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共读《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这本书的第一节:进行职业规划前,应该先学会管理情绪和行为。
拿破仑曾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这句话足以说明管控情绪的难度。我们都是平凡人,逃不了的七情六欲,免不了的一时失控,情难自已。但如果我们身在职场,就会受到一时失控的影响,破坏同事关系,影响工作进度,甚至影响到绩效考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管控自已的情绪。
然而,喋喋不休的主管;斤斤计较、不能吃亏的下属;不知配合的同事....他们总能操纵我们的情绪,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都使人感觉生气、烦躁,有时甚至气得想要发疯。
不单是人,还有很多事也会令我们情绪失控,没完没了的会议、理不清头绪的工作、路上的堵车等等。
我们常常会遇到那些令我们情绪失控的人和事,他们操纵着我们,使我们感到愤怒、焦虑、抑郁或愧疚。
为了控制情绪,人们想了各种办法,转移注意力、听音乐、运动宣泄,但又有几个人能及时叫停盛怒中的自己,转而做别的事呢?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让我们能避免产生过激的负面反应呢?
超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所著的《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一书,可以给我们答案。
想学习控制不良情绪,我们先要了解有哪些不良情绪影响着我们。
本书的作者列出了四种不良情绪,并风趣地说它们是“略带神经病”的感觉。
它们是过分烦燥、过分生气、过分抑郁和过分内疚。
这些“过分”的不良情绪操纵着我们,无法忽略,也难以摆脱。使我们失去控制、深陷痛苦。那么到底什么是“过分”呢?
作者指出,在85%的时间里,人们是可以识别出自已反应过激的,就算有时候不愿承认,但心里一定明白,所以过分就是指根据自已的判断,你反应过激了。
但是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怎样提前扼杀过激反应,怎样马上摆脱它们,怎样防止它们再次发生。
想了解这些,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过激反应的成因。
作者阿尔伯特在1955年研究出了ABC情绪管理模式,能清楚地解释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反应过激。
在这个模式里,A代表诱发性事件,B代表对诱发性事件的看法,C则代表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以往我们说的“一听到他做的事,我就生气上火!是错误的,并不是某人或某事触发了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一定有读者会反驳,本来就是他做的这事,让我生气的!这有什么问题,难道还是我自已乐意生气不成?!
别急,我们来看作者描述的一个场景:
如果在一次演讲中,演讲者突然从包里拿出一条蛇向听众扔过去。并且这条蛇很粗很长,并且明显有毒。它迅速迂回前进,张着大嘴、吐着芯子想要攻击在场的人。
如果你在场,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尖叫、逃跑、跳到桌子上?
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你一定被毒蛇吓坏了,对吧?那么我告诉你,严格地说,这是错的。
因为这一切行为的初始,是你要先看到蛇。如果此时,你在玩自拍,或者看着天花板上的吊灯,你没有看到蛇,第一反应就应该是:
怎么了?大家都在叫什么?
这时,你可能听到了声音,你感觉到了它!然后这个信息迅速传递到你的大脑,再通过下丘脑传递至全身,提醒身体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个传输速度非常快,但很清晰。在这个情景中,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思考。
那么,你现在能明白使你生气上火的是什么了吗?
并不是别人做的什么事让你生气,而是你对这件事的思考。
不受制于人和事的重要原则是,在A的位置发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B处的思考,是它导致C处的感觉和行动。
按照作者的观点,每个人的周围都有无数的诱因,诱使我们情绪失控,但我们也有能力按自已的意愿切断与它们的联系。除非是我们自已放行,否则它们无法起到任何作用。
无论是什么人、什么事,我们看待它的态度,才是真正决定自已会有多愤怒或沮丧的原因。
这并不难理解,比如:
我们将一个桶里装的东西撒向一群孩子:事先知道桶里是糖果的孩子,就会兴奋地站起来挥手大叫:“来啊,快撒啊!”
而事先什么也不知道的孩子,则一定会吓得躲起来。
重点不是桶里的东西,而是对桶里东西的态度:有人兴奋,有人害怕。
现在你是否明白了,是我们对诱因的思考,让自已产生了四种不良情绪。如果没有B的思考环节,由A直接触发C,情绪就会像没有刹车系统的赛车,完全失去控制。
所以控制情绪要从控制自已的思维开始,在适当时候及时刹车,不要让情绪冲出跑道
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说要使自已的喜怒哀乐居于持中的状态,对情绪要有个适中的控制,过喜不是喜,过乐也不是乐。
真正成熟的人,会时刻留意着,不让自己栽在坏情绪之中。
各位有书书友,这一节我们讲了:人类常有的四种过激情绪,即过分烦燥、过分生气、过分抑郁以及过分内疚。还讲了作者研究出的ABC疗法,A代表我们日常遇到的具体的人或事,也就是诱发性事件,B则代表对A的看法,而C代表感受和行为。其实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导致情绪失控,而不是我们一惯责备的人或事。
好了,这一节内容就到这里。针对这节内容,我留给你的思考题是: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你曾经使自已的情绪失去控制吗?学了本节内容之后,你认为是什么使你的反应过激呢?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讲《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这本书的第二节:注意!这三类想法会让我们情绪失控。
各位书友,在上一节里,我们明白了令我们情绪失控的,不是诱因本身,而是我们对诱因的思考。
在思考环节所发生的任何状况,我们都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但有三种方式会使人感觉很糟,有可能使我们反应过激,被牵着鼻子走。
它们是:恐怖化思维、应该化思维和合理化思维。
这一节里,我们就讲一讲这三种病态的思维方式。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类似这样的想法:
万一这次考试我没过,怎么办?
万一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怎么办?
万一领导认为我没有能力,怎么办?
