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本王烁的《在耶鲁精进》,在后记之时看到关于谈判和识人,突然想到了之前的分粥效应,联想种种,记录于此。
轮流分粥,分者后取。
倘若一个蛋糕,七个人指定一个人分成七份,如何能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的蛋糕份额呢?在分粥效应中,作者提出的5种方案中,第五种方案成为了经典答案,那就是先分者后取,保证相对公平。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零和博弈,因为无论怎么分,都是在存量的一个蛋糕(粥)中折腾,且其实这个策略并不完美,比如倘若分蛋糕者与第一个取蛋糕的人合作,依然可以拿走最大份额的蛋糕。
笔者为什么想讲这个案例呢?其实是源自于近期对谈判理解与思考,在博弈论中有三个词,叫做正和博弈,零和博弈与负和博弈,比如正和博弈,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我们会发现,其实在大部分商务合作的谈判中,都是正和博弈和零和博弈,合作双方一旦合作即产生增加利益,是正和博弈,而产生的这个蛋糕,便是双方收益之和,双方都有最大和最小底牌,而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值即是所谓的蛋糕范围,在确定这块蛋糕大小之后,蛋糕的分配则又变成了零和博弈,零和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在基本盘面恒定的情况下,分蛋糕的过程又变成了零和博弈,也就回到了我们最开始提的如何公平的零和博弈,我们可以这么描述,谈判就是做蛋糕(正和博弈)和分蛋糕(零和博弈),合作就有蛋糕,不合作就无。
在分粥效应中,我们说分粥的过程又变成了分和选,但是有趣的是,一旦第一个分粥的人和第一个先选的人合作,即使分粥的人最后选,他们依然可以分到最大份额的粥,这点说明什么呢?虽然是零和博弈,但是如果在零和博弈中如果产生了新的合作,又会转化成新的正和博弈,从分蛋糕变成新的做蛋糕。
总之,我们要知道,所有的蛋糕都有做和分就好了,即使做好了,别忘了也还有分和选。
勿以言举人,勿因人废言。
这句话其实跟博弈论没有关系,但是读至停留了很久,越看越有趣。这是什么意思呢?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说的话有道理就提拔他,也不因一个人品性不良就不注重他所说的。我们常常会有适应性偏见,认为人与言是一体的,但是人归人,话归话,我们听到有道理的真知灼见,无论对方是谁都应该听听,反过来,一个人说出再多真知灼见,跟这个人的品质并无因果关系。
再者,好人说得对,坏人说的错,这是我们脑海中的常见印象,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好人说的错,坏人说得对的事件不也常见么?以言论高下去度人,就像是将人的作品和人品统一评判,看似有理,其实反而割裂。
以言度人,或是因人废言,都是人为的假想了因果。它提醒我们,人和言其实是分开的,一旦我们以言举人,因人废言,那就说明我们陷入了这种偏见中。反之,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最好态度,难道不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么?听良言,结良人,足矣。
每期三张图,脑洞比你足。(74期)
1.雷人又有趣的人行天桥
这座天桥很有趣,我们之前见到了大男孩儿趴在天桥上的场景,但是为什么这个天桥会更加让人印象深刻呢?那是因为作者选取了一个片刻之间的时刻,是动态的即时的,也是短暂的动作,像是在高速的动作中停留的快门一般,生动而形象的留在了马路中间,在绿茵之间的守门员,也很应景,这则互动广告,对于国内一些重要的城市入口的天桥,带来了不错的启发,城市形象和城市印象,应该从入口就开始。
2.娃娃机的汽车广告
我们说抓娃娃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即使你不是参与者,也会作为看客在旁边忍不住看一会儿别人抓娃娃,表面上看的是抓娃娃,其实是带着一些期待想看娃娃是否掉出来,这种售卖机也是如此,将汽车错位成自动售卖机中的奖品,平面变成了里面,汽车也有了3D感,一幅巨幕,效果不言而喻。
3.蓝汽车与瓷房子
这则其实不是广告,但是四张路人图却翔实的记录了大家对汽车的关注与停留,人们总能记住熟悉的反差事物,这则就是如此,熟悉的汽车,反差的场景与颜色,甚至略带夸张,让所有人都记住了这辆车,如果车上的文字再跟场景有所关联,这就是一则附着力原则下的自带传播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