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问题区润物无声,构建父母-孩子双向积极潜意识

P.E.T.10楼


       伟大的思想家伊曼努尔.康德曾说:“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一、知道,但做不到

       自从去年6月份发现儿子轻度近视以来,根据自己对近视防控的研究和理解,坚持没有配近视眼镜,一直很注意采取立体的防控措施(良好用眼习惯+近距离佩戴凸透镜+眼部按摩+转眼训练+眼部营养等),防止近视进一步加深。一年以来,效果还不错。因为深知真性近视度数加深的不可逆,因此也一直很小心翼翼地监督和提醒孩子。有些时候,看到孩子坐姿不对、用眼习惯不好的时候,就会有些着急地批评。

       前天晚上,看到孩子在房间做作业,没有开台灯,又忘了戴凸透镜,而且写字时还绕过桌子上的坐姿纠正器,歪着身子。我看到后,当时就很着急了,忘了觉察自己的初始情绪,忘了P.E.T.不断强调面质时要去表达愤怒,而不是愤怒地表达,于是严厉地批评了儿子,责备他好了伤疤忘了疼,批评他最近写字姿势又下降了。儿子也很委屈地告诉我:“我知道,但有时就是做不到啊。”

       事后冷静下来,儿子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是啊,很多时候,我自己不也是知道,但就是做不到吗。就像我知道不应该带着愤怒去和孩子面质,我也知道这样其实没什么效果,但我还是在有些时候会愤怒地去表达,然后在事后又满怀愧疚。我知道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保持身体健康很重要,但有些时后,还是经常忍不住熬夜。我还知道很多,但有些确实很难坚持做到。。。

        在学习P.E.T.后,我也会经常去觉察自己,觉察自己的绊脚石,觉察自己的初始情绪,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我深深明白,长久以来在我潜意识里形成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要改变绝非朝夕之功。

        因为,“知道”,只是意识层次,而“做到”,才是深入到潜意识层次。


二、我们的潜意识,不断塑造我们的现实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在任何时刻都能够同时接纳1100万条信息,然而,即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人也只能有意识地关注这些信息中的40条而已。因此,其实我们绝大部分的选择,以及许多在我们内心深处留下烙印的思维活动,都是在潜意识当中进行的。

        在理性主义时代,意识决定论占主导地位。似乎现代化社会已经被异化成巨大的机器制造车间,而人则可以被加工成一台理性的效率机器,社会、家庭只需要往这台机器的大脑中灌入难懂的生存技能,他就能够效率最大化地顺利运转;灌入标准的法律规范和道德标准,他就会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永不犯错的良民。似乎理性,就是智慧的最高层次,是人类一切问题的答案,只要用理性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野蛮原始的情感,就能最终获得心灵的解放。

       问题是,没有人可以获得纯粹的理性,只有神。因此,也没有人能够依靠意识、依靠逻辑分析的效益最大化,来全然支配自己的行为。甚至,在更多的时候,潜意识帮我们悄悄做出了决定,例如恋人的相爱、减肥的艰难、工作的忘我、信仰的献身、抑郁的自杀等。因此,意识代表了我们思维的表层,偏重于个体力量,更渴求地位、金钱与喝彩;而潜意识则代表了我们思维的深层,更偏重于人际关系的力量,更渴求和谐与关爱。

       因此,有一种极端的观点:“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几乎一切思维活动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所谓‘意识’或许只是一种幻觉。或者说,意识所起到的作用只不过是在为潜意识的所作所为寻找解释而已。” 

       当我们阅读了大量的亲子教育书籍,知道了很多科学的育儿理论之后,却依然走不出传统的在控制和溺爱两极不断失衡的亲子关系时,我深深的感到:“知道”容易,“做到”很难,因为我们可以很快改变我们意识层次的理性认知,但我们在潜意识层次被长期塑造的瞬时思维和应激行为模式,却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我们仔细回想一下,为什么与孩子总是一次次陷入相同的问题情境:作业陪伴冲突、时间效率冲突、电子产品使用冲突、吃零食买玩具冲突、学习动力冲突、生活习惯冲突。。。我们中的很多父母在冲突后都会内疚:不管出现什么问题,都不应该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下次再有类似问题一定要忍住,深吸三口气,对自己说:眼前的这个孩子是亲生的。而当类似的问题情境出现时,我们却又经常陷入了相同的麻烦。而同时,孩子的行为反应似乎也是在不断地重复与倒带。事后再和孩子交流时,孩子也会说:我也不知道怎么控制自己;我也不想哭;我也不想生气。。。这时候,我们与孩子的意识层次思维似乎都失控了。或许,可以用行为习惯这个词来解释,但我们行为习惯的后面,是谁在控制?谁在主宰呢?毫无疑问,是我们的潜意识。

