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孩子的教育备受关注。谈到教育我们马上就会想到教学,因而联想到各种教学要素,例如,教材,经验,学生,教师,活动……教学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如何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想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天使,他们天真无邪。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每一个孩子都不应该被所谓的教育所束缚,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教学应该服务于孩子的发展而不是让孩子变成只会读书的机器。我曾接触过赫尔巴特“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的教学理论,不得不说这种理论有它被实施的必然性,但是我更倾向于杜威“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的教学理论。
我认为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没有学生教学就无从谈起。教学的一切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举一个我们很熟悉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学校每年都会有教学评估大会,评选优秀教师,优秀班级,而评选优秀教师的依据很大程度是学生的成绩。我觉得这足以说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师的职责就是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但不能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个人的经历,我感觉以教师为中心,为主体,而完全忽略学生感受的教学是乏味的,是毫无意义的。说到这,我想分享我的经历。
曾经我的一位老师,一上课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滔滔不绝的讲,完全不顾我们的感受。从来都不会问我们是否能够跟上他的节奏,我们是否能够听得懂,说实话,有时候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很认真的听了一节课,还是对他教的内容一无所知,慢慢的也就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顾着自己讲,学生只是他可有可无的听众。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学不到知识,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由于我深受这种教学方式的迫害,所以我坚持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教材和活动都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我认为它们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教材上呈现了学生学习的一些知识,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系统的学习。但是,有些时候,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没有教材学生也可以学到很多,有时候,教材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接受一些比较片面单一的知识。通过活动学习与通过教材学习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在快乐中完成,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自然而然的学到很多。杜威主张活动中心,主张做中学,他让学生们到农场活动,学生们在玩耍劳动中就认识了很多动植物。不得不承认这种在活动中学习的方法要比把各种动植物画在教材上让学生们一个一个去记住简单的多,关键是学生在活动中还得到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并且没有觉得乏味无聊,在享受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但是,活动学习也同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我们不可能为了让学生们学习动植物的各种器官而让学生们去伤害动植物;我们无法为了教学生一个数学或物理公式而模拟各种实验推导过程,就算可以,也无法做到理想状态下的实验探究,因为理想状态在我们生活中更本就不存在;我们也不可能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上各个温度带的气候特点让学生们到全球去体验…所以说,活动教学也不是万能的。而将教材与活动两者结合在一起,却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是一个理科生,在化学和物理的学习中,深深体会到了教材与活动结合的美。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很多实验器材的使用,这是如何正确的使用器材是很让同学们头疼的事。对我来说,最难的就是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的辨别和使用,一遇到这样的题就头晕。一次实验课终于见到了这两个折磨我已久的滴定管。经过一节课的实验练习,我成功的征服了这两个小东西。它们的使用方法至今都记忆犹新。不光是理科,许多文科的只是要也用活动来体现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在地图上清楚的辨别出中国的各个省份是件很困难的事,但老师举办了拼图大赛,让我们比赛拼中国的地图后,很快我们就可以说出每一个省份的具体位置以及他们的大体形状。这次的活动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同样也调动了我们的学习热情,让课本上刻板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很多人无法理解教材上一些抽象的东西,但当这些东西在活动中得到实践就很容易被人接受。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不能把教材和活动分离,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辅助学生进行学习。
关于经验,我没有什么不成熟的看法,只是觉得学习不光是学习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个人认为没有以知识为基础的经验不能称之为经验,经验只是学习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后而获得的一种自身的认知结构。经验可以用来体现知识,却无法代替知识。
关于教师,学生,教材,活动,经验这些教学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处理关系,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综合来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和活动应相互结合共同辅助学生学习,经验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
参考文献:[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