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解药:专供受不了正能量思维的人了解的幸福研究》,作者是英国记者Oliver Burkeman。
观点:
并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说有强烈目标对人的成功有好处——而且可能还有坏处。
也许人制定目标是因为人对目标,有一种心理需求。
登山者爱说“因为山就在那里”,这个意思就是说我登山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出名,登顶就是我的终极目标——人生总得有点意义对吧?然后,他们就是这么做的,用几年的时间训练,投入各种准备,然后一旦开始哪怕天气突然恶化也不愿意中途放弃,我们看看珠穆朗玛峰登顶路线旁边倒下的一具具尸体,他们到底是怎么一种境界?
心理学家分析,对这些不顾一切登顶的人来说,目标已经不仅仅是目标了,目标已经成了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
这些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目标,是因为他们惧怕“不确定性”。
一旦确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其实这有可能是有害的。就容易忽视危险,容易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择手段完成任务。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见机行事,随其自然,没有机会就不要硬做,机会来了就放手大干,世界非常复杂,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而且不可能围着你转。
所以此书作者提出,人生当然可以有一个大的努力方向,但是不应该给自己设定特别具体的硬性目标,你的人生哲学,必须考虑不确定性,随时应对机会和风险:
1,不要只问自己想要什么,还要看看自己手里有什么工具和条件,不够条件凭空设定目标,就是妄想。
2,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先别想成功了是多大的成就,先想想如果失败,这个损失你能不能承受。
老师的评论:
人生的常态是什么呢?第一,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第二,就算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干才是对的,那些找到自己的使命,明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且还知道该怎么干的人,其实是特别幸福的少数人。
事实上,过去搞项目管理,就是一种尽在掌握的俯视姿态:高层从大局出发制定一个总体目标,下级一层一层把这个目标细化,然后组织实施。而现在,人们慢慢意识到,这种管理方法非常不切实际,不但不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而且连最起码的组织生产都做不好,因为你根本不可能预期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意外状况。
更高级的管理方法,是充分听取第一线的声音,随时调整目标,追求灵活多变。
什么叫好的目标呢?我想了这么一个判断标准:你到底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由此得到:
有目标固然幸福,能容纳乃至拥抱不确定性,才是大智慧。
我说一句:
最感同身受的是许多父母给自己的孩子设定的登顶目标,而一旦孩子在向前的过程中出现不确定性,不能完全按照父母的计划实现自己的人生,那么目标制定者和目标执行者就开始了相互折磨,甚至因为这样的目标而让爱变了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