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星畔Simple
“内揵”,总的来说是进谏游说策略。“内”即入内,又通“纳”,指的是游说的言辞。“揵”即纳谏,是指坚持谋略。在本书中,作者指出,“内”侧重于言辞的技巧,而“揵”则侧重于言语所带来的效果,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01
关于本章的梗概。鬼谷子本人著书之时,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君臣之间也早已有着“远而亲,近而疏”的奇妙关系。所以受制于时代因素的影响,其“内揵”理论大多是关于君臣之间关系的,而应用于现代,则可以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谋略。“内揵”的原则是“得其情,乃制其事”,在与对方交谈时,我们要弄清楚对方言语的真实意图,顺着或逆着其心意,说出恰如其分的言辞,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帮助他人解决困难,这二字与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十分对应。
02
第三篇《内揵第三》摘要文言文及其文意剖析
“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这句话说的是,为达到目的,想去游说君主时就必须暗中揣度君主心意,事之可否,心之合否,时之便否,出谋划策的时候也必须顺从君主的意愿。虽然鬼谷子把此话局限于君臣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在与他人交流之时多考虑他人的意见,以此促进谈话的成功。
“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此句的文意是:没有得到君主宠信就进献计策,必被斥退,不了解君主心意就去游说,必定不能实现目的。结合现实,归根到底,还是强调我们开口说话一定要先摸清对方的想法,这样我们的话才有说服力。
“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若碰上君主在位不理朝政。奸臣当道不治民众的情况,我们谋划的决策就不可能符合他们的心意。诚然,世界上缺少一种人都不能称之为世界,所以也会有不认可我们的人,甚至是碌碌无为的人,我们的言辞对他们是不可能起到作用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知难而退,及时停止不必要的劝诫。
03
“内揵”的例证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它教会我们懂得预测,及时决策,达到宠辱不惊的心境。宋太祖赵匡胤死后,长子赵德昭没有继承皇位,而是按照皇后的遗命,皇位传给了赵光义。在一次同北汉的战斗中,宋军大获全胜,宋太宗赵光义心花怒放,继续挺进,却失去了下落。在此之际,有大臣建议赵德昭随即宣布即位,但是赵德昭在深思熟虑之后拒绝了。后来宋太宗被救回,赵德昭也因为避免了一时的冲动安然无恙。有时候,深思熟虑能够是我们提前做好决策,使得我们在以后能够宠辱不惊,这也不失为一种自保之策。
其次,得情行事,信任是成功的前提。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商业思维上,西方人比东方人更爱钻研合同,甚至将合同的内容规划的清清楚楚,这在现在看来当然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古代,东方商人们展开业务合作的最牢靠的基础就是信任。一旦确认信任关系,具体的合作就只看意思行事,根本不用顾虑对方会失信。这就告诉我们在行动上采取对他人的信任,前提是要从心里对他人信任,符合我们的心意。
最后,懂得言语的内涵,学会去正确表达自己,区分热忱和刻意表现,能够在职场上博得同事和领导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