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 come from nobody knows,
where I am going everything goes.
The wind blows, the sea flows,
nobody knows.
And where I am going,
nobody knows.
三毛在《惑》中提及了一部电影-《珍妮的画像》,一部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而这首歌隐隐绰绰,贯穿了这部小说的始终。仿佛说的应该是生命,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而死是所有人的归宿。走在时间中的珍妮总是步履轻盈,她像是穿越时空的旅行者,我看不懂她。
如果你也喜欢人鬼情未了的故事,那我倒是很乐意跟你讲讲这本书。
作为一个文科生,一个喜欢读小说的小姐姐,先跟大家絮叨下当时的社会背景。1920-194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更是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股市崩溃、市场不景气造成了大量人的失业。
在当时,有一个卖不出去画的的穷画家,他穷困潦倒到大冬天交不起房租,只能在房东催租的时候躲在街道上不敢回家。就是在这样的冬夜,画家在街头认识了一个独自玩耍的七八岁的小女孩珍妮,她说她父母是走钢丝的。画家给小女孩画了几张速写,而这速写却让画廊老板大为欣赏。于是画家决定给这小女孩画一幅油画,可是每过一两个星期见到她,总觉得她长大了一些。当开始动手画肖像的时候,珍妮已经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了。画完画后,珍妮说要去法国留学,便就匆匆的离开了画家。珍妮走后,画家为她画的这幅肖像画震惊世人,他也因此也成为一个名画家,可是他仍然想念着珍妮。这年夏天,他去巴沫海度假,遇到了大风浪,在洪水中看到了被卷入河中的珍妮,画家想救她,可是没能成功,这时的珍妮已经有二十三四岁了,而画家遇到她只是在半年多前的冬天而已。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人曾经将时间比作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如此,珍妮恰似一条上游飘零的花瓣,散发迷人的香气,着沿着时间的流水,路过画家的时代途经画家的生命,却又转瞬而逝,只留下美好的回忆。
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一个令人心醉的故事去读,就象小说中在珍妮去法国前与画家的最后一次见面,她说:“世界多美啊。世界就是为美而存在的。--不管我们是现在活着,还是多年前活过。”
你不知道画家见到的珍妮是在海浪中被风卷走的已经死去的珍妮,还是为了见到画家被风浪卷走的活的珍妮。这部小说真的让人充满迷思。
跟大家分享下我读这本书的一些感想:
一:爱是一种审美。世界上伟大的肖像绘画,其创作者一定非常爱他作品中的人物。就像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对另一半的画像,仔细想想,你喜欢的人是不是总是那一类人,比如头发长长的、喜欢舞蹈和音乐、笑起来眼睛很好看的姑娘。而那些明明对你很好,父母家人也很满意的姑娘,你却总是觉得没感觉,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你的审美让你对眼前人有了判读。这种审美会随着时间改变吗?我想是不会的,它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加深你的审美印象。
二:陪伴是世界上最长情的告白吗?你愿意陪着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女孩长大吗?你愿意一直等那个调皮捣蛋的男生变成熟吗?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周遭的朋友有从初中就开始相恋,共同走过了最美好的青春10年,可最后还是分道扬镳。难道他们之间的陪伴都是虚假的吗?难道10年的陪伴终抵不过一个才认识30天的朋友吗?以前我很不理解朋友的这一行为,真心觉得人很渣。但现在,当我毕业3年以后,当不停的有人在你生命中出现又消失,你就会看开很多,陪伴在两个人的相处中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同频。这也是我接下来想表达的。
三:携手一生,相伴前行究竟是什么?一个人成长速度很快,走的很远,另一个人却待在原地。这种不同频不能算是相伴前行。并肩前行需要的是两人步调一致的往前走.你努力上升的同时,我也在进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