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说:“代沟不是以时代来划分的,而是以思想来划分的。”
对此不胜认同。
文人相轻,文人也相惜
柴静在《看见》里面有一篇采访吴老的文章,讲吴老年轻的时候去法国,一见到梵高的画作就尤其的喜欢。
他对于艺术的鉴赏常用“漂亮”和“美”来区分,在他的观念里,用“漂亮”评价画作无非是个贬义词,“美”则是对画作的最佳评判,用他自己的话讲:
漂亮和美不同,漂亮讲得是那个质感——细腻,美往往是造型艺术里面的独特性、构成美,这两个不一样。我觉得张大千的作品就是漂亮,像《飞萧楼》,潘天寿的作品是美,感人。”
吴冠中不喜张大千,反倒是偏爱虚谷先生朱怀仁,虚谷先生是晚清大家,和吴老足足隔了近一个世纪。吴冠中说:
“如果虚谷在的话,我要请他喝茶聊天。如果是张大千来,对不起,不见——我觉得话不投机,有代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用在这里倒不是贬义,两个艺术大师对于绘画的交流不在一个频道,与其互怼互杠,惹得互相之间不高兴,还不如闭门不见,留着精神多出两副大作。这是同时代同为绘画大师之间的“代沟”
当然,文人相轻,文人也相惜。
吴老热爱梵高,喜好虚谷;就跟大千好毕加索,尊齐白石一样。
谈到大千和毕加索的画家相惜,毕加索一生中唯一面对面说出:”不要说法国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的这位,在西方画坛”教父“级别眼中的都属重量级的东方大师,就是张大千。
1956年,57岁的张大千在法国毕加索古堡中见到了这个75岁“老怪物”毕加索;传说中在家里从不穿上衣的毕加索为了接见张大千,很破例地穿了件条子衬衫,还穿上了很正式的长裤和皮鞋,以表示对这位来自东方大师的敬重。
虽在张大千之前,毕加索最崇拜的东方画家是齐白石,并且在临摹齐白石的画,如果不是此时亲眼看见毕加索认真临摹的中国画,可能别人告诉他,他都未必会相信。
姑且不说吴老与虚谷相差上百年,单单张大千和毕加索也差了18岁,若是以三岁一个代沟为基准,这两对相惜的大家可不止一两个代沟的问题了。
在艺无止境中也学无止境,当毕加索从另一位艺术巨匠身上清晰地印证到这一点时,他的感慨已从微小的个人升华到对博大浩渺的艺术世界所深深的敬仰!
这是文人之间的默契与交流,对于俗世常人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因此这几年常说“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和傻瓜论短长”,傻瓜倒是谈不上,不同思想层面带来的遗憾的才算是“代沟”。
物以类聚,人以“精分”
这里讲的”精分“不是精神分裂的意思,而是”精神上达到一致而借此分类“。
在《聊聊民族问题,再说"格局"二字》曾提及到民族和宗教的分类:是因为有某些认同感而发生的群体分割,民族是因为生活习惯或者风俗习惯认同而划分,宗教是因为信仰认同而划分。
人类群体的划分往往分两种,一种是物质层面的区分,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等等;
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活法和交流准则,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压力和沟通方式,同一种形态下的人群里面,其人员消费方式和追求方式是一样,群体内部才能真正理解内部个人的日常行为,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讲:
生活在无产阶级的人群不太理解资产阶级日常斥资就是爱马仕、卡地亚,心态好者能将其刺激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心态不好者则是“仇富”心理;
同样的道理,资产阶级也不能理解无产阶级在菜市场买个菜还能讨价还价斤斤计较的行为,或有鼻孔朝天者鄙视这些群体,也有平易近人者还带着同情之心。
无产者日常思考的物质温饱问题,想的是如何实现财务自由,进入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则是追求更高层面的富裕和满足;
物质划分的标准往往会让无产阶级带着”仇富“的眼光来看待”有产阶级“,产生的各种社会舆论压力。
因此以这种方式划分群体的之间还带着巨大的不可化解的“代沟”,我们姑且把这种代沟称为“物质层面代沟”,其中不乏有年龄的区分,更有性别、民族等复杂成分;
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来看,人满足物质之后追求的便是精神层面,因此导致了“精神层面代沟”;
对此我持不不同的意见,人的精神追求不完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无产者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可以满足精神的追求与富足。
正如《论语》云: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又如《陋室铭》所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更或者如陶潜《五柳先生传》: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此种精神追求与超脱,更在空间与时间的跨度里达到了契合,此次若是用年龄为界限,也不见有代沟可言?
古往今来,不乏忘年之交,也有同龄互不认同者。相斥者之间,倏又想起好友的那句"我才不要和这群人玩儿!"的玩笑话来!
按照社会学来研究群体的差异,阅历不同生长环境不同,接收的知识体系不同,任何的探讨均会导致“代沟”的存在。
与此相反的则是,有类似的成长背景,过往经历,不论其空间和时间的跨度,都可以在某一处达到“共鸣”的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心灵鸡汤”和“成功学”能够长久“横行霸道、经久不衰“在媒体市场中的状态。
依旧用吴老的话来结束:
"对年轻人,我现在是老了,我也有过年轻,过去,谁都有过年轻,过去了永远追不回来,所以对你们是羡慕。但是你们也不要骄傲,你们也要过去。青年不一定新,有遗老还有遗少。”
所谓的代沟,不仅仅可用时间年龄为界限,也可以不因年龄而产生界限,横亘在两人之间的相吸引或相排斥因素,太过繁复冗杂。
随着时间的逝去,正如黑格尔那句:
“就像一件东西,外面的肉腐去之后,始见其骨,一个历史阶段留存下来进入另一个阶段的东西,是那个历史阶段的真质。”
这种真质,就是互相跨过时空,除却代沟,达到共鸣与心灵契合的力量。
(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