        我们的潜意识,在不断塑造我们的现实,也包括我们亲子关系的现实。


三、环境与关系"大数据",塑造我们的潜意识

       近年来,"大数据"概念及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传统基于理性分析的逻辑建 模与预测提出了巨大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去描述某种现象的发生与演变,习惯于去寻找相关的因素,通过逻辑分析与推理,建立和描述现象结果与因素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称之为模型),然后再利用少量的数据完成参数的校验。这样的理解现实世界的方式,在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在那个数据获取成本很高的时期,模型是统治地位的,而数据则处于从属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的获得越来越低廉和便捷,只要你打开手机的任何一项应用,只要你登录任何一个网站浏览网页,或者在任何一个社交网站做任何一个动作(点赞或关注其他人等),你就在浩瀚的信息世界里留下了你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就可以成为被一些机构或公司进行研究和应用的基础,这就是大数据。

       随着海量数据的产生,研究者们发现,传统以来精确逻辑描述的建模方式,在复杂的人类社会系统描述及其行为预测方面常常无能为力,甚至很多时候的预测结果与现实南辕北辙。由此,数据本身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研究者们不再关注如何去建立逻辑模型,而是开始挖掘数据本身,也就是利用数据本身进行动态的预测,如:谷歌利用用户搜索的关键词预测禽流感的散步情况;特朗普聘请“剑桥分析”大数据公司,通过脸书等社交网站数据,研究美国选民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并预测其选举喜好和倾向,以此建议特朗普在脸书上发布针对性的言论,提升潜在的支持率,最终大获成功。

        因此,意识的塑造,就像是描述和建立精确的逻辑模型:说得清原因,讲得清道理,但很多时候现实的发生偏不如此。而潜意识的塑造,则更像大数据技术:基于长期在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感知积累的数据本身,我们其实说不清为什么会这样,但我们潜意识已经帮我们决定了下一步就应该是这样。因此,除去我们远古祖先和祖祖辈辈遗留在我们基因中的记忆(比如为什么我们不需要教导,我们也会害怕蛇虫鼠蚁),成长的环境和经历的关系中被我们所感知的各种数据,塑造了我们如今的潜意识。甚至,对于人的成长而言,潜意识的塑造往往先于意识。

      诗人柯勒律治曾说:“在自我意识形成之前,爱就开始了,而且最初的爱是对别人的爱。婴儿首先从他人的模式中辨认自我的模式,几年后才会逐渐在自己身上认出自我。”他回忆有一次他的孩子3岁时半夜惊醒呼唤母亲,大声恳求:“碰碰我,只要用手指头碰碰我就好。”他的母亲很惊讶,问:“为什么?”。“我不在这里,”孩子哭道:“碰碰我,妈妈,这样我就可以在这里。”


四、潜意识中形成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孩子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

      数十年以来,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通过对成千上万孩子的陌生情境测试,将孩子与父母的童年期依恋关系大致分为了三大类:安全型依恋、回避性依恋和紊乱性依恋。虽然这样的划分将复杂的问题有些过分简单化,但确实从这样的依恋分型,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和关系的“大数据”如何塑造了孩子们不同的潜意识。并且,通过长期的跟踪研究表明,这种潜意识中形成的依恋关系,如果一直发展下去,从统计意义上而言(排除一些个人案例),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重要影响。

       安全型依恋孩子的“环境和关系数据”,来源于大多数时候较为宽松的养育环境,以及与孩子需求相协调、能读懂孩子情绪的父母,即使这些孩子并不一定拥有完美的亲子关系,尽管父母有时也会发脾气把事情搞砸,但其养育环境和沟通方式是大体可靠的,那么孩子仍然会因为父母在场而感到安全,而且通常会更善于应对有压力的情境。

