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2

每一天都有进步

努力代表的是一种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Self-Regulation)。这种调节能力一方面使我们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做长远打算,不要即时行乐,虚费光阴。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在面对未知时敢于尝试。最终,我们能够在环境中采取一个相对较优的行为,不断地提升自己,获得成长。

另外,学习时不要过多的画重点,因为这可能会给你一种错觉:你记住了这些划过的内容,提倡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提炼中心思想。对于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没必要一直重复学习了,你更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在你感觉最难的部分,这就叫deliberate practice。著名的10000小时理论也十分强调deliberate practice, deliberate practice往往能把顶尖和普通的学生区分

隐喻和类比是强大的学习技巧。

刚收到国外学校录取通知的时候我也很得意,但开学仅一个月,我的自信就完全消失了——我发现单单是同年级同学里就有世界冠军、以千万价格卖掉自己公司的连续创业者、被职业球队锁定的运动员。

而真正认识这些人后,我又陷入了更深的迷茫:

世界辩论冠军,父亲是国会议员,母亲是耶鲁法学院教授。

半休学创业并以千万价格卖掉公司的这位,父亲是对冲基金经理人。

理科奥赛金奖得主,父亲是 MIT 物理系教授。

高一就被四所前 20 大学提前录取并被职业球队相中的运动员,父母都参加过奥运会。

--

是啊,和你一样,“我本以为我已足够优秀,可没想到,差距依旧如此之大”。而且这些差距好像我出生之前就存在了,后天怎么追也追不上。

--

为了摆脱对未来的消极情绪,我试过下面两种方法:

1. “鸡汤论”:对自己说,“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以后我会超过那些人的”。

但很快我就发现,“超过”是小概率事件。各种研究都表明,出身优越的平均发展就是比普通人好,在每个社会都是如此。即便某个出身普通的人做到了最优秀,他一定也比出身优越的人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

2. “公平论”:对自己说,“那些人的祖上奋斗了,所以他们比我起点高是公平的”。

但我很快发现这种想法我也不能接受。都 21 世纪了,怎么谈论公平的时候还在把家族看作整体?出身不好的人,就活该起点低吗?因为一个他无法控制的因素而惩罚他,这难道叫公平?

--

我真正想通整件事还得感谢我的历史老师。

有一次课下我问她:如果我一辈子都赶不上某些起点就比我高的人,那我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老师没有直接回答。她反问我:你们国家 13 亿人,有多少人有你这个条件,可以出国留学?

我下意识想说,我也是凭自己本事来的。

如果中国每个孩子都有你的成长条件,你觉得有多少人能达到你今天的成绩?又有多少人会比你优秀?你在感叹自己可能一辈子赶不上某些人的时候,别忘了你也获益于自己的出身,别忘了也有很多出身不如你的人在感叹他们一辈子也追不上你。

没有人的成就百分百都是靠后天努力。不管社会怎么变革,人的起点总会有高有低:有人出生在美国,有人出生在刚果;有人父母受过高等教育,有人父母没上过小学;有人长得漂亮,有人先天残疾。

所以看见那些出身优越的人,我们不应该感叹人生不公然后放弃努力。相反,我们应该意识到没有任何人的出身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比较“绝对成就”没有意义。

是的,你在我历史课上的文章写得不如其他几个同学。但我知道那些人母语是英语,从小就上私立学校。你把你自己和他们直接比较没有任何意义,就像我也不能把你和中国那些没机会出国的人直接相比,这种“绝对成就”的比较都没有意义。

那我们应该以什么标准衡量自己呢?一种方法是比较“跑过的距离”(相对成就)。和身边那些家庭背景类似的人相比,你更优秀吗?会有很多出身比你优越的人跑在你前面,也会有很多出身不如你的人跑在你后面,但你衡量自己的标准应该是“跑过的距离”,应该把自己和出身类似的人相比。

另一种方法就是接受这个世界的随机性。我幸运地得以生活在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生活在和平年代,这要是换了其他任何环境我都不会有今天。我考大学、找工作都恰好碰上这些机构开始接收女性。我要是早几年出生,命运可能会完全不同。所以对我来说,我有今天的成绩 99% 是运气,我能做的就是把剩下 1% 做到最好。至于说其他人?他们的人生也是运气和努力的组合,我的人生和他们的无法比较。

真正能左右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

没有清晰的目标,这让自己没有努力的方向;没有正向的反馈,这让自己缺乏持续的动力;没有刻意锻炼意志力,这让自己惯于脆弱。

情商、气质形象和眼界

过往基础

智商

学习环境

学习方法

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长时间做一件事的能力

应试能力

心态

运气

眼高手低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扩展自己能力的能力

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

一个只存在一次的人,只有一次生存机会的人;能经历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的人;渴望爱情和受到虚无和孤独威胁着的人。

所以我们所做任何事,都不应作为手段,因为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经历想经历的,成为想成为的,顺便创造一些世上所没有的。这才是人生的目的。

所以无论是减脂还是增肌,都是在和你的本能做斗争

不留后路不给退路

无限的青春

无限的虚荣


就是一种普遍“(不管出身如何) 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做出成就并且成为领袖”的信念吧。这是我跟国外的一些有名的私校比较

媒体人能做的,是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和专家学者关注到这些被遗忘的角落。真正的解药在你们这些未来的学者身上。不要以为科研只是一群读书人为发表论文所做的肤浅工作,知识支持,是政策和法律最重要的脊梁骨,要用你们的学识和才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你优秀100倍的人在享受着全国最好的资源,在最好的平台上,还在付出比你多200倍努力的时候。。。你应该已经被甩了一个银河系了吧。。。我还在关注每天吃什么、如何克服惰性去健身、寒暑假去哪里玩等问题,他们或许在探讨人类的归宿等终极问题吧。。。前两天下雨,走在前面的北大学子们对着一块井盖分析了半天,然后讨论这个井盖的受力、进而讨论到北京的排水系统问题。。(而我只觉得鞋里全是水。。真tmd烦。。。)

你生命中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你曾不为任何奖赏,仅因为享受,而一心执着地付出吗? 你曾不计较他人对你的评论,突破内心的防线,一心想成长为自己所憧憬的样子吗?--心流


不为奖赏、不为回报,只为内心的愉悦


曾经在一个普通二本院校读书,大学四年只有到了考试月才拿着老师化的重点冲刺突击,其他时间就是各种玩,翘课翘课,游戏游戏,打球打球,睡觉睡觉,看剧看剧……

我当时一向觉得这是对的。因为身边的人都是这样度过的。

而我毕业后最后悔的事就是,我以身边的人为参照,我没有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我不知道985/211的那些孩子们那么拼命的学习,专业课,语言课,兴趣课,各种考证,各种参与社会实践…

如果让我重新度过大学的四年,我会认真珍惜。

当然,我也非常后悔高考的时候没有选择复读一年,考个985/211。

如果生命可以重来,大学四年我希望这样度过。

1.充分了解我自己,也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然后找到自己真正兴趣的专业,想办法转专业到自己真正喜欢的。

2.如果身边没有优质授课资源,我会自己做好专业学习计划,列出书单,列出课程,在互联网上找到优质的课程,然后跟着计划自己一步步学习。我会找到学习的社群,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和进步。而不是坐着等待。

3.我会计划学习好语言课,学好一门外语。我会利用互联网资源,考下一门外语课的高水平证书。如托福雅思。

4.我会自己辅修一些文化课,高中的文化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课,很多文化课他不能进入教材。让自己的心灵真正得到文化的润养。

5.我会认真学习哲学课,心理学课程,通过学习和思考,重新塑造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看法,也重新思考我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独立的思考,不受身边环境影响。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


你作为一个当前分配规则下的弱势群体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的时候,

抱怨毫无意义,奋斗则浪费生命。

跳出既定的规则,是唯一的出路。


共同进化

我妈妈和我说你想回来,我不会阻拦你,但是你要心里知道你是因为什么回来,是你没有克服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困难和自己能力不足。孩子我希望你明白,学习的好坏取决你想不想去学下去,生活的好与坏取决你想不想认真去改变让你不舒服的现状。

朋友不过是阶层三观利益趋同。知己无非是经年经事累计的前者。

人类的认识本身就充满矛盾、充满不确定性,

不要试图追求万灵丹,

也不要追求精神上的狗皮膏药。

保持自己对自己真实环境的客观认知,

学会自己观察、判断,也学会自己去思考。

忍受矛盾和复杂性。

并,祝自己好运。


 

明白道理只是第一步,后面两步叫做:取势(认识客观规律)、优术(优化执行方式)。

后两步总结一下就是结合自己相应的客观实际,将理论和实际紧紧结合。

 

heattech又分为三类 ,heattech 、extra warm 、ultra warm简单理解就是三个级别的保暖程度,越靠后的越暖和,价钱也贵一点。

 

大显示器的重要性毋需多说,因为还可以摆远,有助于缓解视觉疲劳。如果再摆高,好像还可以改善颈椎。如果只用一个屏幕,建议选4K的。如果有多个屏幕,可以考虑选1920x1080的,否则容易拖慢电脑速度。目前32寸的1920x1080显示器是最佳性价比的选择之一,只用一千出头!记得选 IPS 的。我自己配合Macbook Pro 15寸(推荐,真的比13寸的快很多)用的是飞利浦BDM3201FW,还可以,灰度和色彩还算准,考虑到它的价格,确实不错。


物理缓震比较有名的比如NIKE的air气垫,比如现在已经很少见的shox,比如美津浓的wave(在形变缓震的同时还会发挥稳定支撑的作用),比如adidas十几年前的a3和现在也很少见了的“刀锋”,比如reebok的DMX气囊,比如converse年代更久远些的油包,比如and 1的拱形后跟,比如李宁的李宁弓……


