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博等多平台上被这两则新闻刷屏。看到第一则新闻时,我并没有很好的观点,故而沉默。如今教育乱象太多,见怪不怪。今天下午见到后一则新闻的最新采访,我按捺不住了。
这则系列新闻首次听闻于年初,当时惊讶到令人一度怀疑人生,不敢信这种事就发生在你我周围。而今又觉得杀人嫌犯母亲态度值得分析探讨。
让我们先简要回顾下这两个具体案例吧。
1
镇江丹徒高资派出所近日接警,这位父亲在电话中言语焦急,请求民警赶快来救人。
民警赶到现场时,报警的父亲神色慌张,一直央求民警救救自己的儿子。
沟通过程中,民警发现,年轻男子的神智还算清楚。询问其父亲情况后得知,这户家庭是单亲家庭,父亲一手将儿子带大,虽然儿子已经26岁,但至今没有稳定工作。
父亲平时在外打工,做瓦匠,家境并不富裕。当晚,儿子向父亲索要5000元生活费,遭到了拒绝;结果这个小伙子就拿着家里的一瓶农药,当着父亲的面喝下去。
喝下农药后,男子跑进房间睡在床上,拒绝就医。民警见此情况,一边联系120,一边对男子进行劝说。
经检查,男子喝的是剧毒农药“百草枯”,所幸咽下去的量不大,又及时赶到医院洗胃,经过治疗,暂无生命危险。
——摘自《26岁男子向父亲索要5000元遭拒竟喝下“百草枯”》,荔枝网。
2
生活在上海,出生于1987年的朱晓东,10个月以前,将自己的妻子杨俪萍掐死并藏尸于冰柜105天,他曾在上海玛莎百货做陈列员。
而他死去的妻子和他同岁,是上海一家重点小学的老师。事发前4天,朱晓东曾陪妻子去其任教的学校辞了职。
朱妈妈和丈夫在朱晓东10岁那年就离婚了,十几年来,朱妈妈一个人拉扯儿子长大。
——来源自微博大V《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张蕊
事发三个月内,朱冬用妻子的手机与亲友交流,以各种借口推脱见面,营造杨俪萍在世的假象。他用妻子的信用卡花掉将近20万,还拿她的身份证与其他女性多次出入酒店。
8月3日,虹口杀妻藏尸冰柜案犯罪嫌疑人朱冬因涉嫌故意杀人被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提起公诉。死者家属近日在微博上发文,希望法律给予凶手严惩。——来源自微博大V《南方都市报》
朱冬父母从小离异,他的外婆和阿姨在车祸中丧生,他和母亲一起生活,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而母亲忙于带他阿姨的孩子,对他疏于照顾。——来源自《南方都市报公众号》。
对话朱妈妈:儿子一直很乖,胆子很小,他是害怕了(小标题)
(朱妈妈:)“我就这一个儿子,现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千错万错是我儿子的错,他是无意的,他只是失手了。”
朱妈妈:这个事情确实是我儿子不对,下手了马上报警抢救,他是害怕呀,他也是小孩,也没经历过什么事情。网上到处说,冰柜是他杀人后买的,但我记得很清楚,去年10月1日,我和杨俪萍妈妈吃饭的时候,我说,两个小的买了一个冰柜。——来源自微博大V《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张蕊
3
从这两则新闻里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的共通点是:都是单亲家庭长大,从新闻中看出抚养儿子长大的一方家长,对孩子始终维护、呵护,并没有当他是成年人。而一个已然26岁,一个已过而立之年。
想起了小时听过的故事。娘为傻儿天天服侍。有天要出门,傻儿不会做饭,哭着要娘别走。娘知道傻儿不会做饭,就做个环形的饼并套在傻儿脖上。
娘心想,傻儿就饿不着了,一伸嘴就能咬到。可她还是高估了傻儿。娘几天后返家,发现傻儿竟然没气了,而饼还剩大半。懒人只知吃嘴边的饼,不懂得转头或用手扶饼转个方向来吃。
第一则新闻里,我居然看到了古时寓言的真人版。自己26岁不想法就业,还反问父亲要钱。父亲估计对儿子从小到大处处依从,就一次拒绝,能让儿子赌气以命相搏。这和挂着饼却不知道转向咬一口的傻儿有何分别?