如果你有过,不要惊慌,这很正常。这种思维就是恐怖性思维方式,也叫灾难性思维方式。就是这些思维让我们高度紧张,因为它们强烈表明,如果这些事真的发生,就意味着真正的灾难时刻会到来。
如果带着这样的思想去考试、表白、工作,我们早已精神紧张到频临崩溃,不战而败,哪里还能正常发挥?
在生活和工作中,这类假设很多,但并不是所有包括“万一......怎么办”的念头都是灾难性的。所以在我们学会改变和控制灾难性思维之前,学会分辨哪些才是真正的灾难性思维,这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你担心:“万一喜欢的人和你没有共同话题,怎么办?”
你如果真的喜欢她,就会提前了解她的喜好,培养共同的话题; 如果不行,彼此发现新大陆也不错,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再比如,你会在面试前想:“万一他们问我的优点是什么,怎么办?”
我们又不傻,当然知道要先在脑子里列出自已的优点,挑重要的来回答。
以上这些念头都以“万一”开头,但都不是什么灾难性的想法。把念头变得灾难性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它的答案。
万一问我的优点答不出来怎么办,我就死定了!
万一我们没有共同话题怎么办,没有她我活不下去!
现在你明白了吧,回答才是灾难性的,问题本身并不是。是我们自已把事情恐怖化了。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回答,就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当我们把一些人或事恐惧化,就无法保持头脑清醒,更无法做出明智的决定。
现在,我们讲第二类病态思维:绝对论者思维,也就是应该化思维。
绝对论者的思想倾向通常包含这几种思维方式:我必须、我应该、我不得不、一定得等等。
很多人整天纠结于他们认为“应该”或“必须”的事上,愁肠百结:我必须今天完成工作、我不得不现在就走,我一定要拿到第一名......
如果你觉得你应该更漂亮,但如果无法比奥黛丽赫本还美,你还要这个应该吗?当然不会!然而我们却一直在这样做:这件事没做好,我们被拒绝了,我们考砸了,事情只要没朝希望的目的发展,我们就会一直“我应该”,没完没了。
当我们已经达到一个“我应该”的标准时,接下来会怎么样呢?还是“我应该”!或者“你应该”。——想一下,是这样吗?
公司领导对着我们“你应该”一通,我们便对下属“你应该”一通,然后再往下“你应该”,直到员工回家对着孩子“你应该”,然后孩子对着沙发上的猫踢了一脚。
是的,这就是“踢猫效应”。无数个你应该、我应该、他应该构成了我们的情绪失控,把一些美好的期望,毁灭在“应该”性的表达上:我应该更漂亮、你应该更聪明、他应该更努力。
知道我们为什么容易“种草”吗?是因为媒体利用了应该性思维。
广告里,帅哥想靠近美女时,头皮屑使他止步不前,他用了某款洗发水,最终得到青睐。于是满大街的帅哥都用了这款洗发水,成功打开桃花运;
就算你明知道身边一位同事,简直想一日三餐都喝这款洗发水,连朵烂桃花也没摘到。但广告传达的信息很明显,要想美女注意你,你就“应该、必须或只能”用这个来洗头。
当今,流行媒体也常用这样的题目:想真正实现“三十而立”,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想拥有完美童颜,这些常识你必须了解; 想升职加薪,你这些技能你必须学会,等等。
父母、老师、领导、宗教、媒体都在不断地使用这个概念,使我们质疑自已的条件和本事,潜移默化地教我们念“应该经”。
合理化思维,却恰好是应该化思维的另一个极端。
作者指出:合理化就是弱反应。是对发生的事否认或不当回事的拙劣举动。
通常它以这样的思维形式出现:“谁在乎啊?”、“那又能怎样?”、“天塌不下来!”它们在否认我们会有所反应。
但它们是骗局,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使用这些思维,就是在欺骗自已。当我们把事情合理化,便不再感觉,而是试图否认,即使是对我们自已。
比如工作中出现失误,我们受到了批评。我们可能会给自已找一些理由,还会有一些其它感觉。但合理化思维却将我们推向另一个极端,不允许产生任何反应,避免与操纵者正面交锋,不战而逃。
也有人用合理化思维安慰自已,面试失败时说:这是他们的损失,我才不在乎!
还有人用合理化思维把不好的事合理化,给不当行为贴上合理化标签,并骗自已接受它。比如“有什么呀,谁没在课堂上睡过觉?!老师故意找碴而已,又不是什么大事儿!”
前段时间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就是合理化思维惹的祸。一个人的合理化思维,夺走了数人的性命。
在合理化思维里,我们软弱地应对问题,即使情况很严重,也能使自已振振有词。
在书里作者给我们举了这样的例子:
当医生问一些需要手术的病人,为什么不在刚发现病情时就来医院,病人通常回答:“我不想大惊小怪”、“我以为不理它,它就会消失了”、“感觉没什么大不了的,活动活动就好了”。
当人或事想控制我们的情绪时,合理化思维成功地掩盖了它们,让我们回避和否认,而不是去解决和面对。
这就是控制我们的三种病态思维方式,使我们无法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能像机器人那样准确动作,无法时刻始终保持冷静思考。但我们却可以选择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替代这些把心情弄糟的疯狂念头。
在下一节里,我们会讲到如何找到最佳思维方式,使自已免于被操纵。
各位有书书友,这一节我们讲了:三种使我们情绪失控的病态思维,灾难性思维、应该化思维和合理化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让我们受到某人某事的操纵,使我们走向极端或者试图回避。只有正确认识它们,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替代。
好了,这一节内容就到这里。针对这节内容,我留给你的思考题是:
今天讲到的三种思维方式都比较常见,在日常生活中,你最常使用或者最近在使用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请尝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它。
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与大家一起交流。也欢迎你把今天学到的内容,分享给你身边有需要的朋友,带动你身边的人一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