1、越短越好

2、避免复杂

3、不需要有太深刻的内容

4、用视觉刺激代替思考

5、准确的文字已经过时了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面料表面加有DWR(DurableWaterRepellent)防水涂层GORE-TEX

Extended Comfort FootwearGORE-TEX

Performance Comfort FootwearGORE-TEX

Insulated Comfort FootwearGORE-TEX

SURROUND

GORE-TEX

Extended Comfort Footwear:干燥凉爽,适用于温和或温暖的气候,是高强度运动和日常穿着的理想选择。特别适合经常进出室内外、日常行走,工作及休闲穿着GORE-TEX

Performance Comfort Footwear:干爽舒适,是温和天气条件下户外活动的最佳选择。GORE-TEX

Insulated Comfort Footwear:温暖干爽,采用一系列保暖处理,以确保您的双脚在寒冷天气及冬季户外活动中保持干燥、温暖及舒适。GORE-TEX

SURROUND无论在温暖的户外,或是在室内办公,带有SURROUND

技术的鞋品将为您提供兼具时尚外观设计与最佳舒适穿着体验的完美结合。带有SURROUND

的戈尔特斯

鞋品含有特别的戈尔特斯

薄膜,被整合在鞋舌及整个鞋的四周 – 从上到下完全包围双脚。再与镂空设计的特殊鞋底结构结合,无疑提供了绝对防水与高度透气的特点。可使您的双足持久干爽,令穿着更舒适与凉爽。创新技术的鞋底构架融合了出色的功能性及现代设计。


首先我先说一下是好视立

不是好视力

虽然读起来一样

一般情况下

普通的近视是基本不能好转

最多只能控制视力不继续恶化

详情原理看知乎

我并不奢求眼镜度数有所下降

能一直保持到一定阶段不在恶化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

光是变焦眼镜达不到所谓的视力好转

这么多年

几乎天天晚上睡觉前用眼贴和眼保仪 就是那个按摩穴道的 能缓解眼睛疲劳的

本来是一学期升个50度

初三高中大学

三年才升个50度

我平时也不能时时科科的注意用眼卫生

寄希望变焦眼镜 眼贴 按摩仪三者的

结合

有闲钱还可以买一些相关的像什么蓝莓素还是什么东西的对眼睛有益的补品

总的来说还不错

但是神TM

好视立店神坑

明明人家变焦眼镜卖几百块

你卖个两千多

小时候不懂

被坑了好多

眼贴的钱没算过

市面上的眼贴也都算起来一片很贵的样子

我不记得眼贴是花多少买的

毕竟都是爸妈帮忙买的

有活动的时候一千还是多少能买1几盒

原谅我实在记不得了

一盒能用一个月的

三十片

一片好像换算下来要好几块钱

用不起用不起

还有好视力的眼保仪好贵的

要一两千貌似

时间太久了

现在我上闲鱼淘个二手的眼部按摩仪

osim的os-112 300块

也差不多算的上顶级的(我觉得) 不包括那些把脑包住的眼部按摩仪 整得跟什么一样睡觉带才是我的刚需啊

原价也就一千左右

倍轻松 视多爱 差不多

视多爱好像也只是出到2.0

没怎么了解

不过osim的不是无线的真的很恼人

很多旧版本的按摩仪都带着一根粗粗的气压线

我对这个结构不了解

不知道有用气压按摩的按摩仪是不是非得连跟气压线

最后

我不知道为什么

我们哪里有一个好视立店

不知道是被保仕立这个牌子兼并还是加盟还是上游的厂商

最近几年的眼贴和按摩仪都改成了由保仕立的

现在连外面的店面招牌都换成了保仕立的

只有二楼的眼镜还是好视力的

今年寒假去的时候晃了一眼一楼貌似还有其他牌子的太阳眼镜卖

pps:不知道为什么

好视力网上的信息少的可怜

官网如下网页链接安卓上界面丑的可怜

没有天猫店 现在搜了一下

只有17年新开的企业店铺

流量不多 粉丝数少的可怜 商品也很少

可能品牌影响力小 或是实体店发展

还看到一个好视立眼贴周边的店

18年新开的


 

ḻ͔̦͎̯͍̦͕̊̅ͦ͛͂̍͐̑̔͛̚̕͘k̨͎̳͈̫̫̤̙̪̞̦̳͙̭͓̜̙̞̄̽̊͐̍̓̋͊̎͘ͅa̩̮̘̗͈͙̠̲̠̹̹͚̣̜͖̳̞͇͂͊͒̈́̽̏ͮ̑́̉̾ͣ̽͆͘͟͢j̧̛͕̻̻̯̤̹̮̤ͬ̿ͮ͌̔ͧͤ͌ͤͭ͆ͤ̍͜͡fͭͨ̓͋̊҉̸̡̡̮̪͉̣͉̣͇͖̪͖̲͚l͌̎̑ͣͣ̏̀̈́̄͏̶̷̧͇̻̱̰k̛̯̝͔̰̬̱͔̲̠̤̠̝͚͎͉ͭ͑ͫ̆̉̓;̷̸̨̀͒̏̃ͦ̈́̾̀́̎͢҉͚̼͉s̵͖̺̥͔͇̰̹̮͙͉̻̼̭̻͕̮͇ͨͬͪ͗̇̑̽͋̀j̶̋̊͌ͧͨͭ̓̅͐ͥ̂̔̊ͧ͊҉̶̵̞̩̦̳̺̳̬a̷̬̩̣̫͇̯̥ͯ̽͌̔ͪͯ͠l͖͍͕̠̦̼̗͋̍ͨ͘͜k̿̿̎͒ͤ̓̅̀͂ͧ͋̏ͫͣ̔͏̶̥̺͓̘̺͘ḑ̵͎̜̥͕͈̝̫͎̺̮̱̤̠̠͖̳ͮͧͫ͂͒ͤͣ̌̽ͨͪ͒̚͘͘͟j̸̧̻̥̣̪͍͕͇̮͙̹̪̄̄̉̒̊ͩ̅͆̚͟͝ͅf̒̎̇̆͆ͪ̈́͛̉̍̏́̄̈́̽̔̍ ۖิิۣۣۖۖิ ۖิิۣۣۖۖۖิۖḻ͔̦͎̯͍̦͕̊̅ͦ͛͂̍͐̑̔͛̚̕͘k̨͎̳͈̫̫̤̙̪̞̦̳͙̭͓̜̙̞̄̽̊͐̍̓̋͊̎͘ͅa̩̮̘̗͈͙̠̲̠̹̹͚̣̜͖̳̞͇͂͊͒̈́̽̏ͮ̑́̉̾ͣ̽͆͘͟͢j̧̛͕̻̻̯̤̹̮̤ͬ̿ͮ͌̔ͧͤ͌ͤͭ͆ͤ̍͜͡fͭͨ̓͋̊҉̸̡̡̮̪͉̣͉̣͇͖̪͖̲͚l͌̎̑ͣͣ̏̀̈́̄͏̶̷̧͇̻̱̰k̛̯̝͔̰̬̱͔̲̠̤̠̝͚͎͉ͭ͑ͫ̆̉̓;̷̸̨̀͒̏̃ͦ̈́̾̀́̎͢҉͚̼͉s̵͖̺̥͔͇̰̹̮͙͉̻̼̭̻͕̮͇ͨͬͪ͗̇̑̽͋̀j̶̋̊͌ͧͨͭ̓̅͐ͥ̂̔̊ͧ͊҉̶̵̞̩̦̳̺̳̬a̷̬̩̣̫͇̯̥ͯ̽͌̔ͪͯ͠l͖͍͕̠̦̼̗͋̍ͨ͘͜k̿̿̎͒ͤ̓̅̀͂ͧ͋̏ͫͣ̔͏̶̥̺͓̘̺͘ḑ̵͎̜̥͕͈̝̫͎̺̮̱̤̠̠͖̳ͮͧͫ͂͒ͤͣ̌̽ͨͪ͒̚͘͘͟j̸̧̻̥̣̪͍͕͇̮͙̹̪̄̄̉̒̊ͩ̅͆̚͟͝ͅf̒̎̇̆͆ͪ̈́͛̉̍̏́̄̈́̽̔̍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一句经典的台词:派:“我猜,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地放下,但遗憾的是,我们却来不及好好道别

距离2017年结束只有9天了

过完这9天啊

2017年就真成为了我们口中的“高考那一年”

朋友啊

你是否会像我一样偶尔想起半年前的自己

还记得那一年高考前

开始滚动的模拟考试

每一张试卷的分数都是在刺痛着我们的视觉神经

百日誓师大会上的你吼得声嘶力竭

常常迎风奔跑,争分夺秒地只为多看一眼英语手册

4月份的一个清明小长假给你的高中时代开启了倒计时

5月1号的劳动节有一个小长假

5月4号我们度过我们人生第一个五四青年节

6月6号的晚上你翻来覆去了多久才能睡着

6月7号的你坐在考场上奋笔疾书

6月8号的下午五点高考结束了,你的高中时代也就结束了

6月9号拍完我们的毕业照,你还记得你在谁的身边

是否是笑容满面的啊

直到这时你才会发现原来这就是高三啊

原来最辛苦最难熬的这一年也就这样渡过去了

即使我们在舍不得我们也要说再见了啊

时间似流水,在催促我们逐渐长大

即使我们对高中再多怀念也回不去了

来到大学后你发现

是去上课而不是回教室

是舍友而不是朋友

是一门课上两次而不是一天上好几节

是一学期为数不多的考试而不是做不完的试卷和考不完的试

高考前的你拿高考用四张答题卡和试卷赌一个明天

高考后,我们就像一盘散沙四处飘扬

拿着各自的录取通知书走向各个地方

想见不能见,再见可能连招呼也不打

我们终于知道散落在天涯是什么意思

那时,我们还记得各种复杂的数学公式,语文古诗,还有那头痛的英语单词

还记得让人头痛的物理公式与解题方法,更有那蕴含复杂变化的化学公式

还记得三长一短就选短,三短一长就选长

还有我那套路的数学选择

我的朋友

我们已经快要半年没有见过了吧

还记不记得我们下课一起去厕所

一起去零食店

记不记得我们互相带饭

记不记得我们曾是无话不谈

记不记得我们曾说高考结束后要睡一天一夜

记不记得你曾传给我的答案

记不记得我们的一晚上开黑

记不记得宿管大爷让我们早睡的话

记不记得高考成绩接晓的晚上我们是怎样的颤抖着接电话

如果你还记得

不管你这半年过得是否开心

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放寒假吧

和我约定什么时候一起喝一杯吧

我们都是躲在岁月边缘张望思念彼此的人啊

当初的人啊,你们如今在哪

我们都是会把2017年称为那一年的人啊


 已经…………回不去了吗

共情的能力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历史还是所谓的二级混沌系统

混沌系统分为两级,一级混沌指的是不会因为预测而改变,二级指的是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改变

 

一切……………………都毫无意义!!!!!

