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丽新
沈老师写的这些文章都是富有指导意义,可以立即用于自己和课堂的。不过,知是一回事,能不能在面对孩子们时不由自主地这样去反应,却是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提醒的。
首段是作者一贯的写法,摆出常见的现象。这里描述了两种老师,一种是不管接手哪个班都爱抱怨学生不听话,自己运气不好,而另一种老师则是刚好相反,不管刚接手的班级多糟糕,她们总能与学生相处很好。
作者认为,这两种老师之间相差的不只是运气,还有他们对学生讲话的技巧。学生若听不懂老师的指令和要求,教室自然会经常处于大乱中。
其实,我认为这段的逻辑不是太严谨。两种老师之间的差别,固然不只是运气,但也不仅是对学生说话的技巧,应该还有很多原因。如果能改一下措辞,也许能看起来更严谨一些。
作者因此提出一个观点,教师要说学生听得懂的话。
如何说呢?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三个方面是从应该如何做,第四点写不应该如何做。
一、把抽象的事说具体
这一点光看标题我已经理解,沈老师在其它文章中提到过。学生对于具体明确的要求更容易理解,理解了才能合作。
作者先说了一个排队的现象。有的班级可以快速排好队,有的班级却乱哄哄的。接下来,作者举了自己经历的例子。上完课后,作者提出要求,请小朋友马上整理好工具箱,出去排队,并说明后果,数到十没有按要求完成地就要承担不好的后果。
作者认为,很多老师习惯用赶快,这两个字是抽象的。不同学生的理解不同,有的慢,有的快。快速完成的同学要等待很久,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慢的孩子可能在试探老师的要求。
接下来,作者分析了指令模糊不清的后果。
二、把要求的事说清楚
清楚的表达要避免情绪化。因为教师的情绪化会影响信息的准确度。
举例说明。当学生往地上扔了废纸时,老师不同的说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包含情绪的批评指责,只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生气,而不会产生有效行为。教师应心平气和地传达要求,不带责怪和羞辱,并让学生明白后果。
最后,教师总结,有时学生的不合作是教师表达不清引起的,因此一定要说清楚
三、让学生明确不遵守要求的后果
现象:有些教室没有老师在也很安静,而有的教室,老师大声训斥也没有作用。
作者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学生发现不安静下来也不用体验什么后果。因此教师在发出指令同时,要明确后果。
举例说明。
总结,孩子们天生喜欢试探教师的底线。因此教师在提出要求时,要提供足够的信息,避免他们一再试探。
四、对学生少提道德层面的要求
有一种普遍的心理是,教师把学生的不合作当作不尊重教师的人格。
但作者认为,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不会想要恶意的跟着老师对着干。
作者举例。有个学生多次不写英语作业,并称是身体不好或者语文数学作业做得太晚了。作者没有认为他是不尊重,而是提出,如果不能写作业,需要家长签字解释原因。如果没有签字,要么打电话确认,要么补作业。补过几次作业后,这样的不做作业现象好了很多。其实,他就是在试探教师的底线。如果把他的行为当成是不尊重自己,肯定会忍不住责备学生,情绪化的羞辱或惩罚学生,还怎么谈学生的合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