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属于那些亲自置身战场的勇者,他们灰头土脸、血污满溅却依旧在奋勇搏杀,他们历经坎坷、一错再错却仍然没放弃努力,他们满怀热忱,全力以赴,最终迎接他们的可能是辉煌的战果,也可能是糟糕的落败,但至少他们曾经骄傲地放手一搏。”
——The Man in the Arena,西奥多·罗斯福
1.1 创业家的黑暗前传
夜阑人静,万家灯火。此刻的办公室静谧得如同时间已被暂停。你依旧聚精会神地将头埋在电脑前,任指尖在沾满油渍的茶轴键盘间轻快地敲击,疲倦而兴奋的脸颊在一片昏暗中被显示器的光亮映照得轮廓分明。手边是你刚刚焖上的一碗热气腾腾的老坛酸菜方便面,但此刻的你显然无暇顾及。不知过了多久,你突然停止敲击,揉了揉眼望向窗外,旋即深吸一口气,开始屏息凝视屏幕。只见一行行命令忽快忽慢顺次闪现,如同一道道彗星划过夜空。好家伙!这一回该死的IDE居然没有报错,数据加载完毕,程序运行成功,一切都顺利得不可思议,完美到恍然若梦。
于是,你不禁开始畅想自己终于可以挥别创业以来无数次没日没夜的加班,产品提交上线,用户鱼贯而入;各大媒体为你辟出头条,评论家们将你捧在掌心;微博转爆,微信塞满,投资人的电话骚扰得你应接不暇;你成功融资,扩大规模,豪聚四方宾朋,招徕各路英才;你一掷千金地烧钱推广,引发用户量的几何级数暴涨,甚至连行业巨头公司都为之震动,一度不得不在自己的产品里封杀你;用户们排队掏钱趋之若鹜,你的营收图表连续拉出几道气势恢宏的阳线,前来拜访取经的团队无不惊呼你的办公环境堪称土豪;你邀请一线国际女星出席发布会,参演微电影,在线下铺天盖地地刷存在感,楼宇、地铁、广场、邮轮上无不是你引以为傲的图标;你的公关团队将你打造成电视广告里的高帅富加励志偶像,还顺便跟网络红人传点绯闻。终于,你递交了上市招股书,在海内外一票分析师对业绩的指指戳戳中,成功站在纳斯达克的顶点,敲响了开市的钟。身旁一众西装革履的幕僚们鼓掌欢呼,开香槟庆祝。而你的脑海霎时间一片空白,只是呆呆地凝望着大屏幕——如同当年在漆黑电脑屏幕前那样。报价终端上实时跳动着最新撮合的交易量,海内外投资者蜂拥而至,股票价格一路水涨船高,连整个华尔街都为之震惊。而你终于从晃神中清醒过来,将思绪重新拉回嘈杂的交易所内,怀揣难以言喻的心情掏出手机,给远在国内的运营总监打了个电话:“嗨,Joey,从明天起给公司全体员工换发新名片。嗯,对,印上我们的股票代码——NIUB。”
美国淘金热中的人们,图片作者:Uraldo
19世纪中叶,加利福尼亚淘金热席卷整个美国,农民典押土地,商人关闭店铺,士兵离开营房,海员抛弃船只,就连传教士也脱下长袍,人们纷纷涌向发现金矿的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希望凭借双手与运气一夜暴富。美国历史也因此被书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光阴荏苒,如今徒手淘金的时代虽早已远去,但互联网时代的降临成就了一批批的“数字英雄”。学生肄业、工人跳槽、官员下海、高管离职,在前景未明却不甘平凡的内心驱使下,这些摇身一变的创业者们开启了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行业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旅程,人们渴望凭借手中的鼠标加网线,在二进制的赛博世界里建立起自己的罗马帝国。遥望大洋彼岸的美国,几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在自家车库里筚路蓝缕地邋遢编程,最终一跃成为硅谷新贵的报道屡见不鲜。而在中国北京中关村不足200米的创业大街上,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5万余名创业者塞满了大大小小的创业咖啡馆,在编写代码、洽谈合作、寻找项目以及闲话扯淡中,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做好了有朝一日成为明日之星的准备。
然而愿景与现实毕竟是两码事,成功不可能轻易降临到每个有志者头上。根据哈佛商学院教授席卡·高史(Shikhar Ghosh)的研究显示,在美国风险投资进入的初创企业中,有四分之三的企业最后会以破产告终。在国内,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小微企业还不到3年。至于创业门槛相对较低的互联网行业,能够幸存的比例甚至更低。融资、收购、上市,媒体的注意力总是聚焦在最光鲜耀眼的选手身上,却任凭那些折戟沉沙者雨打风吹去,如沙粒般悄无声息地卷入大海。或许正是因为失败的项目恒河沙数,才愈发突显出成功楷模的弥足珍贵。
在众多导致互联网创业失败的因素中,抛开资金断链、团队矛盾、政策调整、经济萧条或其他风云诡谲的意外和不可抗力外,很多产品问世伊始便已经宣告夭折。预期中的用户井喷并没有发生,缓慢的增长曲线让人垂头丧气,曾经坚定不移看准的产品方向产生动摇,不知道在摸索出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之前,这无止境的黑暗前传还要上演多久……但这或许才是绝大多数创业公司正在每日经历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