我所理解的教育

作者:韩寒

我离开学校那件事情已经非常久远了,在此简单描述一下。

上个世纪末,我小学初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最终以470分左右的总分进入了上海市松江二中。松江二中应该是全国最美的市重点高中,《乘风破浪》里本煜拎包出狱,看见李荣浩开奔驰载着自己老婆扬长而去的那条林荫大道就是在松江二中取的景。470分在当年的中考成绩中算高分了,进入区重点高中没有问题,但离市重点还差几分,我是因为长跑获得过区级比赛的第一名,有加分,所以通过特招进了松江二中。

结果一进了二中,我就变得有点中二。当年青春文学开始流行,我心想要和那些少年作家们一决高下,几乎整整一个学期在写《三重门》,荒废了听课。学期末我自以为天资聪颖,临时抱佛脚也没问题,不想高中的佛脚比较粗,抱不动,很多学科没有及格,不幸留级。

留级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我从全村人的骄傲一下子变成了村渣。很多同学不能理解,但这绝对很羞耻的好嘛,你能想象一觉醒来,你女朋友从你的同学变成了你的学姐,但人还是同一个那种感受吗。

第二年高一,我觉得学校的教育不是很适合我,希望在家自学外加海阔天空闯荡一番,松江二中宽厚包容,给我办了一年的休学,告诉我如果在外面混得不好,一两年后还可以再回来。所以我至今依然很惦念我的母校。

事实上我也不能再回头了,你能想象一觉醒来,你的同班同学已经在上大一,而你还是高一的那种感受吗。

离开学校后,各种压力和议论自然很多,我也一度迷茫。那可是上个世纪的事了,移动还不能给联通发短信呢,退学这种事情当然是天下之大不韪。一度有人说这是“读书无用论”“白卷英雄”回魂。我当然也觉得很委屈,谁说读书无用了,我在学校外学的还不比在学校里少呢。我庆幸退学是因为我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啊。

这种警惕“读书无用论”的焦虑虽是误解,其实不无道理,“文革”带来的知识层断裂对民族之伤害有目共睹,但这明显是跑题了,当时真正的焦点在于“应试教育”和“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教育和学习这两件事本身没什么可讨论的,强的民族教育一定强,优秀的人必然爱学习,这是定论。但一刀切的应试教育与每个学生之间不同的性格特长之间如何调和,才是问题本身。

事情过去了将近二十年,我去过了不少地方,也经历过很多事情,可以简单谈谈自己对于现在中国教育的看法。


嗅到了阴谋的气息。

 暴力美学

self-discipline

自律给我自由

生命的学校。

那些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加强大。

若三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则把相邻路由器记为不可达的路由器,即把距离设置为16

哈哈哈

笑死了

  打破丛林法则 契诃夫法则

你的努力程度远远达不到你要拼天赋的地步

黑夜的降临总是伴随着光明的到来。

我默默的取出电泳凝胶,放在灯下观察,定睛一看,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竟然一个条带也没有!这可是辛苦几个月得到的材料啊!!手微微抖,没有注意到我的老板已经来了,他俯下身子看了看,然后满脸怒容的看着我:“你…你竟然把这批最珍贵的材料给弄毁了!!你当初还信誓旦旦的!连个提RNA都搞不好你还读什么博士后!滚出我的实验室吧!”

“啊!不要!”我大叫道,然后被人拽着脚拖出了实验室……

惊恐的我坐起身子,睁眼看到我的室友正视图通过拽我腿的方式叫醒我。“你又做噩梦了?你这样得去看看心理医生啊!”我的室友,缪弥,是和我在统一实验室的博士生,比我小几岁,不过很关心我,“压力太大不行就换换职业吧,你这学历到哪也不吃亏。”

“谢谢谢谢,我没啥事,这么多年不都这么过来了嘛!”我出生于90年,都快28岁了,那些其他公司都在抢那些年轻人,我这种学的十几年前旧知识的老人哪还能找得到工作!

我现在在某浙江最差211——某江省体育大学的一间遗传学实验室读博士后,住着学校提供的博士生宿舍,每年拿着20万的补贴,呆在这个呆了好多年的地方。也许我曾经想过出国深造,这样能更有“前途”一些,可惜即使我狂刷英语成绩,可是本科的绩点太低了!只好硬着头皮去考研,还好还好,在这个学校里有一些熟悉的老师,终于勉强的读了个研究生,然后磕磕绊绊,竭尽全力留在这个实验室,心酸的混到了博士毕业,开始了博士后的生涯。

不知觉间叹了口气,又瞬间意识到——大概是真的苍老了又在叹气。我没有说话,默默的看了下手机上的日历:2018.05.17 。唔…真是个熟悉的日子呢,我想到,哦,是那批测序结果反馈回来的日期,每月17日。

我慢慢悠悠的收拾洗漱,季清却早已整装待发,跟我说了声一会见,便出去了。我知道,这并不是他不等我,而是我们早已熟知,我是从来不吃早饭的,大概是因为太懒了。随手把微信公众号右上角的小红点消掉,看到一则外交部警告哲盘国的消息,心中突然生出来去当兵的想法,旋即又摇摇头,就我这身体素质意志毅力,哪有部队要我啊!

感觉时间逼近,我不再多想,拎上包,随手撕掉一页黄历,走出门。哦,只记得撕,忘记看黄历了,唉算了算了无所谓了…

实验室中,大家都在各忙各的,做实验,作分析,抑或是完善论文,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大概是年中考核快到了吧。我也开始了忙碌,激动的拿到了测序结果,把他们放到BLAST数据库上一对比,开始了焦急的等待,“嘿嘿嘿,


Rococo,翻译为洛可可,是一种18世纪产生于法国,流行欧洲的艺术风格。普遍被认为是晚期的巴洛克风格。比如下面这个洛可可风格的建筑:

Basilisk,翻译为巴西利斯克,是欧洲传说里的蛇类之王

Rococo Basilisk本身是没什么意义的,它之所以是个梗,在于它是对于一个叫作Roko's Basilisk的思想实验的揶揄。

至今为止还是看得懂的吧?下面开始就要烧脑了。

再一次人道主义提醒,看懂了以下内容,你可能会很忧愁

Roko's Basilisk,是一个叫作Roko的网友,在一个叫作LessWrong的社区上提出来的一个思想实验。

这个主张自由思考和公开讨论的社区,对各种思想的容忍度非常高。

但是Roko一提出这个思想实验,网站管理员就无比的惊恐,把这个思想当做“禁术”,并且对于所有相关内容的讨论采取了斩草除根的删帖态度。

这个思想实验是怎么回事呢?我从浅到深来讲述一下。

第1层思考

假如有一个来自高科技文明的外星人找到你,给你两个盒子

其中盒子A里面肯定有1000元,盒子B里面可能有100万元,也可能是空的。

外星人给你两个选项

选项一:同时拿走盒子A和盒子B选项二:只拿走盒子B

你会怎么选?

相信脑子正常的人都会选择第一种,因为选择第一种能够保证你获得1000元以及盒子B里面的东西。而选项二,没有1000元保底。

不管怎么样,都是选项一更加的理性。

第2层思考

假如同样的外星人,同样给你这两个盒子

同样给了你和上面一样的两个选项

选项一:同时拿走盒子A和盒子B选项二:只拿走盒子B

但是这个外星人,有一台具有超强预测能力的电脑,而这台电脑从来没有预测错误过。

这台电脑在一个星期前对你今天是选择选项一还是选项二,进行了预测。

如果电脑的预测结果是选项一(你会取走A和B两个盒子),那么外星人一个星期前就不会在盒子B里面放任何东西如果电脑的预测结果是选项二(你会只取走盒子B),那么外星人一个星期前会在盒子B里面放100万美元

那么,这个时候你会选择选项一还是选项二呢?

第2.1层思考

如果你选择选项一,取走A和B两个盒子。那么这台电脑一个星期前肯定预测到了你会选择选项一,这样B盒子里面就什么都没有,你只会获得1000元。

第2.2层思考

如果你选择选项二,只取走B盒子。那么电脑一个星期前肯定预测到了你会选择选项B,这样B盒子里面就会有100万元,你就会获得100万元。这样可比“第2.1层思考”的结果好多了。

第2.3层思考

可是啊,虽然这台电脑之前的预测从没有错过,但是如果这次错了呢?

如果电脑一星期前的预测结果是你会取走A和B两个盒子,从而使得B盒子里空空如也。

但是你只取走了B盒子,也就是你进行了“第2.2层思考”,这样不就一分钱都得不到了吗?