       回避型依恋孩子的“环境和关系数据”,通常来源于孤僻、内向、过于严厉的父母,以及被过早强制独立的养育环境,作为回应,这些孩子在潜意识中形成了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依靠的内心模型,虽然外在看上去会很独立,但在成年后会更容易受到慢性焦虑的困扰,尤其在社交中容易缺乏信心。

       紊乱型依恋孩子的“环境和关系数据”,通常来源于喜怒无常,时而过度干扰,时而又冷漠疏离的父母。这些孩子在潜意识中难以建立稳定的工作模型,他们在内心深处会有同时奔向父母和逃开父母的强烈愿望,更容易感受到威胁,同时又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从而生活在长期的压力影响之下。

       正如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所说:“从摇篮到坟墓,如果我们的人生是由一系列或长或短的冒险所组成的,并且每一次都是从我们所依恋的人提供的牢靠基础出发,那么我们就会无比快乐。”

       所幸的是,充满冲动的潜意识世界,也是充满情感的潜意识世界。潜意识本身是“中性”的,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大数据”塑造它:经常与老朋友相处,潜意识就有亲切安全的暖流注入;总是经历黑暗的洞穴,潜意识就会营造恐惧的情绪;经常面对美丽的风景,潜意识会营造轻松愉快的感觉;经常与父母有正面情感的互动,潜意识就会在孩子心中创造温性安全的依恋感觉。。。这些信号和数据不足以控制我们的生活,但当它们累积到一定数量时,就像大数据一样,足以塑造我们的世界观。

        因此,从某个角度而言,意识层次很多“道理”、很多“规则”的输入,或许也只是潜意识感知的某一部分数据,但往往并不是改变我们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决定性数据,因为,环境与关系"大数据",真正塑造了我们的潜意识,而潜意识中不断形成的依恋模型,对孩子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


五、问题区,消极潜意识的流动,积极潜意识的应用

       P.E.T.中的问题区包括:孩子问题区、父母问题区和双方问题区。所谓问题区,就是有未被满足的需求。需求不被满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潜意识支配很容易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于很多亲子沟通总是“知道”,但做“不到”。

       因此,P.E.T.特别强调的觉察和复盘(就是记录问题区对话的细节),特别有助于重新塑造我们的潜意识。从某种角度来说,问题区的P.E.T.,更多的是消极潜意识的流动和积极潜意识的应用。

        当孩子处于问题区时,哭泣也好,气愤也罢,孩子的消极潜意识占据主导地位,此时父母要做的跟随倾听,就是让这部分消极潜意识自然流动;而父母能觉察和忍住绊脚石,则是在应用我们通过P.E.T.的学习和实践所积累的积极潜意识。

        当父母处于问题区时,更是考验父母对积极潜意识的应用能力,尤其当最初几次面质无效时,如何坚定但不爆发地表达我们的愤怒,而不是愤怒地表达,就是我们父母的积极潜意识与消极潜意识不断博弈的过程,同时也是避免进一步引发和强化孩子消极潜意识的过程。

       当在双方问题区应用第三法时,则是父母和孩子应用积极潜意识的更高层次考验。父母愿意交出话语权和控制权,这需要极大的勇气,需要激发内心积极潜意识的强大力量;而孩子愿意在以前经常压制和控制自己的父母面前,放松地袒露心意,发散地表达想法,这也需要积极潜意识所提供的强大勇气。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潜意识的塑造,需要大量的环境和关系数据。换言之,如果我们要做出改变,重新塑造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安全型依恋关系,我们就需要安全型环境和关系的“大数据”。总体而言,在绝大多数家庭,我们与孩子处在问题区的时段相对还是较少的,而在问题区时,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长期形成的消极潜意识又特别容易占据支配地位,因此在P.E.T.实践的早期,能够提供的用于重塑积极潜意识的“正向数据”还是比较少的。但有一个区域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正向数据,那就是“无问题区”。


六、无问题区润物无声,构建父母-孩子的双向积极潜意识的关键

        在绝大多数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无问题区域应该是时间最长的,也是消极潜意识最不活跃的区域。如果我们父母能够在这个区域主动地有所作为,润物无声,提供环境和关系的正向“大数据”,对于重塑自己和孩子的积极潜意识,都会很有帮助。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一些实践,或许有以下几个途径:

