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边淳一在《失乐园》里写道:人们是否能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才能,很大一部分在于你是否对负面情绪过于敏感,其实钝感力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女人多敏感,所以我也会去过多的关注外界的声音,遇到挫折也会滋生不快乐的情绪。但这并不影响我成为一个好学生,为了不敏感,逼迫自己看完了《乌合之众》、《自卑于超越》、《巨婴国》…学了一系列心理调试、情绪疏导的方式方法,慢慢的我也拥有的钝感的能力,但不幸的是我也失去了情绪。以前看个落花会感慨“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遇到下雨定会想到“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而不来。”伤春悲秋,矫矫情情的写了挺多东西。但现在很久不再为花开欣喜,不再为叶落感叹,内心却是沾沾自喜的:慢慢变成不动声色的成年人了,真好!
有盔甲必有软肋。偶然看到朋友在基层挂职随手拍的图片:清冽的背景下,枝枝丫丫交纵错杂的丝瓜藤上铺满金黄的丝瓜花,纯粹、耀眼、热烈。干涸的内心突然涌进万千思绪,什么钝感力完全被抛在脑后。就是矫情了,又能怎么?史铁生说:“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但是我透过手机的屏幕仅仅是看着这照片就能忆起幼时所闻过的灿烂清香。不管你出生在什么年代,对农村多少有些记忆,即使你不曾在农村生活,但你的爷爷辈们大多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而山川、河流相携,微风、花香相伴的日子里,流淌出的那些田园风情,似乎只有那时的乡下能够谱写。
城中六月少黄花,乡下黄花遍万家。君若有闲乡下转,黄花近处赏丝瓜。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屋后种上那么几株丝瓜,大人们可能没那个心情去欣赏遍地黄花,仅是看那果实:哪个适合凉拌、哪个适合做汤、哪个已经老的只能用来刷碗啦。但是作为孩子的我却不同,午后的阳光斜照在砖墙上,并排挂着的,是树枝斑驳的影子。不时会吹来阵阵凉爽的风,时间就这样慢慢地流逝,不急不躁,丝瓜花在这个时间段慢慢绽开,从豆丁大的花骨朵直至开出茶杯口大的花,清香随着花朵的摇摆,渐渐侵潤全身,真是惬意极了。
大人们的务实在记忆中也是很美好的,记得夏天的一个早晨,姥姥把从院子里新摘的丝瓜清洗干净,切成一个个小块,姥爷把小锅的火也点着了,不一会,热腾腾的丝瓜就炒好了,应该是丝瓜比较鲜嫩,炒出好多菜汁,吃一口丝瓜,再吃一口用汤汁泡的馍简直太美味了。我已经在自己家吃了饭,还在奶奶家喝了一大碗稀饭后又吃了姥姥家的一个大馒头。当时也不觉得撑,只觉的好吃。现在想想当年姥姥做的炒丝瓜只放油和盐怎么就那么好吃呢,现在调料放许多也炒不出当年的味道。那时的我能随时看到“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的场景;也能深切感知到“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巷中”的意境;还曾站在旷野中聆听过“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句。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那段的岁月心中都会有一股暖流涌动。
上班以后就很少再回去,大家庭的孩子们就像歌曲中唱的:“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这些年,看惯了身边清丽的百合、丰满牡丹、端庄的茶花,闻过了香艳的玫瑰、浓郁的栀子、优雅的茉莉,竟然将那朴实的灿烂抛在脑后,每天忙忙碌碌的为他人跑前跑后,因别人的蹙眉而伤感…只是偶尔会感觉空落落的孤单…白天,找不到原因,晚上归拢情绪:大概是想家了吧。
看到朋友的照片,又再次引发我的孤单感, 我想念记忆中家乡的样子,它像一颗泛酸的糖果,时不时挑战着我的泪腺,很多瞬间我甚至辨不清究竟是我变了,还是家乡变了?家乡在我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迹,却也不知道怎么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