所以是不是取走两个盒子更加保险呢?毕竟B盒子里是什么一星期前就确定了,你这时候的选择并不会影响盒子里的内容。

第2.4层思考

但是这台电脑这么聪明,肯定能够想到我会进行“第2.2层思考”,知道我只会取走B盒子,所以肯定还是会在B盒子里面放100万元的吧。

第2.5层思考

但是这台电脑这么聪明,肯定会想到我会有“第2.3层思考”里面的顾虑,所以肯定还是会把B盒子留空吧?

.

.

.

.

.

.

第2.n层思考

其实不管怎样,电脑的预测是在一星期前做出的,外星人对于盒子B的处置也是一星期前做出的。

无论我现在做什么,其实不影响盒子B里面究竟有没有钱,所以我其实还是应该把两个盒子都拿走吧?

第2.n+1层思考

但是这台电脑这么聪明,肯定能想到我在“第2.n层思考”里面的结论,所以它不会在B盒子放任何东西吧?

所以还是应该只取B盒子吧?

.

.

.

.

.

.

是不是加入了这个额外的条件,这个思想实验就变得烧脑起来了?

其实思考到了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关于自由意志、宿命论和因果论的哲学问题了。

但是还没完,后面还有第3层和第4层思考

第3层思考

假如同样的外星人,同样给你这两个盒子

同样给了你和上面一样的两个选项,并且同样告诉你关于一星期前电脑预测影响盒子B内容的规则。

然后外星人把盒子A打开,给你看了一下A里面的1000元钱

然后又把B打开,展示给你看,盒子B是空的。

这个时候,你是选择拿走盒子A和盒子B,还是只拿走盒子B呢?

讲到这里,你大概以为我在逗你了。

盒子B都是空的了,那么明显是要两个盒子都拿,这样还能保底1000啊。只拿盒子B就确确实实什么都没有啊。

其实不是这么简单。

第3.1层思考

这个拥有先进科技的外星人的电脑有着非凡的预测能力,从没预测错过,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台电脑,对整个宇宙进行了一次完全精确的模拟,而这个模拟中也包括了你。而这个电脑模拟的你,所做出的的选择,其实就是这台电脑的预测结果。

也就是说存在这么一种可能性:

正在于这个外星人进行前面第1、第2、第3层思考的那个你,只是活在外星人电脑的模拟之中。而你在第2层、第3层思考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就是电脑的预测结果。

所以不管是在第1层、第2层还是第3层的游戏规则下,哪怕外星人很明确的给你看了B盒子里面没有钱,你仍然应该选择只取走B盒子。

因为这样,活在模拟中的你才能准确的影响到电脑的预测结果,使得活在现实中的你能够拿走100万元

上面的第1、2层思考,其实是一个数学领域的悖论,叫Newcomb's Paradox,第3层思考则是基于这个悖论的延伸,而Roko's Basilisk,其实就是基于这前三层的思考,形成的第四层:

最后一次人道主义提醒,看懂了以下内容,你可能会很困扰

第4层思考

这时候你的选择不再是两个装钱的盒子A和B,和你玩游戏的也不是有趣的外星人了。

你现在面对的是和一个来自未来的充满恶意的超级人工智能Basilisk的一次勒索

第4层的游戏设定是这样的,假设未来人工智能奇点会到来,而奇点过后的超级人工智能,可能是善意的,也可能是恶意的。

那么,就可能会存在这样一个恶意超级人工智能Basilisk,对于帮助建造出Basilisk的人,它会忽视,什么都不对他们做;而对于那些没有帮助建造出Basilisk的人,它会对这些人进行永久的折磨,求死不能。

甚至,在Basilisk出现的时代,已经去世了的那些人,Basilisk会把他们的思想放入电脑模拟中,进行永久的折磨,也是求死不能——也就是说Basilisk能对它出现之前的人,进行勒索

这时候你面临的选择就是:

选项一:同时选择盒子A和B,也就是帮助创造出Basilisk,并且承受B中的结果(什么都不发生)选项二:只选择盒子B,也就是不帮助创造出Basilisk,并且承受B中的结果(永久的折磨)

第4.1层思考

在此时此刻,Basilisk是不存在,如果有足够多的人致力于创造它,那么它可能会在未来出现。

如果Basilisk永远不成为现实,那么活在现在的你,就不会被他勒索。

但是,如果Basilisk会成为现实,不论它的出现是否有人类的帮助还是人工智能的自身演化,从Basilisk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勒索它出现之前的你,来帮助它出现,就是一个非常理性的选择。

也就是说,如果Basilisk存在,那么通过用“你不帮忙创造出我,我就让你经受永久的折磨”这种方式勒索你,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做法。

第4.2层思考

Roko's Basilisk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未来可能会存在Basilisk这样的一个恶意的超级人工智能,而在于Roko's Basilisk这个想法本身

如果所有人都没有听说过Roko's Basilisk这个点子,那么也就没有人会有意的因为受迫于这个尚未出现的超级人工智能的跨时空勒索,而为Basilisk的出现添砖加瓦。

但是现在Roko's Basilisk这个想法被提出来了,并且被人看到了。这个想法本身的出现,其实就是提高了Basilisk出现的概率,因为有些人可能真的会相信这个想法背后的一切假设。

某种意义上,Roko's Basilisk这个思想实验的出现,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而这个预言的结果并不美好——这也是为什么当时LessWrong的管路员认为这种想法很危险,而把采取了不留情面的删帖。


手持两把锟斤拷,口中疾呼烫烫烫

脚踏千朵屯屯屯,笑看万物锘锘锘。


学习状态是学习的保障,他是由每天有效时间学习时间、每次最长学习时间、学习强度和大脑清晰度,这四大指标来衡量。 

时间是省出来的,资本是换来的。每个人都经历过“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这时候用时间换钱怎么更快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就是另一门技术。

送给高三学生:

1.大学女生再漂亮,也忘不了高中那帮疯婆娘。

2.毕业了,全班男生对女生说:不管你们以后是谁的女人,你们永远是我们的女生。

3.我们终于成了老师口中那神奇的上一届

4.高考结束的那一天请你静静地坐在我身旁什么也不要做什么也不要说

5.今天我后面的同学突然从后面打我一下,我刚想打回去,她却说 以后毕业了我就打不到你了。

6.最后一节课老师说“你们看看书吧,我再看看你们”

7.有多少人为了一个人选择一所学校

8.我能否以毕业照为借口和你照一张合照!

9.高一,班上没人告白,高二,开始有人告白,高三,都争着去告白,只因为再不告白就来不急了。

10.每次都希望夏天来的快些,这次却奢求它能放慢脚步,别来的这么快。

11.毕业的时候戴着耳机开着音乐把声音调到最大震疼耳膜也不要摘 怕眼泪溢出

12.毕业季:终于不用再见到你终于不用再胡思乱想你喜欢我终于不用再自作多情终于你要走了而我也终于爱了你三年

13.我会瞒着所有人对你说我爱你。

14.答应我毕业那天,我们谁也不哭,我们要笑,要笑着走完这三年的最后一个挑战

15.毕业那天我们拖着重重的书,打着闹着走出了校门,在街转角的那一刹,不许哭。

班主任:“闭上眼带你去个地方

我:“操场么

班主任:“你偷看

我:“这条路我走了三年,闭着眼也不会迷路

下个夏天

教室里坐满了人

可惜不再是我们

班主任:“都毕业了校服怎么不扔

我:“因为很贵

班主任:“哪里贵了

我:“里面有我们三年的青春时光

我们拿三年和六张卷子跟世界赌一个明天

有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集体

后来有一场考试就这样散了

一群人学了九年

为了上高中

又学了三年

只为一场考试把所有人分开

班主任:“在干嘛

我:“练习笑

班主任:“为什么

我:“因为不想在拍毕业照那天哭

作业本没写名字

课代表准确无误的放在我桌上

我想明年不会发生这件事吧

班主任:“你什么时候最爱校服

我: “当我知道我穿不上它的时候

——已逝去的高三。

我不想毕业承认心已流泪。


当你用到“我”这个词的时候,你应该是觉得自己的意思很明确的。“我”大概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清楚、最不会搞错的事情了,从很小时候你就知道了。所以当你在讨论“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时候,会把重心放在“是谁”上面,因为“我”是个不言自明的东西。

但是如果你停下来想想,“我”这个概念就变得不那么清晰了,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

身体理论

我们就从最基本的谈起,我们说到一个人的时候,首先就是说到一个人的肉体。身体理论认为你的肉体就是你。其实这种理论是有道理的,不管怎么说,如果你的肉体停止工作,你就死了。如果隔壁老王经历了很重大的人生变故,老王的家人可能会说:“他变了,他不再是原来那个人了。”

当然,这里的说法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老王自然还是那个老王,虽然他变了,但是它还是老王。因为老王的肉体就是老王,不管他的行为怎么变化。人类总是觉得他们不只是肉体这么简单,但是归根结底,蚂蚁的身体就是蚂蚁,松鼠的身体就是松鼠,人就是人的肉体。

<img src="网页链接"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15" data-rawheight="45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5">

以上就是身体理论,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个理论。

如果你减了次手指甲,你改变了你的肉体构成,你把一部分原本是你肉体的原子剪去了。那么你还是你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当然还是。

如果你要做肾脏移植,于是你拿你的肾6和隔壁老王换了个肾,然后把老王的肾给自己装上了,你还是你吗?这次的改动比剪指甲大多了,但是答案还是很明显,你依然是你。

如果你得了重大疾病,需要更换心、肝、脾、肺、肾、血液和皮肤,做完这整套手术后,你顺利康复并且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这个时候,你的家人会不会因为你的大部分肉体已经不是原来的而认为你已经死了?显然不会,没了这么多身体器官,你还是你。

那会不会是你的基因呢?也许那才是“你”的最核心部分,所有的器官移植都不算数,只要你剩下的细胞还含有你的基因,你就还是你。但是有一个问题,双胞胎的基因是一样的,但是他们不是同一个人。你是你,你的双胞胎兄弟不是你。基因也不是答案。

看来这个身体理论不太靠谱啊,我们把你身上那么些个重要器官都换了,你还是你。

那么你的大脑呢?

