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弟暑假无事,邀来同住,对床风雨,责其课业。昨夜教读《归去来辞》,不想读之文气不畅,理解文义不清,惭愧惭愧,本欲写《十年再读》,以写作促进思考,不想同学电话至,谈至深夜,作文只好留待今天完成。
每次读《归去来兮辞》,总会想到几个问题:何谓归隐?归隐的目的为何?归隐的意义何在?自初读到现在,十年间,年齿见长,但这些问题依旧萦绕在心,始终得不到答案。十年后再读,有两点感触颇深:一是“大隐隐于市”,高人从来不是避世者,陶渊明式的隐居更多程度上是逃避人生,这不是我的人生目标,二是追求幸福是人的终极目标,陶渊明的隐居便是追求自己的幸福。
十年间,对《归去来辞》的感情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是憧憬,后一阶段是欣赏。少年时,因课业负担重,且没有成熟的应对方法,总想逃避,憧憬陶渊明闲适的田园生活,无心出岫的云,倦飞而还的鸟,家人相伴的安全感,万物得时时候的出游,这种轻松愉悦的生活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桃花源。而今重读,就文意本身却有种不耐烦的感觉,因为经历渐多,对困难挫折已经形成了一套应对方法,悟到“幸福始终存在缺陷”,悟到幸福是努力并且高兴的实现有意义的目标,于是便想一遂平生之志,而平生之志不在归隐,所以对《归去来辞》的“言内之意”不甚欣赏。但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篇文章的言外之意,其实写求得幸福的过程及之后的幸福。
作者自陈:“质性自然,非矫砺所得”、“饥冻虽切,违心交病……”意思是:本性如此(爱田园生活),并不是造作勉强,饥寒虽然切身,但是违背自己的本心(爱田园)就会产生痛苦。这样说来,陶渊明归田园居就是他的追求,就是他所认为有意义的事业,田园居就是他的幸福。文章内容为证:“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等等,这些感想、场景总会让人感到陶渊明发自内心的纵情恣肆。
所以说陶渊明和我的共同之处是追寻幸福,但各自的幸福却是不一致的,因此只可远远的欣赏,而无法敬仰。
文章的篇章结构可以分为5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言,交代写作背景。序言内容包含,为什么做官,不愿做官及为何不愿做官,为何去官及去官后的高兴。
第二部分从首句“归去来兮”到“觉今是而昨非”。这一部分首先感叹,归来吧,接着反问,田园快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接着反问:“既然心是被身(做官)所役使,为啥还独自惆怅悲叹呢?”自答:“已经过去的没办法了,未来还可以把握,错路走的还不多,以前好傻啊”。
第三部分从“舟遥遥以轻扬”到抚孤松而盘桓”。这一部分写回家之路以及家居生活的惬意。轻舟已过,飘飘荡荡,清风徐来,衣带飘飘。晓行夜宿,终于到家,看到自家的房子,高兴的跑过去,仆役们和孩子们在门口恭迎。到家一看,路虽然快荒了,但是松菊依然茂盛。抱起儿子进屋,被子里已经倒满酒了。拉过酒壶自己倒酒喝,屑见院子里的嘉木,非常高兴。依着南窗寄托自己傲然旷世的情怀,知道小室更易心安。每天到院子里走走,也渐渐成乐趣,虽然有门但常常是关着的。拄着扶手漫步行游,稍事休息,抬头看看天:峰峦中飘出流云,倦而知还的鸟儿(这一切多么美好啊)。日光慢慢变暗,马上就要进屋,但还是抚着古松盘桓。
第四部分从“归去来兮”到“感吾生之行休”。这一部分写作者的社交情况及想法。归来了,和世俗断绝交游吧。与世相违,还驾车去取求啥呢!有亲戚,可以享天伦之乐,有琴书,可以解我忧愁。老农告诉我春来了,要去播种了。于是有时驾车、有时乘船,途径有幽深的谷壑、崎岖的山丘,看到欣欣向荣的林木、细流不绝的山泉。高兴的是春天万物生,可回头看看自己却快到人生终点了,
第五部分为剩余的篇章。主要写感慨。罢了罢了,一个人能活几天,为啥不随心所向、决定行止呢?为啥总是慌慌张张,这事要干啥呢?富贵于我如浮云,理想国我也从未希冀过。总是盼望着美好的时光自己去享受,或者把手杖放在一旁,在田间除草播种。(农事间隙)登上东面水边的土丘,放声长啸,在清泉流水边上赋诗一首,(真是人生至乐啊!),向死而生,乐天知命,追随内心,何忧之有!
此后,陶渊明未再做官,终老于此,死后朋友私谥“靖节”,算是求仁得仁了。一百年后,萧统编纂《陶渊明集》,是为第一部文人文集,五柳先生声名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