而就不会选了。
老子学派有两个武功:
- 用机智的文字来说明孔子那一套区分好坏的理论不靠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创立一些行动指南,比如类似于呼吸心法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大运动量的体能消耗,暂时关闭冷认知,达到一个无意识主导的愉悦状态。
老子的漏洞
老子的漏洞在于,如果你隐居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当更大的官,打太极拳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赢更强的对手,你这是真无为呢,还是假无为呢?
孟子
孟子认为没有必要费劲重建一套“好的”热认知,每个人心中就有好的热认知的种子,你只要略加培养就行了。这就是好比有个花园,其中有些好苗,就代表人天生就有的好的热认知。花园里也有野草,就代表人不好的天性。
面对这个花园,孟子认为,我们可能会犯两个错误
- 放任不管
- 拔苗助长
孟子认为人的恻隐之心,是天生的,并且人对于尊严的要求也是天性的。现代科学已经听过“镜像神经元”和人脑中的道德模块,肯定了孟子的说法。这也就说明我们心中天生就有好苗子,孟子说你只要从自己的天性出发,然后把天性扩大,发挥想象力,把你在这个地方的感情也用到别的地方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的漏洞
孟子的漏洞在于为什么有时候好苗没有长大,野草先长了呢?这难道不是说野草比好苗更“自然”吗?
庄子
根本不对任何事情预设对与错,“跟着感觉走”,热认知把我们引向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现代心理学实验发现如果通过喝醉酒的办法让人关闭冷认知系统,以热认知为主导去思考问题,有可能获得更发散的思维,带来创造性。
庄子式的无为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它不但能带来“德”,而且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创造性。
怎么才能到达这个状态呢,庄子的做法是“忘记”
- 正常状态,能听到外部的声音,考虑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 不停外界的声音了,只关注自己内心的冷认知对对错的判断
- 忘记自己,不停冷认知的判断了,让热认知接手
庄子的漏洞
如果不预设任何价值判断,你凭什么认为冷认知不如热认知?
如果一切道理说出来就是贴了标签,那么你庄子为什么会对惠子说那么多话?
总结
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他们的最高目标都是让冷认知和热认知完美统一,达到无为状态,(not trying)。但是他们的路线非常不一样
- 孔子主张以冷认知为主导,通过勤学苦练,吧先王的智慧凝结在人的热认知之中,是try hard not to try;
-老子主张关闭冷认知,只保留“好的”热认知,是stop trying - 孟子主张人天生就有好的热认知了,应该吧这些好的热认知给培养壮大,而不必用冷认知强行建立一套新的热认知系统,是try,but not too hard
-庄子是跟着感觉走,事先不做任何对错的区分,是forget about trying/ not trying
这四种方法就像四种武林秘籍,各有各的道理,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 在学习任何技能的初期,我们应该采用孔子的办法,勤学苦练,搞沉浸式的教育体验,争取习惯成自然。
- 具体做事的时候,尤其是那些能够影响到别人的大事,我们就应该参考老子的思想,不轻易干扰如在系统。
- 培养艺术品位,提升道德水平我们可以用孟子的办法,找到身上的闪光点作为种子,慢慢发展壮大。
- 如果你面对一项压力巨大而又特别重要的工作,我们就应该学习庄子,忘记自我,让热认知引导我们发挥水平。
这些手段的确是相互矛盾的,但世界本来就是充满矛盾。无为,本来就是一个悖论:
你越想得到无为,你就越得不到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