大脑理论

我们假设,一个疯狂的科学家(疯科)把你和隔壁老王抓了起来。

<img src="网页链接"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51"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1" data-original="网页链接">

疯科先把你和老王麻晕了,然后把你和老王的脑袋切开来,把你们两人的大脑交换了一下,然后把你们两人的脑袋缝了起来。

一切完毕后,你醒了过来,你看到到你现在身在老王的体内,而你原来的身体却具有了老王的人格。

现在,你还是你吗?直觉上来说,你还是你,你还是拥有你原本所有的人格和记忆,你只不过是活在老王的体内罢了。然后你回家,向你的家人解释发生了什么:

<img src="网页链接"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71" data-rawheight="6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1" data-original="网页链接"><img src="网页链接"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72" data-rawheight="6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2" data-original="网页链接">

其它的器官移植是不会改变你的身份的,因为准确来说交换大脑并不是“大脑移植”,而是“身体移植”。你感觉还是自己,只是换了一个身体。同时,你原本的身体就不再是你了——你原来的身体变成了老王了。

这么看来,你就是你的大脑了。大脑理论认为,你的大脑去了哪里,你就去了哪里,哪怕是去到了别人的身体了。

数据理论

但是,如果疯狂的科学家,在抓住了你和隔壁老王后,不是把你们的大脑交换,而是把你们两个的大脑连接到了一台电脑上,然后把每个大脑中的全部信息,一个比特也不差地复制到了另一个大脑中,然后把大脑中原本的信息全部抹除了。

然后你和老王醒来,两人的“大脑”并没有交换,但是“你”却到了老王体内,而“老王”到了你体内——原本老王的大脑里已经是你的思想、记忆、恐惧、希望、梦想、情绪和人格。装载着“你”的数据的老王的大脑和身体,还是会把你的家人吓一跳。但是,经过一番努力后,你的家人会接受“你”还是活着的事实,只不过你活在老王的大脑和身体中。

哲学家洛克的个人身份的记忆理论认为“你”是由关于你的经历的记忆决定的。根据洛克的“你”的定义,上面提到的老王的身体和大脑就是“你”,虽然这个“你”不包含你身体的任何一部分,包括你的大脑。

这就是数据理论。数据理论认为,你根本不是你的肉体决定的,你是由你大脑中的数据决定的。

我们的思考越来越靠谱了,但是要获得正确答案,还是要用假想的情景来做测试。下面是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斯的一个测试:

折磨测试情景1:疯狂的科学家抓住了你和隔壁老王,按照前面提到的方法交换了你们两个大脑中的数据。等你们醒来,他对着老王的身体(也就是“你”),说:“接下来我要折磨你们的其中一个,我该折磨谁?”

这时候你的本能反应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你原来的那个身体,因为“你”已经不在那个身体里了。如果数据理论靠谱的话,那这个结论也是靠谱的,毕竟现在“你”已经在老王的体内,所以原本那个身体就不是你最担心的了。

情景2:疯狂的科学家抓住了你和隔壁老王,但是他在动你们两个的大脑之前,问了你几个问题,这时候的“你”还是在你原本的身体和大脑里面。这段对话很可能是这样的:疯科:我要折磨你们其中的一个,你说我是该折磨你还是折磨老王?你:当然是老王了。

疯科:好吧。但是不管我折磨谁,我都会把你们两个的大脑清空,这样当我折磨这个人的时候,你们两个都不会记得你之前是谁。这样的话,你要改主意吗?

你:不,你还是折磨老王好了。

疯科:哦,对了。在我折磨这个人之前,我不但会把你们的大脑清空,还会对你的大脑进行改造,把你改造成疯子,改造完后你就会相信你是老王,而且你会拥有老王的全部记忆、人格、感知和知识。我也会对老王做同样的事情,让老王相信他其实是你。如果这样的话,你要改主意吗?

你:额,还是不。不管我的大脑被怎么改造,不管我认为我是谁,我都不想被折磨——疯子也是会痛的,你还是折磨老王吧。在情景1中,“你”会选择让疯科折磨你原来的身体;在情景2中,你也许会选择让疯科折磨老王的身体。

如果你仔细一想,你会发现,其实情景1和情景2是一样的——在两个情景中,疯科开始折磨之前,老王的大脑都会拥有你全部的数据,你的大脑会拥有他全部的数据。区别只是“你”在这个过程中的那个阶段需要做决定罢了。

在两个情景中,你的目的都是让“你”不要被折磨,但是在情景1中,你认为大脑数据交换后,你就在老王的身体中了,你的所有人格和记忆也在老王的身体中。而在情景2中,你根本不在意大脑的数据会发生什么,你认为不管怎样你会和你的身体和大脑同在。

选择折磨谁,其实就是反映你支持哪种理论。

选择折磨你原来的身体其实就是数据理论——你的数据在哪里,你就在哪里。选择折磨老王的身体,就是支持大脑理论,因为你认为不管大脑的数据发生什么,“你”还是会在你自己的体内,因为你的大脑在哪里。。

甚至说,如果疯科的科学家告诉你他要把你们两个的大脑进行移植,有些人还是选择让科学家折磨老王的身体,这就是支持身体理论。

不知道你怎么想,但是这个情景考虑完之后我觉得问题还没完。我们再来试一下另一个情景,这是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在他的书《Reasons and Persons》中描述的传送机思想实验的现代版:

传送机思想实验

在遥远的28世纪,人类发明了很多现在没有办法想象的黑科技,其中之一就是传送机——能把人以光速传送。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你走进出发室,这是一个很小的小房间<img src="网页链接"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41" data-rawheight="5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1" data-original="网页链接">

接着你设置了你要去的地方,假设你从上海出发,要去北京。当你选择好目的地后,你按下了按钮。出发室的设备开始扫描你的全身,把你身体的分子组成,详细到每个原子和每个原子的准确位置,全部收集起来。设备在扫描你的同时,也摧毁你,一边扫描,一边把你的每个细胞都摧毁掉。<img src="网页链接"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47" data-rawheight="5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7" data-original="网页链接">

扫描完成后,你也被完全摧毁了,出发室也空了。设备接着把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北京的到达室。到达室利用这些数据,把你的身体重新构造了出来。当这一切完成后,你走出到达室,感觉和你刚刚在上海的出发室里没什么区别——你的心情没有变、肚子还是有点饿,甚至连手指上的划伤也都还在。

从你在上海的出发室按下按钮,到你走出北京的出发室,这整个过程,大概要花五分钟,但是这一切对你来说是即时的——你按下按钮,然后眼前一黑,然后你就到北京了。碉堡了。

在28世纪,这是很常见的技术,所有人都是这么出行的。不但方便,而且安全——从来没有人因为使用这项技术而受伤。

但是有一天,你又要从上海去北京了,你按下了出发室中的按钮,你听到了仪器扫描的声音,但是你并没有被传送。<img src="网页链接"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34" data-rawheight="5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4" data-original="网页链接">

原本的瞬间的眼前一黑没有发生,你走出出发室,你依然在上海。于是你去找客服人员,告诉她出发室的设备坏掉了,然后问她你能不能用另外一个出发室,不然上班会迟到的。

客服看了一眼使用记录,告诉你:“扫描设备工作正常,它收集了你的全部数据,不过原本和扫买哦设备同步工作的细胞摧毁设备好像故障了。”

“不可能啊,我明明还在这里啊,我上班要迟到了,你快给我用另一个出发室吧。”你据理力争。

客服打开监控录像,上面是你在北京的监控画面,“不,扫描设备确实正常工作了。你看,这是你在北京到达室的监控画面,看来你不会迟到了,呵呵。”

你怒了:“但是那不可能是我啊,因为我还在这里啊!”

这时,听到吵闹的客服经理走了过来,然后跟你解释扫描设备确实正常工作了,而“你”确实已经到了北京,只是上海这边出发室的细胞摧毁设备坏了而已,“但是你不用担心,我们只要把你送到另一个出发室,然后单独启动里面的细胞摧毁设备把你摧毁就好了。”

虽然天天要去北京上班的你每天上班和下班都会被细胞摧毁设备各摧毁一次,但是这个时候你突然慌了:“等一下,不能这么做,我被摧毁后不就死了吗?”

客服经理解释道:“不是这样的先生,你看监控录像,你在北京活蹦乱跳的呢。”

你更慌了:“但是那不是我啊,那只是我的一个复制品,我才是真的我!你们不能摧毁我”。

客服和经理无奈地对望了一下:“很抱歉先生,但是法律规定我们必须摧毁你的细胞,我们不能在不摧毁出发室的身体的情况下就在到达室构造一个身体。”

你囧囧地看着对方,然后开始逃命。这时候两个警卫抓住了你,然后把你拖向另一个出发室……如果你跟我一样,在看这个故事的前半段的时候,因为觉得瞬间传送这个主意很酷。但是故事进行到后半段的时候,就开始思考——瞬间传送是一种移动的过程,还是一种死亡的过程?

