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脑思维的3大推动力
传统对我们的人生规划是:考试得高分,上大学,进入大企业或者国企。大学的专业选择也由擅长的技能来确定,后半生也基本上由所学的专业来决定。管理 大师德鲁克给这些职业精英起了个名字叫“知识工作者”,“知识经济”、“知识管理”在九十年代曾一度成为热词。“知识工作者”拥有的“学习能力以及将理论和分析性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即左脑思维能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末期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塑造了当今时代的特征、领导力水平和社会风貌。
一个知识工作者的典型成长之路都是经过各种反映左脑思维的测试方法来评定他的优劣。这些测试需要逻辑分析能力,需要线性思考和顺序推理的能力。中国的高考制度也是其中之一。平心而论,无论如何诟病高考制度,在整个社会没有形成新的评价体系之前,这个制度还是相对公平的。备受推崇的素质教育,其实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的应试教育 ,而且这种应试教育里包含了大量需要用金钱堆砌的项目,堵信了贫困家庭的上升通道,让阶层固化的局面更加严重。“SAT模式”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竞争,还保留了一些逆袭的机会。
然而时代变了。工业4.0悄然来到。左脑思维受到严重的挑战,右脑思维将决定谁处于领先地位。原因有三个,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亚洲的崛起和自动化(或者说是人工智能)。
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期间跨越了第二次工业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亲身经历了从物质匮乏到极大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信息时代造就的标准化生产的过程。现在,我们自己已经象美国人一样,不满足于左脑提供的满足,希望更多获得体验上的快感,这也是现在各种吸引眼球的“网红”现象层出不穷的原因。小米崛起过程中强调的“参与感”也是这种需求的体现,与其说当时的小米是手机生产商,不如说是手机设计商或者营销商,而做到极致的还是乔布斯。
亚洲崛起是另一个推动右脑思维的原因。亚洲若干年来一直在推动以左脑思维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正好利用价格优势接到了思维转型的机会,近几十年正是亚洲的人口红利充分发挥作用的时期,中国用优质价廉的商品和欧美的蓝领竞争,印度用同样优质价廉的人才和欧美的白领竞争,这对美国人进行双重挑战。
自动化是第三个推动右脑思维的原因。计算机程序是典型的左脑思维模式,卡斯帕罗夫被“深蓝”击败,证明了计算机对左脑思维的巨大优势。但是,丹尼尔平克 的这本书是2005年出版的,他还没有看到2016、2017年阿尔法狗分别战胜了李世石和柯洁,也没有看到shimon创作出听众无法分辩真假的音乐。人工智能似乎要在左脑和右脑思维两个方面都要碾压人类了。
其实读到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丹尼尔平克的这本书是写给美国人,准确地说是美国中产阶级看的,我们读的时候并不能全盘照搬,而更应该借鉴,亚洲崛起说明在一个时期内,在国内工作生活的人更应该一方面培养右脑思维的能力,盯着诗和远方,一方面要提高左脑思维的能力,从容应对眼前的苟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