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十年前,我去看过心理医生,把他当做我的情绪垃圾箱痛痛快快地倾斜之后,觉得好多了,然后小心翼翼地问医生,我的情况不严重吧。
“不严重。”医生迅疾回答说。
“不过还是需要经过几个疗程。”他马上跟进了一句。
聊了几次价值二百五十元的天之后,春节快到了。我想春节踏踏实实过个年,别自己不痛快,还让家里人看出来。在机场的时候我给心理医生打了个电话,想请他教我几招,能舒心过个年。
“额,黄先生,可以给您这样的咨询,不过先把下一个疗程的钱付了吧。”
我哑然,愤怒,然后“咯噔”一下,顿时觉得好多了,欢欢喜喜过了年。作为一个容易偏激、冲动的人,我那糟糕的性格这个时候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想,难道我必须得靠着你才能活着吗?谁家过年不吃饺子?
当然,最后我的重担卸下是在成为基督徒之后。然而,上帝使用了我那糟糕的性格,救了我。绝对符合加尔文关于上帝绝对主权和护理的教义。
昨晚看见几张图,觉得还是要说几句。
“遇见更好的自己”大概是这个世代自恋、自我文化的集中写照,也是最害人的口号。这句话让我们无视自己已经拥有的,让我们无边的欲望拥有正当性。而别人只不过是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条路上的背景和注解,当所有人都这样想,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想要得到还没有拥有的,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彼此之间就是地狱。没关系,难受的时候,你可以为下一个疗程打款。
我最喜欢的《现代世界之道》说,这个时代最不能缺乏的是两种人:产品经理和心理咨询师,前者负责不断造出新鲜玩意儿,后者不断安慰我们,我们一切的愿望都是合理的。
我的朋友圈这几天就是一个现代社会。iPhone10和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