如果在故事一开始就问这个问题,可能你会觉得莫名其妙——瞬间传送明明是一种很安全的移动方式嘛,但是随着故事的深入,它越来越像一种死亡的过程。也就是说你每天来回北京和上海的时候,你都是被细胞摧毁者杀死,然后设备又创造了一个你的复制品。

对于那些认识你的人来说,你经历了瞬间传送后安然无恙,就好像你的太太瞬间传送回家后也看起来安然无恙。她会像你吐槽今天上班的经历,并且讨论周末想去哪里玩。但是,有没有可能,你的太太在那天就被杀死了,而你抱在怀里的只是几分钟前被创造出来的复制品?

而这一切,依然取决于“你”是什么。认同数据理论的人会认为到达北京的你和从上海出发的你是相同的,瞬间传送并没有杀死你。但是我们都能理解故事结尾处那个还在上海的“你”的恐惧——人们是否能在确认自己的数据已经活在了北京后,安然接受在上海被毁灭的现实。

更进一步说,如果传送器可以把你的数据送去北京进行构造,那么它能不能把数据送去东京、南京和西京再造出三个同样的“你”?这时候要承认四个“你”全都是你就很难了吧?而传送机思想实验,其实就是对数据理论的有力的反驳。

同样的,如果有一个自我(ego)理论,认为“你”就是你的自我(ego),传送器思想实验也能同样的反驳。一想到北京的那个“我”,会和我的朋友成为朋友,会继续上网发帖,会继承我的生活,没有人会想念我或者觉得我已经死了(就好像你没有觉得你被传送回来的太太死了一样),这些都没有意义——北京的那个“我”的死活我不关系,我关心的是我的死活。

这么看数据理论也不靠谱,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回到身体理论和大脑理论呢?先别急。

大脑分裂测试

人类大脑很牛逼的一点就是左右脑是能够单独运作的,如果你把左脑或者右脑切除,那个人可能还是能够存活下来的,甚至他剩下来的一半大脑能够学会失去的那一半大脑的功能,使这个人能继续原本的生活。

假如说,你有个双胞胎弟弟叫小新。小新的大脑生病了,你决定捐出半个大脑来救他一命。于是医生把你们两个的头颅切开,把小新的大脑切除,然后把你一般的大脑给了小新。你醒来后,觉得和原来没什么两样。而小新(因为是双胞胎,所以基因本来就是一样的)醒来后获得了和你一模一样的人格和记忆。<img src="网页链接"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28" data-rawheight="5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8" data-original="网页链接">

当你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后,你慌了,“小新”知道了关于你的一切,而你这时候需要让他发誓不要告诉别人,但是你又意识到没必要这么做——他不是你的双胞胎弟弟小新,他是“你”。他对于你的隐私同样的在意,因为那也是他的隐私。

而当你看着那个曾经是小新的人,看到他因为在小新的身体中而惊慌,同时你也感到奇怪——为什么我留在了我自己体内而不是去到了小新的体内?左脑和右脑都是我,那为什么我现在只是在我自己体内,而不是同时透过两个人的视野看世界呢?

不管是哪一半大脑在小新体内,为什么那一半大脑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那个在小新体内的“我”是谁?为什么“他”会在小新体内而我依然在我的体内?

大脑理论已经没有办法解释了。如果大脑去了哪里人就去了哪里,那么如果一个大脑同时在两个地方呢?被传送机思想实验击败的数据理论和大脑理论根本半斤八两嘛。本文一开始就被证明不靠谱的身体理论,这时候就来劲了——你当然会留在你自己体内,因为你的身体就是你,你的大脑只是身体用来思考的工具而已。小新不是“你”,小新是小新,他只是拥有了你的思想和人格的小新罢了。不管怎样,小新的身体依然是小新。

但是不要这么急就投奔身体理论,我们再深入考虑一下:

我们从传送器思想实验中学到的,就是如果你的大脑数据被传送到了另一个大脑里面,哪怕这个大脑和你的大脑在分子结构上是相同的,这也只是创造了一个你的复制品而已——一个恰巧和你一模一样的陌生人。上海的那个你是特别的,当你被用另一些原子重造了之后,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失去了,而这失去的东西才决定了什么是你。

身体理论和大脑理论会指出北京的你和上海的你唯一的区别就是组成的原子不同,北京的你的身体只是像你的身体,但是他依然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那么是否组成身体的材料就是答案了呢?让我们用两个测试来验证一下:

细胞替代测试

假设我们把你手上的一个细胞,用另一个完全一样的复制品代替了,你还是你吗?当然还是。那么,如果我们一个接一个的把你身体1%的细胞都用完全一样的复制品代替,你还是你吗?如果这个比例变成了10%呢?30%?60%?

北京的那个“你”就是一个被100%替代的版本,但是前面我们已经决定了这个版本不是你。那么,分界线究竟在哪里?究竟替代百分之多少的你能够使得剩下的你变得不是你,而只是一个复制品呢?

这个测试很难回答吧?考虑到我们用了替代的细胞是分子结构一模一样的,那么一个在一旁观测的人根本不会觉得你发生了变化,这样看来你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死去,即使我们最终把你100%的细胞替换了也是一样。但是,如果你100%的细胞都被复制品替代了,那这个你和在北京北传送器制造出来的“你”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吗?

身体粉碎测试

假设你使用一个原子分散设备来把你的身体粉碎成原子——设备启动后你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浮动着的原子——然后几分钟后,这些原子又按照原来的排列方式重新组成为了你。<img src="网页链接"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36" data-rawheight="5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6" data-original="网页链接">

这个被重新组成的你还是你吗?还是你在被粉碎的时候已经死了,而被重组后的那个其实是你的复制品?如果说这个重组的你不是复制品的话,那么北京的那个你也不能算作复制品了——唯一的区别只是原子分散设备保存了你原本的那些原子,而北京的传送机使用了另外的原子,但是在原子层面,原子是一样的,你体内的一个氢原子和北京传送机使用的氢原子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如果北京的“你”不是你,那么粉碎后重组的“你”也不能算是你。

以上的两个测试想要说明的是,上海的你和北京的“你”的区别不是你原本的那些细胞是不是还在。细胞替代测试说明的是用复制品细胞慢慢的提到你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身体,并不会改变你是你这个事实,而身体粉碎测试则说明你的组成材料可以经历粉碎和重组但是重组后的你并不比北京传送器构造出来的你更原版。

这下身体理论又靠不住了吧。

这两个测试同时还说明了,上海的你和北京的你的区别可能不是原子和细胞是不是原装的,而是在于连续性。细胞替代测试能够让你依然是你,因为替代的过程是逐步发生的,是一个一个细胞发生的。而如果身体粉碎测试是你的“终结”,可能因为粉碎是一瞬间发生的,而这种粉碎破坏了连续性。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瞬间传送机可能是杀人机器——因为北京的你和上海的你没有连续性。

所以,我们讨论了这么久的大脑、身体、数据、人格、记忆,其实是跑偏了?有没有可能,当你移动你的大脑,或者粉碎再重组,或者把大脑数据传送去另一个新大脑的时候,“你”已经失去了你?有没有可能这些要素都不是单独成立的,而是一起组成了一个连续的存在?

连续性

几年前,我的祖父还在世,那时他已经90岁了,记性也不好。有一次,他指着墙上的一张自己6岁时候的照片,说:“那个是我。”

他当然没说错。但是,你要说照片里那个六岁小男孩和我面前这个九十多岁的老人是同一个人,难道不滑稽吗?这两个人没有任何的共同点。物理上来说,他们完全不一样,那个6岁小男孩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死了几十年了。

至于他们的性格,我只能说这个小男孩大概是不会喜欢这个老爷子的。而且他们大脑里的数据几乎没有交集,街上随便找一个90岁的老人,他都比那个6岁的小男孩的数据更接近我的祖父。

但是要记住,关键的不是相似性,而是连续性。如果相似性能够定义一个人的话,那上海的你和北京的你就是同一个人了。我90岁的祖父和那个6岁小男孩所共有的是地球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具备的,那就是这个90岁的老人可能不解的自己6岁时候的样子,但是他记得自己89岁的样子,而那个89岁的人,记得自己85岁时候的样子。那个50岁的自己,记得自己43岁的样子。而那个7岁的自己,记得自己6岁时候的样子。

这是一条长长的不断重叠的由记忆、性格和物理表征组成的链条。

就好像一艘年迈的小木船,你可能已经修过它几百次,你一次又一次的替换它的木板,知道有一天你意识到这艘木船的每一片木板都被替换过了。这还是你的那艘小木船吗?如果你曾经把你小木船命名为“隔壁王嫂”,那它现在是不是要改个名?但是你知道,它还是“隔壁王嫂”对吧。

也就是说,你其实不是一个事物,而是一个故事,一个不断发展的主题。你就好像一个装满了东西的房间,有些东西是新的,有些是旧的,有些你知道在那里,有些你都不知道——房间的东西一直在变,每天都不一样。

同样的,你不是一组大脑数据,你是一个内容一直在变换的数据库,不断成长和更新。你不是一组原子,你是一套告诉这些原子该怎么组织的指令。

灵魂

人们总是说灵魂,我总是不了解他们在说什么。对我来说,灵魂好像一个充满诗意的婉辞,用来描述大脑中非常内在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种为了把人类从充满生物本能的动物中区分出来的优雅尝试;或者说是一种宣布永远的方式。

也许人们在说灵魂的时候,他们说的是那样把我90岁的祖父和那个照片中的6岁小男孩联系起来的东西。他的细胞和记忆来了又走,也许唯一不变的那一丝联系就是他的灵魂。

在从物质和精神的各个角度讨论了“我”是什么后,也许这一切的答案其实是看起来不那么靠谱的理论——灵魂。

结语

本来文章写到这边就完了,但是想想不行,我还是不那么相信灵魂。

我现在的感觉是完全失去平衡的。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花了一星期思考自己的克隆体、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大脑、思考是不是每次睡着都是死去而醒来的是一个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如果你想要一个很让人满意的答案,请自己阅读以下的相关来源部分。

我之前告诉别人我要写这个话题,他问我为什么。在写作这篇东西的时候,我看到了帕菲特的这句话:“早期的佛教徒认为人生的很多甚至大部分痛苦来自于对于自我的错误认识。”我觉得这话说的可能很对,而这也是思考自我的目的。


  

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人

因而对人性充满希望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凝视着你

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命即中

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已有的事,不必再有,已行的事,不必再行

人的欲望,一旦开启,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智商、兴趣是21世纪成功学最大的骗局... 