后一则新闻里,我只道朱某为何养冷血动物,自己也像只冷血动物一样,可以扼死人前做亲密状的妻子3个月而镇静异常。其原因绝不止于父母离异或是单亲家庭。
许多单亲家庭都可教育出品格优秀的孩子。而朱某自首后,朱母受访,谈及儿子的态度令人五味杂陈。想起80、90后小时被人欺负或打架后见双方家长时,常听到对方家长一句话,“他还是个孩子啊!”
知名博主卢正雨导演曾在2014年春节,特地拍了个视频来讽刺这种现象。明明孩子已经成人,却说还小,不懂事。到底是觉得吃瓜群众智商低?还是你有心包庇呢?
从朱母对儿子的辩护,我看到了独生子女时代家长教育的最大问题:一味宠溺、庇护,这直接导致了孩子在成年后心理仍无法断奶。我们称他们为巨婴或妈宝。而当我们说活在巨婴或妈宝充斥的时代,到底有没有找到这问题产生的根源呢?
4
先来解释下什么是“巨婴”以及产生“巨婴”的心理原因。据我所知,中国首个提出“巨婴”的,是来自研究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心理学者武志红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目前国内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他分析,婴儿在6个月大前,都处于“全能自恋”状态,即婴儿认为所有事情都能够实现、所有需要都能被满足。对婴儿而言,其对“所有事情”和“所有需要”的定义不过是吃、睡、拉和安抚。
若这些需要能得到大部分满足,长大后他会慢慢接受自己并非“自恋全能”,也能接受这个世界是有缺憾的。
反之,若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些或是忽视婴儿基本需求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而一直伴随他成长的无助感会演化成一种心理缺失。这将致使其在今后生活中停留,或再次追求回到这种“自恋全能”的状态。
武志红认为,“巨婴”均为婴儿时“抱抱我、看看我”的简单需求未被满足,而被这种心理缺失所困,在生理上步入成年之后,心理上却仍停留或重新陷入“全能自恋”的婴儿状态。
“全能自恋”则还表现在一个成人对一切对自身不利信息的否认,这是一种人在初生阶段的原始心理机制。正常人在行骗、进行“伟人妄想”失败后,会受到挫败感的困扰。而具有该心理病症的个体则会对失败的事实及挫败感进行心理否认,甚至忽略。
这似乎解释了开头两则新闻中主人公看似不合常理甚至幼稚或恐怖的行为,在他们心里很可能有缺失。幼年的需求由于家庭离异或单亲缺少照顾,家长可能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婴儿时期的心理需求。这是两则新闻主人公导致悲剧的深层心理原因。
嫌犯朱某在扼死妻子后,将她置于冰柜中,用她的手机若无其事地给亲朋好友发微信、和亲友打招呼、照常遛狗。这说明了,他内心其实自动催眠否认了自己杀死妻子的事实。
而丹徒喝农药等死的儿子呢,他也从心理上否认了自己无业所要承担的责任。而把父亲拒绝给他钱,作为自己服毒的借口甚至以此要胁。
5
谈到巨婴,我们往往还会提及一个词,妈宝。近年来,“妈宝男”的提法也甚嚣尘上,其形象也频繁出现在各种影视剧中。那么,“妈宝”是不是就是“巨婴”?“妈宝男”和“凤凰男”的关系又是什么?
