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奥运之火再次照亮“鸟巢”,点亮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中国向世界传递出温暖、勇气与希望,这场万众期待共同参与的冰雪之约成为世界的历史性盛宴。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是党的坚强领导和行动引领。回顾冬奥会、残奥会赛事,在疫情的挑战 ,我们却能够如期举办这场全球性的重要赛事,而且举办得非常成功,要问为什么中国能?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面对全球复杂严峻的疫情,党中央做出“顺利举办即成功”的科学判断,提出“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事实证明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做到了。冬奥闭环内的疫情防控措施科学有效,赛事期间闭环内阳性比例仅为0.45%,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参与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事实是最好的证明,我们的疫情防控措施得到了外国运动员们的高度认可与称赞,他们有的坦言到中国就安全了,有的称赞方便快捷的核酸检测、消毒设施等防疫环节,有的更是认为应当给中国颁发一枚疫情应对的金牌。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是守望相助,更是各条战线人们共同努力。高标准建设的冬奥精品工程离不开建设者的艰苦付出,参赛人员的健康安全离不开医疗防疫人员的用心坚守,赛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办赛人员的细致工作,我国取得冬奥、冬残奥历史最好成绩离不开我国奥运健儿的奋力拼搏,让外国运动员感动乃至恋恋不舍离不开志愿者的真情奉献......
七年的努力创造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赛事,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雪游龙””雪飞燕”“雪如意”“雪飞天”“冰立方”“冰菱花”“冰丝带”“冰之帆”,这些冬奥场馆将会在奥运之后向公众开放,服务于民。除了这些物质遗产,还有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北京冬奥精神”,即“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没有强大祖国,何谈个人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体育健儿搭建了追逐梦想的舞台,也为青年一代创造了绽放青春的平台。苏翊鸣等优秀青年运动员的成长成才,就是最好的例证。
赛区的建设者用他们踏实肯干、不畏艰险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优质赛区,为运动员制造了良好的比赛环境。冬奥组委代表张素枝提到云端上的“骡马队”和生命相托的“夫妻井”尤为印象深,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原来受建设区域地质等条件限制,很多区域只能靠人力、骡马等原始方式施工,很多物资要靠骡马队运输上山。更为惊险的是打基桩的土方法,即一个人腰上系着绳子下到8-18米深的井内作业,另外一人在上面拉着绳子,以命相托让这些基桩有了“夫妻井”的名字。冬奥延庆赛区本是一个“无路、无水、无电、无通信”的四无山区,是建设者们迎难而上,苦干实干,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高水平完成了建设任务,将延庆建成了北京冬奥最美赛区。
志愿者们用执着与专注,追求卓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积极态度,创造了93场仪式、402枚奖牌颁发的零失误。志愿者代表袁玮婷讲述了礼仪岗位训练的故事。她们每天进行长时间的负重托盘练习以及室外低温环境下穿高跟鞋的走姿练习。有位同伴在演练中滑倒后用手高高举起托盘,她完全将自己置之度外,一心只关注托盘有没有事。
残疾运动员们在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不负众望,以为国争光为己任,刻苦训练,奋勇拼搏,书写了他们精彩人生。运动员代表杨洪琼因意外致残,又因体育获得新生的经历。作为残疾人她自强不息,在本届冬残奥会上为祖国赢得了三枚金牌,她说当自己第一个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发自内心的振臂高呼“祖国万岁!”正是国家的支持与他们坚强不息,不想命运低头的精神,造就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运动健将。
北京冬奥精神在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身上到处闪耀,还表现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表现为人们精神风貌的改变。奥运会的举办提高了人的文明素质,提高了各行各业的服务水平,社会风气良好,文化氛围浓厚,体现出礼仪之邦的风采。冬奥会的精神成果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显示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我们要大力弘扬冬奥精神,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