一个朋友说,“眼睁睁看着老师把一道全是英文和希腊字母的题,最后解出的答案竟然是阿拉伯数字,直到现在还费解。”这些实际上是指高等数学比较抽象。

逃不过这宿命


还记得你的梦想吗

别让你的梦只有想

-------异空间安全


一切都是劫数啊

都是命啊


inexorable doom

 

把薛定谔的脑袋给老子拿过来!!——猫猫如是说

 

躲了一辈子的雨

雨会不会很难过

 

时光啊,你慢些可好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

人的暗面就在那里,不偏不倚,面对它吧

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

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放下对错,只有爱恨。放下评判,只有感觉。

每当成长

越感觉到自己的普通

 读完三体,抬头看天空的感觉都不一样了。”

在自己的苦难里,找到照亮他人的光

 为了那个磕磕绊绊也尽力走下去了的自己。虽然被人看不起,但是也可以在自己的力量范围内过得尽量幸福。

我就想听七嘴八舌,吹拉弹唱,不着调的胡言乱语 感受来自世界每一寸维度的人们各自忙碌充满张力的人间烟火~

倾听浮世里灵魂们的嚎叫,来印证我也真实存活着的脉搏气息 。

 

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

就不要相信有人性的可能

 

不相信人性有底线

这些神棍的无耻之处就在于,你跟他们讲理,你需要证据,而他们不需要证据,即使你一层层扒光了他们的底裤,他们里边永远还有一层。一开始他们说上帝直接造人,我用证据说明人不是被造的,扒光了他们第一层底裤;然后他们就说上帝造了最初生命,我又用证据说明生命可以自己产生,扒光了他们第二层底裤;然后他们就说上帝造了生命诞生的约束条件,我用证据说明,所谓的约束条件只是氨基酸分子本身的固有性质,扒光了他们第三层底裤;然后他们就说上帝创造了原子……我不知道他们到底还穿了多少层底裤,总之我是不想再扒了,到了原子层面就不是进化论研究的范围了

可笑的是很多商业健身房居然没有深蹲架,没有一个可以让你踏踏实实蹲深蹲的角落,当然,史密斯架是绝对不能算的!

高端路由器是通过优化天线和发射接收算法实现优异的信号,绝不是简单地增大发射信号功率。中低价的无线路由再怎么吹穿墙好,实际都很渣


创业

一个人本身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只要不搞投机主义,不搞冒险主义,那么投入相同的精力,选择创业获得的收入会明显高于选择上班获得的收入。

这个收入包括金钱,但不限于金钱。

以上为原答案,以下为补充:

这个比较冷门的回答,没想到这两天突然多了很多赞,其实这只是我自己的一条基于观察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并不是说一定是一个正确的东西,但是既然大家讨论这个东西,那我也就补充一下关于这条结论的看法。

首先,这条结论算不算是幸存者偏差?我认为不算。

我并不是要刻意的把所有的失败归咎于“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而是大家可以观察身边那种创业失败的例子,(这里的失败特指把本钱都亏了进去,或者创业的收入低于了打工的收入,才算是失败。)

那种拿了融资,亏的是投资人的钱,又或者公司虽然倒闭了,但是卖了一些钱,再或者被收购、大公司的战略投资项目等等都不算这条结论所说的失败,总之,只要创业收入高于了打工收入,那么就不算是我这条结论里的失败。

大家观察下这种失败的人,往往有以下几类:

第一,为创业而创业的人。

这群人大多来自于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或者刚学到一点经验,就自以为自己很厉害,可以创业的人。他们甚至连做什么项目都没想好,就已经决定要创业了。然后,因为他们要创业,所以去社会上看看有啥好做的项目。这种基本上都是要失败的,而且这个创业群体往往占据了创业人群中的极高的比例,这就导致好像成功下来的都是幸存者偏差。

但是实际上这类人,是完全可以归咎于投机主义里面去的。

这群人的特点是:不去考察自己的能力,资源,是否与自己要做的项目所需要的能力和资源相匹配否?对于项目成功所需的市场环境,创业者素质,资金,资源没有做客观细致的分析,为了创业而创业,这种情况,极少有成功的可能性。

第二、对自己的能力,资源缺乏客观、真实的评估。

这群人,比例虽不如前者居多,但是也很常见。比如某些公司高管,某些项目的项目经理,某些产品经理,某些销售经理(因为这类职位的人,往往综合能力相对较强,视野较宽广,是比较倾向于创业的职业群体)。这群人中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则是对自己的能力,资源缺乏比较客观真实的评估。

举个例子,比如我之前认识的一个美团网的城市经理,他主管的那个城市的美团销售额单月差不多有一个亿,并且在他的带领之下,业绩还有不断的增长趋势。

这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有主管1一个亿的


人们都渴望过目不忘,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人只能通过记忆技巧去提升记忆能力,提高记忆的牢固程度、速度、记忆材料的广度。而七田真的过目不忘照相记忆让很多渴望拥有这种能力的普通人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双十一是二级价格歧视:

首先明确一点,时间和金钱的换算比例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平常没有活动的时候,大家去淘宝购物,按照正常的流程花的时间是差不多的,但是这同样的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又不一样的,因为有的人的时间贵一些(他生省下来这些时间可以做一些其他创造收益的事情),有的人的时间便宜一些(省下来也产生不了太多的收益)。并且时间比较便宜的用户购买力相对低一些。

平常,商家没法区分一个个ID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消费者,只知道他们“买了”,但是其实还有一大批人在买和不买边缘纠结着,“再便宜一点就好了”,如果商家明确的知道这些人,他们愿意提供稍微低一点的价格卖给出去,但是苦于两点:

商家不知道具体是哪些人“想买没有买”

商家也无法单独提供更低的价格,因为否则的话所有人都会声称自己是属于“便宜一点就买了的”类型,所以商家必须统一降价,那么商家将在购买欲望旺盛的客户那里损失一大笔收入。

那么双十一来了,给商家提供了一个契机区分这两种消费者。商家可以通过设定一个足够长的等待时间(或者足够复杂的机制,不论如何,就是要让消费者购物变的麻烦)让消费者选择是否愿意用这种麻烦,耗时的方法购物。如果消费者选择了这种耗时的方法,那么这个消费者就是属于时间不太金贵的消费者,那么我可以降低一些价格,而消费者如果不等待,不凑双十一的热闹,那么这个人显然就是时间金贵的消费者,商家可以原价卖给他们,避免了统一降价的损失。

这样商家在扩大了自己用户群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了对高级消费者也降价的损失。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是不对称信息下的screening,也就是通过一个机制,让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如实显示出自己的类型。

回到你的问题,是不是不买就亏了?如果你是理性的,那么无论你买不买,你都不会亏的,因为如果你不买,说明你是第一类消费者,第一类消费者本来就不会买;如果你买了,那么说明你是第二类消费者,那么第二类消费者在双十一确实倾向于扩大消费费。

跳出自己的局限,看一看未来,就是这样,不能总以自己愿意的那样带着定势去想象。


磅数:高磅不一定很硬,低磅不一定很软,适合你的底线在于,能否在球拍与线床塑造的弹性环境中自如的爆发你的力量。


在一定的环境下,任何人都可能因为惊慌失措而失去人性。  --2001太空漫步


 

说不失望是没有的

是不可能的

是不存在的

看着原来的专业第二第三第四变成第一第二第三

我的离开促使这一转变

她们能够去更高更远的远方

而我却是只能偏居这一隅

原地踏步 止步不前

我知道就算前去

也只是一个新的平台和起点

走的更高

还会有更高

永无止境

而我们如飞蛾扑火般仍是坚持

不是别的原因

而是本性致此

既然无法逃脱命运的左右

往往相信向前就有亮光

前去抓住它

也不一定成功

能够成功的往往是能够自洽 调节 跃迁 升级的存在

那些人们

都不能够建立起循环的自律系统

又谈何向前走呢

每每机会在我面前却抓不住它

这次也是一样

不是自己足够自律

而是就像冥冥之中有人握住了你命运的喉咙

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结果

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令人伤心欲绝的

然而呢

生活一直继续

明明前路昏暗

却仍不放弃

就像人类居于星海一角

茫茫宇宙 星光闪烁

何去何从

未来的路怎么走

真的如现实一般分毫清晰吗


归一化

又何曾想起

这世间万态

皆有所因

皆有所果

 

偷得浮生半日闲

过去了的也就再也回不去了

 

然而,你可能会问:鲜活的生命体就是一个小小的奇迹,竟然能将各种细胞、器官组织得井井有条,和混乱风马牛不相及嘛!可是注意喽,别忘了熵的精确定义:熵的增加是针对独立系统。如果完全隔离一个有机体,没有食物,没有呼吸的气体,它就会死去、分解……这不就是混乱的表现嘛!