我们来一一解答。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然将“妈宝”与“巨婴”划等号。但他们还是有区别的。我认为,可从意识上去区分理解。
换言之,我认为,“巨婴”是主观造成的,是家长在孩子婴儿期忽视了他的需求,造成了孩子成年后心理“长不大”的心理缺失;
而“妈宝”是客观造成的,一代代母亲无意识、不反省自己的教育模式,在孩子幼年犯错时庇护,或什么事都包办,不敢让孩子受一点伤。这导致孩子在成年后处处依赖他人,离不开原生家庭,还无法对自己成年后的事情负任何责任。
所以,妈宝大多都是“巨婴”,但不是每个巨婴都是“妈宝”。
很多公众大号心理方面的文章都会告诉你,正常的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夫妻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夫妻关系应高于亲子关系,这样我们的小家才能健康。
而在中国传统家庭关系中,由于一贯重男轻女的原因,媳妇母凭子贵,亲子关系又高于夫妻关系。媳妇熬成婆以后,又不允许媳妇和儿子太亲密,否则剥夺了她和儿子间的亲昵。
“妈宝男”的产生并不是单纯由于妈妈太宠溺或控制儿子造成的。“愚孝”及“妈宝男”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由无数先辈集体潜意识造成的,换句话说,这不健康的家庭关系是一代代环环相扣造成。
还是回到嫌犯朱某,他父母离异,显然亲子关系胜过了其他关系。从家庭系统排列角度来看,他外婆和阿姨去世一事,对他母亲伤痛会很深,其原生家庭的模式和创伤也未可知。
显然朱母没有意识到原生家庭以及其至亲离世对她个人的心理影响深刻,自己又因离婚而表面上处处对朱某好。没有洞察到朱某的心理变化。
而喝农药的小伙父亲,在外打工做瓦匠,经济也不富裕。估计他很难想到去接触心理学,研究反省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
正是这种没有反思,一直按照潜意识复制前人的家庭教育模式,造成了令人唾弃、心痛的“巨婴”、“妈宝”新闻悲剧。
那就很好理解“妈宝男”和“凤凰男”的关系了。众所周知,“凤凰男”指的是那些出身贫寒,历经曲折考上名校,挤进都市白领的男青年。上述提到,“愚孝”是我国传统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长期高于夫妻关系导致的恶果。
而寒门贵子与“孔雀女”结合后会导致悲剧,往往是因为他是一个“妈宝男”,惟父母“愚孝”。所以,“凤凰男”可能只是“妈宝男”其中一类罢了,结婚前关键还是要看对方的原生家庭状况。
6
有人问了,你怎么就提了“妈宝男”呢?不可能没有“妈宝女”吧?我承认,“妈宝”当然无性别区分,和“巨婴”一样,男女都有。独生子女时代,早就有了“小皇帝”“小公主”的称呼。当时,80后被称为中国“垮掉的一代”。从这点来说,很悲哀。
公主病,可算是对“巨婴女”或“妈宝女”的典型表象诠释。如果这女孩儿婴儿时期没有被父母照看到需求,那也会成为“巨婴女”,若是父母在其青春期还有应必求的话,“妈宝女”的公主病成年后就要时刻犯了。
第二则新闻的后续还采访了女方父母。从父母回忆叙述和对朱母采访的反驳中,可见受害者父母对于女儿的宠溺之情也是溢于言表的。当“巨婴男”遇上“妈宝女”,悲剧就发生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其实妈宝和巨婴的问题根源,是过去社会不断重复对女性歧视偏见造成的。每一辈父母从未反思自己小家庭亲密关系的问题,审视自己父辈对自己家庭教育的问题,对下一代子女的家庭教育又重蹈覆辙。故而产生了这么多“巨婴”。
那两则社会热点新闻折射了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和盲点。虽然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只要吃饱就好的时代早已过去。大家纷纷重视起家庭教育,觉得“再穷不能穷孩子”。可孩子的心灵成长上还是“穷”啊!
80、90后父辈的心理成长问题,我们无法引导他们自己看到。但接下来80、90后即将或已经成为父母的,愿自觉自省家庭关系和孩子早期心理教育问题。
从自身出发,先找到自己原生家庭中带给自身的问题,给下一代一个良好示范。愿后辈,再也听不到“巨婴”和“妈宝”类似名词,也不会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