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6分,情感加持到7分。其中不少细节处理得很好~对于人际关系的展现也有层次感。女主和她的闺蜜、表妹、昊坤教练的关系中都有吊板效应的意味,“吊板”本就不是一种对等状态(安利《绿洲》展现这种关注的极致),因而关系的结局都是羁绊的假象被粉碎。从剧情方面来说成为了让女主更专注于个人目标的一个个助推器。乐莹和第一个教练间是一种夹杂着误会的暗恋(其实更像是在个人目标未确定的时候,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投射)。她和第二个教练之间(虽然这不是电影的刻画重点)则是一种理想且明白的合作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由不对等的情感联系转化成了共事与互利。虽然没呈现出任何情感成分,但较之前者,这种关系中背景式的平稳支持对女主的成长和成功也很重要。
这也同影片的整体结构相关。相比于《我不是药神》的公益主题,这个电影主要围绕女主的个人成长故事。因而前者虽然也分主角配角,但有不少群像,对次要角色刻画也多,人际关系以温和的联结为导向(虽有波动)。《滚烫》里其他人物比较功能化,很多关系都不够圆满且终未和解。当然在它们的衬托下女主自我意识(想赢)愈来愈清晰。感觉从中隐约呼应了价值观从提倡集体与奉献转向注重个人成就的趋势。很有意思
当然,这个自我意识严格来说仍然空泛,“想赢一次”并非一种明确的梦想,打拳也并不一定是女主发自内心的爱好(更多是机缘巧合)。只是确实为她短期内提供了一个摆脱混沌状态意义支点,也为她之前受到欺骗、利用等令人不适的遭遇(就是女主最后一次被打倒时想到的那些画面)提供了一种由负而正的转化,注入到自我改变的激情中。失败的结局和自我提升的奋斗激情(包含与他人的隐隐对抗)感觉很有吸引力。
出于商业需要有不少诸如体制焦虑、三角恋、家庭矛盾之类的噱头,整个主线也是咸鱼翻身的套路。虽然试图将体重焦虑转化成励志叙事,但不能不承认这一变化受制于外在的审美机制并隐含着正能量的灌输(减肥健身是提升生产力所倡导的),也确实是吸引受众的一大卖点。整体上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商业片。
个人感觉人物的变化是一种比较真实的蝶变。她由一开始泛滥地对人好,但无法分辨各种关系中包含的利用成分,到后来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来收敛、取舍。不完美之处在于它似乎没有完全突破由利TA到自利的价值导向,且将浅层次的联结(比如和第二个教练,和妹妹)呈现为一个似乎更优等的选项,其实并不一定。有些细节可以再稠厚一些,比如:女主在节目中提到一开始很想和人交流,但总被人利用和伤害就封闭了,其实是一种较真实和普遍的感受。但这个点并没有很好地展开,她之后选择了自我关注并对伤害置之一笑,但同时只建立了(至少电影中只呈现出)很有限的、以亲情或共事为主的新联系。这当然受突出女主个人奋斗故事的结构所制,但也可增加电影质感的一个点。此外,失业待业(乐莹最后回到父母开的超市帮忙,是不是也有点子承父业的意味)、性别问题这些主题也是提而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