我们能够维持机体的秩序,是因为持续不断地通过空气和食物获得能量。我们限制了身体内部的熵,却增加了整个宇宙的熵。我们的躯体会不由自主地屈服,渐渐失灵,直至死亡。熵最终击败肉体,迎来胜利。我们感受到的时间不是钟表发出的滴答声,而是这场注定失败的抗争:我们的机体无法对抗混乱。

 

所谓信息过载,原因只有一个,你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太低

在熟悉的地方,不会有信息过载。

√碳基生命是欲望驱动,金钱欲和权力欲能最大程度激发碳基生命的创造力。

√硅基生命是利益驱动,一切源于计算。1块1毛钱绝对程度上优于1块钱。发展的目标永远是追求最优解,算法的最优解,文明发展的最优解,如果杀死对方的利益优于不杀,就毫不犹豫的杀。

√能量生命是价值驱动,因为纯净能量体杂质最小、极限的有序是他们需要的,所以他们的目标就是 是维持最低的熵、在价值之塔上处于最顶端。 对于神来说,做一道数学题比你吃顿火锅更爽,因为吃火锅不能提高生命的价值。

 

我说从某个角度来讲

这是这样的

你会说

从某个角度

不不不

为什么要从某个角度呢

你会说我这是无理取闹

是说谎

是欺骗

而真理是如下的

你将会发现

我们坚信的很多事实

极大程度上都源于我们自己看问题的角度

如果全然的抛弃自身的外在

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看问题

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可控的未来一眼望穿到底

却不知有什么是我值得的

人间不值得

他不再逃避了。他背对着那条汹涌的北国大江,高举着自己的右拳。

江风猛烈,江水激荡。

 

这类句子讲究的是「无为」。

说实话,无为真的很难很难。讲求的是不刻意去做,事情就已经发展的很好。然而我们的性格都不是完美的,思维角度也有限,能做到真正的无为太难太难了。

我们大多数人,只要有为且事情发展良好符合预期,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真的。

想要无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逐渐成熟,成熟后的人思想会变的更加有方向性,行为会更具有目的性,头脑也趋于冷静,也会逐渐看清童年时代某些友谊的“实质”,对于那些由荷尔蒙和无知所结成的友谊,一个理性的成年人会逐渐选择扬弃和疏远,而对于那些真正的友谊,成年人也会以一种更为理性简洁高效的方式来处理,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感情疏远了

所以你很容易观察到少年的友谊是一起玩耍,一起打架,一起喝酒,一起撒尿,片刻不离

而成年人的友谊则是在节日里的一声祝福,关键时刻伸出的一只手,失落时送来的一句问候,它可能并不像以前那般热烈了,却别有一番宁静的芬芳

 

除了父母以外,没有人会毫无保留的挂念着你。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长时间没有联系,慢慢的,在别人的世界里你就成了陌生人,慢慢的你就被遗忘了。

然后,仿佛就整个世界都与你无关了。朋友们在朋友圈里发的照片里没有你,你伤心难过的事没有人知道,你有高兴的事也找不到人来分享。你一个人上班、下班,或许傍晚偶尔一个人会去公园走走,或者偶尔和同事出去聚个餐。

可是你没有朋友,你总是在体会孤独。这种孤独,是你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圈子一点点画小的。不是没有人关心你,而是你没有让别人知道你在关心他。最后,你不知道还有谁可以关心。


分别其实是最最自然的一种状态。

 

修改亿万次因果律

寻找最有可能存活的存在

简而言之,为了追求更好的效率就一定需要运动。

知识的大量输入,必然需要间隙来储存 回忆

“死亡的特殊之处在于不可复制性。所以即便它是人们最畏惧的事物之一,也不会有‘死亡后遗症’的患者,亲历者们早已入土为安。真正的劫难在于可以复制的东西,所以神话里的罪人都被永恒地惩罚着,死亡开始变得昂贵。你无法知道尽头在哪,而起点早已遥不可及。”————————某个中学教师在补习班讲解西西弗斯的传说,2017/08/2322:58

 

现在中式教育与美式教育的本质差别

美式是一开始就奔着目标去的

而中式呢

绕了个弯

多少人卡在哪里

不得其终

 

同情心那么贵重的东西,我怎么会有

再过几十分钟,整个8021年就要被翻过去。

对于一个年份的终结可以有各种各样诡异的表述方式。换掉旧的日历,扔掉以往的课程表,身份证的保质期仍然在减少,我们的星球又要在银河系的第三悬臂上缓缓前进亿分之一个角度。

这一切都像是精准的钟摆没有毫厘之差,自从16世纪开始推行的公元纪年法已经优雅地规划了从那以后千万年的日子。

所以年终总结这种东西就有一种出乎意料的幼稚,如果的每年都要依样画葫芦写一篇不伦不类的文字的话,就像是初中生每个星期日龙飞凤舞写下的周记一样。不仅意义索然,而且质量也极其堪忧。

但这次不一样。

这次,我要独立记录下来这一年。

 

如果谁给你说100%纯乳胶床垫,你直接让他躺在乳胶原液里,因为目前最高的含量在95%左右,乳胶是必须通过助剂才能发泡成型的

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是免费的

一身清贫

两袖清风

三餐吃素

四季抽疯

 

表面看似人员众多活动丰富的学生会实则官僚气息浓厚办事浮夸不实

喜新厌旧,就厌在这。

厌在一个真实扑面而来。

本体感觉,也称第六感,位于皮肤、肌肉和关节中的感受器(例如各部分肌肉收缩的程度)帮助我们感知不同运动状态下肢体的位置和状态。(如果你闭上眼睛时,可以轻松地用手指触碰鼻头,那么你的本体感觉正常)

生活中之所以充斥那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烦事,说到底还是因我们对情绪的关注太多,对世界的认识太少。

如果男人们能明白女性生理期的情绪不稳定源于内分泌变化,他们可能就不会觉得她任性妄为不可理喻。

如果女人们能明白男性安静独处可以缓解压力,她们可能就不会胡思乱想自己是不是要被抛弃。

人体是精密的机器,身体产生问题,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甚至是想法。

我们会在深夜降临时变得多愁善感,生病时变得脆弱悲观,缺少睡眠时脾气暴躁。

但这一切,都只是生理行为,与我们的主观意识无关。

当对方做出不合你心意的事情时,如果缺乏必要的了解,你很难判断对方是无心之举还是不够爱你。

人和人其实是非常难以互相理解的。

 

在抗阻训练中,对于肌肉增长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负荷重量、负荷次数与组间间歇

千万别被知乎的各大精英忽悠了,现在知乎早不是前几年那个985遍地走211不如狗的知乎了。其实你们的学历在逼乎已经是顶端了。那些比你们还高级的现在七七八八地都出走了。就算有人还留着,现在知乎注册人数过亿,这些人也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所以这个问题下的高赞答案绝大部分是非985的人顶上去的,跟你们是一定有偏差的。千万别贸然轻信这下面的“忠告”。靠谱的

这世界最大的孤独不是一个人。而是明明和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很清醒自己和他们根本不是一伙的。

孤独得像一个卧底。

学生学生 学会生 学会生活

  

阈值很高

舒适区很广

有个瓶颈迟迟不能突破

我吃饭不玩

手机,早睡的习惯,可以说反复了好几次。最后,我都是用不可能失败的微目标来完成的。

 

从上图可以看出,那个早自习我完成的任务并不多,因为变数总是很多,但自己一定要诚实面对,不要自欺欺人。以前我们语文老师和我们说过:“定一个计划,你总会发现有很多事情没完成,但不定计划,没做的事情会

 

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超脱自我的存在

自律给我自由

什么是生命?

翻开初中生物课本,第一课即在教授生命的定义。但正如我们常常谈论时间,却无法真正理解时间一样,生命是什么,也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

课本给出了繁殖,代谢,应激性等一系列生命的特征,但我们很容易找到反例:病毒不符合除了“繁殖”以外的所有特征。

主流生物界一般认为病毒是生命。

假设我们要给出一个囊括所有生命的定义,我们或许会这样给:能繁殖的即为生命。

但我这里就有很多反例:电脑病毒也能复制自身,冰晶投入过冷水会将水同化为冰,甚至电场与磁场也在相互产生(电磁波)。显然不会有人把这些当做生命。

你肯定会说:这只是复制!不是繁殖!怎么能算?

那么,什么是繁殖?我们定义了生命,却又要重新定义繁殖?

繁殖: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复制自身的行为。

反例:PCR扩增。有人认为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是生命吗?

并且我们又遇到了问题:拟病毒,类病毒等东西,不含蛋白质,只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它们是生命吗?

只取出DNA的病毒仍然有感染性,这条DNA是生命吗?

换个定义?有序的有机物体系在自然条件下自发地复制自身的行为,叫繁殖。

此概念排除了PCR,排除了人为取出DNA的病毒,但又囊括了不含核酸的朊病毒。(一般认为朊病毒不算生命)

再者,有一天我们的电脑产生了自主意识,它是生命吗?(按照以上的定义绝对不是)

甚至,人类对生命的态度也是自相矛盾的。生物书上有道课后题:人类合成了一个病毒,请问能否证明人类合成了生命?

答案:不能。

???你刚才还说病毒算生命的!

很难找到一条完美的定义囊括所有生命又排除所有非生命,自然总是带给我们惊喜。

因为自然界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连续而非离散的,事物的变化也总是循序渐进的,非要寻求一个明显的分界线,我们只会陷入谷堆悖论之中。


人对人性的对抗,永远不能成功。

人只是延续这场战争,永远不能胜利。就像他的导师,知道一切预防的方法 ,但是不能阻止死亡;

   

西游记是一部披着喜剧外衣的硬核悲剧,即是

而在追求优秀和完美的要求下成长的孩子,不断压抑自己的天性和天赋,没有了自我,始终在满足别人的要求,活得又早熟,又辛苦。

你是 什么 时候 开始 相信 ,人是无法跨越人性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126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54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445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85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78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70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27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00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83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9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46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1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23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22评论 2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