1、进入"孩子内心生活区",陪孩子做些"幼稚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沟通过程中的问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潜意识中觉得孩子“幼稚”,而孩子潜意识中觉得我们“复杂”,这或许就是所谓“代沟”的一种表现形式。带着这样的潜意识去沟通,自然很难建立内心的同理和联结。为什么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应该陪着我们做很多“复杂”的事情:去商场购物、去景点旅游、去吃饭应酬。。。而我们就总是带着一些傲气,不愿意蹲下来,花足够的时间,陪孩子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但在我们眼里看起来“幼稚的事”。

      就像泰戈尔在《新约集-玩具中》所说:“我寻找昂贵的玩具,收集一块一块的金币。而你无论找到什么,都能发明一个开心的游戏,我却把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我永远都得不到的东西上,我在脆弱的独木舟里,挣扎着越过欲望之海,却忘了自己也在玩一个游戏”。因此,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忘掉我们的“傲慢”与“复杂”吧,多花时间陪他们做一些"幼稚的事",不是“刷手机"式地陪,而是人在心在参与式地陪,真正进入"孩子生活区":陪孩子玩一玩超级玛丽,虽然我小学就玩厌了;陪孩子玩沙子,虽然自己也搭不出特别复杂的形状;陪孩子在草地上打滚,虽然滚得很头晕;陪孩子打最简单的扑克牌,虽然一打就有点想睡觉。。。经常地"幼稚一下",你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孩子内心对你的信任,在积极潜意识中都会不断成长。

2、允许孩子进入"父母内心生活区",分享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兴趣与挑战"

       回想一下,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和交谈,有多少比例提到我们父母自己的事情。如果没猜错的话,十有八九,绝大部分都是孩子的作业、学习、生活习惯、时间安排、道德说教。。。,对于我们自己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事情,极少与孩子谈及。或许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也会经常地和孩子这样说:“大人的事情,小孩子懂什么。”所以,如果给孩子一张关于父母内心世界的调查表,可以想象出来孩子能够交出怎样的答卷。

       其实,小孩子天生是充满好奇心的,更何况是他从小依赖和尊重的父母。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思想开始逐渐成熟,他们也会想要了解我们内心世界的渴望。只是很多时候,当他们向我们表现出来这种渴望的时候,得不到我们的回应,或者得到的只是敷衍,甚至引来绊脚石打压,久而久之,孩子们对我们的感受和内心世界就失去了兴趣。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后都抱怨,孩子不够贴心,不够懂事,不理解家长的苦心等等。但仔细思考一下,在大多数情境下,真正的根源是在孩子吗?是谁把孩子挡在我们的心门之外?是谁为了维护父母的权威和威严,总是将自己置于理性之神的位置?是谁塑造了孩子潜意识中与父母内心世界的隔阂与鸿沟?

        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世界一定是不公平的。在小的时候,父母可以随意走进孩子的“内心生活区”,经常肆意妄为,甚至制造一片狼藉,然后转身而去,但孩子却不被允许有这样的自由走进父母的“内心生活区”。因此,P.E.T.中特别强调在无问题区,父母要“开放”自我,而“开放”自我的最高境界,就是把逐渐长大的孩子真正当成一个平等的、具有独立思想的“朋友”来看待,愿意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兴趣与挑战”分享给孩子,甚至征询孩子的意见:最近单位在组织篮球赛,好久没打了,在犹豫要不要报名,问问孩子有什么建议;最近在做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怎样让房子摇起来,躲过地震的灾难,问问孩子觉得这个想法怎么样;最近招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学生,什么电脑软件都会用,问问孩子想不想认识一下;最近特别想去看场电影,比较想看科幻片《xxx》,要不要一起去看。。。

       当我们选择合适的时机,愿意开放自我时,相信不少孩子会表现出兴趣,因为他们会感受到被尊重、被允许参与到父母工作生活成长的权利,他们潜意识中的责任感、独立意识、移情能力会逐渐被激发,最重要的,他们会逐渐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双向安全型依恋关系:不仅我总是要依恋我的父母,原来父母也有些时候也会“依恋”我。

3、与孩子一起创造"共同内心生活区",共同设计营造"特别的事"

        当今的亲子教育环境,父母与孩子一起参与的活动很多,但“走脑”的活动太多,“走心”的活动太少:去游乐场,去动物园,去吃大餐,去看场电影,去参加xx亲子活动。。。很多时候,我们像完成任务式的去与孩子做完这些活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更多地停留在表层,真正内心的互动可能并不多。尤其我们父母总是想要效率和控制,总是很难有耐心和谦卑,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一起,在共同设计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内心的想法,从而真正创造"共同内心生活区"。

