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这种懒人典范,一口吃成大胖子已被证明没有可能性。还是每日的小步快跑更好。
今天便是第一天:第一天就以“手淘”开刀!
不久前,姐的小领导发了个截图:
这么简单的个性化,应该显示哀家啊!
遂:有如下反馈。
A:没有提供反馈机制
B:此处应该展示“本宫”
C:(就是姐)应该是“哀家准奏”,然后有个“小的告退”,两秒后自动消失。
这个场景给我的启示是:我们总希望拿到更多的数据,更精准的用户画像——也许少了点思考,基于现有的数据,我们可以做点什么。真的不是说那种高大上的才有用。
也许基于商业角度考虑,任何功能的实现都要问一句是不是和“钱”相关(带来收益或降低成本),而且关注短期的“钱”(销量、订单量、转化率...)远多于长期的“钱”(品牌忠诚度、PV、UV、DAU等)——但是回头想想,越精准就越小众,普适性就差。
早上想到张小龙的一句话:我们衡量一个功能要不要做,直接想3秒这功能好不好玩。你自己会不会玩。一点贴心的逗B改变,就能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