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无先生
序
为什么一听说要下雨,我们就吓得“屁滚尿流”?
从前的日子是没有经历过雨天嘛?有什么特殊的,有什么可怕的呢?日子就不过了嘛?
人们急着往家里赶,公车急着跑完所有站点…
一 孩子的任性与占有欲
最近与两岁多的孩子相处多,慢慢从她的身上看到了我们这些长大的孩子的心理,各种表相的源头影子。
集中表现在“眼红”,嫉妒,羡慕,占有。人家有的,我必须也有,没有条件共同拥有的,必须“占为己有”。
孩子还小,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一项技能,那就是“哭”,孩子的主动哭与被动哭是不一样的,主动哭是他获取自己所想要的一个“谈资”或者占有的工具。这时的哭泣,前期是与挨揍的哭泣几乎一样的,而后期,是心满意足的,偷偷露出“喜悦”之情,这时的哭声有点浮夸与张扬。而被动哭(挨揍),还小的时候挨揍,他们其实不懂,只会形成经验,下次遇到这个事,不做就不会被打了,而吱哑学语时更多的是在经验之后的思考,往往有试探性的“主动哭”,这时候大人们的态度成为他做“生活大数据”的佐证,以后的任性度、肆意的“通行证”级别。
两岁半的孩子,现在几乎已经可以跟上思维,交流顺畅了许多,尽管字眼吐露不那么“标准”,但已经可以陈述一个完整事件,可以组织语言。这个阶段开始有的任性,占有欲是正常的,不正常的大概是父母对此的态度,现实是不可隐瞒与自欺的,白纸上画上什么就是什么。
没有人天生会是“圣人”,也不是人之初性本恶,孩子是一张白纸,所有的涂鸦开始,都是见习父母与成长环境里的角色。故有话说“慈母多败儿”,说的也就是一个经验论,一个长期的宠惯,长期的“认同”孩子的思维方式,没有及时的矫正不得当行为举止。
于是,很多人年纪增长后,保持了小时候养成的思维方式,便行为有失偏颇,而散养无疑是最不负责任的方式,没有多少个人的生活环境是一尘不染,或者可以让孩子永远呆在固有的环境里的,所以说形形色色大千世界。
二
我所见之人,大多同意并且羡慕想象中的孩提般“纯真”,不忘初衷,追寻“赤子心”,却不愿意真正的再做“孩提”,至少坚持不到而立之年,而我听说过的大概只有纳兰容若是保持最久的。当然这大抵与他的家世是有关的。
我也猜想这是符合“二八原则”的,只不过可能不是具体的二成八成,只是一个悬殊的比例关系。大部分人随着年纪增长做了“大人”,少部分人依然还是“孩子”,而这时人们这些人的评语不再是“纯真”“干净”,通用“幼稚”。
这类人想要保持的纯真,必然保持了一些“任性”,尽管可以不再表现强烈的“占有欲”“嫉妒”,但可以肯定的是“自我”的,如果不是,如果他是可以随波逐流的,那么也就形色变幻,无从谈起“纯真”。按人类语言世界里的解释,从一而终,不忘初心,一心一意,等等都是“单一”的对象持续发展。自然这里遵循的是“人之初,性本善”,因为如果初为恶,从一而终,不忘初心,这些词语所遵循的便是“恶”。
三
我个人是喜欢人文的,有的人喜欢历史,考古,喜欢环境(大自然,动物学,植物学,其他生物学),政治,数学,军事…
我认为除了自然,其他学科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都从属“人文”,只有人这个种类引发的各类“经验学习”,人类心理,自然也是其中一点。而了解了人文,其他项原理也就有所追踪了,如经济、营销,政治、军事,哪个不是源于人类心理?于是树状图大概可以是自然,然后人,人的底下是心理,然后是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数学,科技,或者心理的下属是政治,经济…。
当然站在自然景观之前,我是惊叹雄伟,峻秀又或者学习静谧等等的,而对于人文,阶段后则有一半左右被蔑视所占有。
四
人类最基础的心理其实是“利己”心理,他们知道圣人的标准,也知道各种美好形象,但很难真的都去做这样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成本”低,自己做圣人和捧别人做圣人花的“成本”低,也依然可以“欺世盗名”。为什么说佛,圣人,都千年才有之?不是神论,也不是“天赋”,而是坚持的纯真的人,花了一生坚持,有所“名声在外”便有人去“捧”,也越来越多人经口相传慕名而来“捧”,他们只需脚后跟挪一下,站对队伍,就可以沾付出一生坚持的“佛”的光,也在光芒之下,在世人眼中。
天下第一,很少有人愿意去做,与天下第一相交,那是大多数人愿意做的。
后语
大多数人所坚持契约精神,自然也是衡量之后的“方便”选择,无论昨天此刻的你做着什么,预期目标定着什么,也会因为今天传闻中的大雨而吓跑,早早呆在家里。在生命安全,方便之下,练字或者等待未知客人的到来又算的了什么呢。
这就是自己给自己开的方便之门,随性而为。破釜沉舟之举历来甚少而愈加传颂。
丁酉吉年夏至暴雨之际于京
稿《人文之心理小论——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