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是个文静的女孩,性格温和,不喜欢与人有冲突。有时候我看到她被其他小朋友打了之后不还手,转身又去玩别的,心里又生气又心疼,比如她两岁多时有一次在游乐场玩蹦床,旁边有个差不多大的男孩时不时地就来打她一下,我女儿跟没事儿人似的,一直蹦得开开心心,最后是我看不下去了,大声地跟那个男孩说“不准打人”,同时告诉女儿别人总是打你,要打回去,结果两个孩子都一脸懵圈,还被我吓着了,恐慌不已。
从那以后我特别留意一些关于孩子打人和被打的育儿文章,也读些育儿书,发现孩子打人这种简单现象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并不是说有的孩子就霸道,有的就胆小懦弱。
其实打人是幼儿的正常现象,因为
一, 儿童在两岁半以后语言能力才突飞猛进,但离社交能力的复杂表达还差很远。所以孩子在需要跟人打交道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说,因此用他们最习惯的方法:身体语言。
孩子在四岁前打人并不表示他讨厌那个人,相反,是在用他的方式表达友好。而且你可能发现被打的孩子也一点都不在意,转过身就跟打他的孩子玩到一起去了。这并不是说他就怯懦,没用。而是因为两三岁的孩子习惯身体表达,他知道对方只是打个招呼。
二,小孩子习惯于自我中心,两三岁的孩子只知道自己,还不能体会别人的感受,所以他不知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或者伤害。
能够感受别人的能力叫共情能力,这要在两岁以后才开始发展,而且需要发展很长时间,有些人一辈子都欠缺共情能力,三四岁的孩子就更难想别人所想、感受别人所感受了。
第三, 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很差,在三岁以前根本不理解那些复杂的社交规则,所以他不知道打人是错的,同样的,被打的孩子也不知道愤怒,因为他不觉得这是多大的事儿。
可惜,很少有家长知道这些,被打孩子的家长会觉得受了欺负,制止打人的孩子打人,而打人孩子的家长更会尴尬,会教育孩子一番,甚至上来就呵斥孩子不要打人。一些不恰当的制止方式甚至强化了孩子的打人行为,让孩子更具攻击性。每次看到这种大力阻止、教训打人孩子的家长,我就感觉很难让女儿继续跟那个孩子玩下去了。
所以我们大人在干预的时候也要注意,在四岁以前,如果孩子之间相互打几下,但是并没有哪个孩子生气、哭闹,就不用太紧张,因为这是他们之间的特有语言。
当然,如果有孩子生气了,那就表示他感觉对方是恶意的,他被欺负了,那无论对方是不是真的恶意,我们都得去干预。至于四岁以后的孩子,他们已经学会一些基本规则,如果还经常打人,或者被打后不知所措就一定要干预了。
怎么干预呢?对着孩子喊“打回去”吗?当然不是,因为这样喊,只会让情况恶化,这么喊的父母其实只是从自己的情绪出发,觉得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了,所以要发泄自己的愤怒。但是当父母这样吼,孩子更多的是困惑和害怕,他还在那不知所措呢,你又冲他吼,这不是让他更害怕吗?
这个时候,首先还是要安抚他的情绪,“他打你了,你是不是很生气?”如果孩子生气了,委屈了,跟对方家长一起商量解决,解决方法也要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对症下药,双方家长一起教孩子,弄清事情缘由,该道歉的道歉。
在家的时候,我也会跟女儿做些练习,让她知道被打的时候怎么处理。首先还是用语言解决,告诉她如果有人打她让她生气了,可以大声跟对方说“不准打我,我不同意!”;如果对方还打,她很生气可以打回去(我个人主张孩子之间的冲突孩子自己解决,不严重的时候大人不需要介入),也可以告诉身边的大人,比如爸爸妈妈或者幼儿园老师。
如果女儿打了人,我也会首先教她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之后再教共情,告诉她打人很疼,并且在她身上演示一下,让她感受疼,最后讲道理并让她承担后果,即道歉。
简单的打回去是以暴制暴,而且会让孩子过于警惕,对于别人无心的冒犯或者开玩笑也会打回去,这太紧张了。家长耐心的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先确认他的情绪,然后逐一培养他的语言能力,共情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这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让他的社交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