         因此更好的方式,是与孩子一起用第三法、用心设计营造一些“特别的事”。比如:设计创造一个固定时间的“朗读区”,父母与孩子各挑一些感兴趣的书籍,父母为孩子朗读自己喜欢的书,孩子也为父母朗读自己喜欢的书,当文字流动的时候,美好的积极潜意识就在朗读双方的心中构建起来;在准备与孩子一起去旅行时,花时间与孩子一起做一些调查研究,共同商量制定旅游路线和时间安排,共同思考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应对方案,父母对孩子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看见和发现、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而激发的责任和独立感,这些积极潜意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流入我们的内心;孩子重要生日的party,除了简单吃饭外,与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构思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最后一起选定并设计活动的内容、流程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潜意识中的创造力被不断激发,而父母也能够真正了解到孩子内心的真实喜好和想法,并且在潜意识中能够看到孩子的能力在不断增长。

        此外,我觉得除了口头交流外,其实偶尔应用便条留言向孩子表达感受,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孩子会觉得比较有趣。未来我设想与孩子一起在墙上设计一个“感受留言区”,我们和孩子在近期有一些什么特别的感受,可以尝试写在便条上贴在留言区,或许可以成为我们与孩子之间内心感受交流的一个“特别区域”。

4、真正建立平等的“价值观交流区”,探讨涉及价值观差异的问题

        毫无疑问,这是上述4个途径中,难度最大,但可能对潜意识影响最重要的。

        P.E.T.中,将“孩子的某些重复性行为,对父母没有实际而明确影响,但父母又想进行面质”的这类问题,归为“价值观冲突”问题。其实,仔细想想,孩子的很多“行为”和“习惯”对父母本身并没有实际而明确的影响,因此亲子关系中最多的冲突,可能是涉及“价值观差异”的问题。比如,孩子不喜欢学习,对父母本身并没有太多实际而明确的影响,只是父母担心对孩子未来考大学、找工作,进而对在这个社会上的生存会有潜在的影响;同样,孩子不喜欢运动,对父母也没有明确影响,只是父母担心孩子未来成长的身体健康。

        处理“价值观冲突”的最好时机,不是在相关行为发生时的问题区,而是在这些行为没有发生时的无问题区;而处理“价值观冲突”的最好方式,是双方能够平等表达各自不同的看法,父母除了主观表达自己想法外,也可以借助于第三方的数据、资料、案例等进行论证,但同时也要允许孩子自由表达对父母这些看法和论证的不认同。

       因此,通过特别约定固定时间也好,随时随地形成习惯也罢,慢慢与孩子通过一次次平等的价值观差异“辩论”,构建起一个安全开放的、理想平等的“价值观交流区”。但一定要切记:分享但不教导,讨论但不争论,表达但也倾听,尤其不要对讨论后的结果有任何预期,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交流讨论的过程,打开父母和孩子双方的积极潜意识大门,让对方的想法能够潜移默化地流入我们的意识。或许不经意地,一段时间后,你的孩子慢慢有了一些改变,你自己也慢慢地放下了原来的一些纠结,等到下一次处在问题区时,我们和孩子重新塑造的积极潜意识或许就能发挥作用,让我们能够走出之前不断重演的对立冲突和应激行为反应。


七、结语

       对于我们接触P.E.T.的父母来说,意识层次的觉醒,已然为我们开启了潜意识改变的大门。但我深深地明白,潜意识的改变,是非常有挑战的事情,需要时间、耐心和不断的实践。

       我要不断地提醒自己,生活不是一场理性思维持续激烈地对抗博弈的竞赛,而是一场灵魂之间永无休止地互相渗透的旅行,在这场旅行的过程中,潜意识是我们灵魂的核心:难以领会、无法理解,但却至高无上。因此,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要做出改变,通过细小行为的改变,带动我们和孩子态度和情感的改变,并最终引发我们和孩子内心深处积极潜意识的重建。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美德是最先通过把它们付诸行动而获得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6,099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47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229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70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27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35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37评论 3 38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92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693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30评论 2 31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512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49评论 3 31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50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1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90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706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904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