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人们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有读书学知识想法的人很少,卖书没啥市场,书很少自然也很贵。估计有几本闲书的人都是富家子弟。
随着人们生活逐渐殷实,慢慢地,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作为纸质知识载体的书也越来越多,再加上盗版行业的迅猛发展,书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宜。书中的内容也成为了读书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些名人及其经典著作也成为爱读书者的必备藏书。一是因为经典经过时间的筛选和沉淀必定有其可读性,毕竟历史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二是读了经典,容易和别人有共同话题,要是其他人基本都读了,自己没读,万一聊到这个话题,容易见笑于大方之家。
现在可算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袁隆平院士早就发明了杂交水稻,大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只需要一小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产出的粮食可以养活所有人。而其他人可以选择其他的生产方式来赚取交换劳动成果的媒介——钱。
有些人开始打猎或养殖提供肉类,有些人开始研究怎么烹饪食物让它的味道更好;有些人开始帮其他人造房子、打家具,有人开始用棉花制作成柔软的被子……
后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艺”,一辈子就一直精进自己的手艺,到了中年有了口碑之后就可以收徒弟,传授他们手艺。这应该算是“知识”呈现的第一种方式,而且基本上是言传身教,口口相传。
后来有了纸,人们可以把知识和某种技能写在纸上,记录,保存下来。后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完善这些内容,于是就有了书。那个阶段,读书多的人总是知识面广的,博学多才的,受人尊敬的,因为社会结构简单,一般人也发现不了其中的错误。知识和技能都可以被使用很久,因为更新速度很慢。
可是,现在呢?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常说的STEM也好,语言、观念、审美、规则……也好,更新迭代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举个例子,一位高中刚毕业的学生,填志愿选了一门当时算的上热门的专业,大四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这个专业很有可能就成为了冷门。
我们常说心理学的理论和经验永远走在事实发生很久之后。然而我们的教育制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因此,我们这个时代提倡终生学习。
然后,问题来了:有没有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大多数职业长期需要用到的,不容易折旧的?
我觉得有一些。
一:与人打交道
1如何穿搭+发型+体型
2发声标准且好听
3心理学和共情
4有文化素养且幽默
5乐观热情有感染力
独立上进有亲和力
6有才艺展示自己娱乐他人
二:解决问题
1对于某个领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2有耐心和自信去面对难题
3有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相关人脉
4懂得合作和感恩不邀功
5懂得服从领导命令,及时完成上级的任务
6形象气质俱佳
三:维护内心自洽
1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不偏离主流文化的三观
2独立有目标,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
3认识到自己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会有喜怒哀乐。当出现负面的情绪波动时,该如何调节,缓解痛苦并缩短时间。
4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亲密朋友
四:时间分配
1时间只用在个人成长和真爱之人
2划出一定时间去反省和体能锻炼
3有意识地控制1/3的生命——睡眠
4根据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分配时间
学生:科目+考试
家人:多关心和联系家人,了解他们的近况,(以后)为他们提供经济支持。
好朋友:了解近况,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