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缘友,大家好,我是常观法行
佛观自在,道行逍遥,儒此喜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三教游西游,修行之愿必达成!
源来观道,缘来证道,愿来行道!
修行之路已开启,今天是第二回第一话李本总批和澹漪子评《西游记》。
闲话莫叙,开始:
这部分是对《西游记》第二回的评论和解读,主要探讨了孙悟空学习长生不老之术、断魔归本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李本总批说:孙悟空样样不学,只学长生不老,连猴子都如此,更何况人呢!然而世人岂止不学长生,反而追求短命之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酒、色、财、气都是导致短命的因素。世人有谁能避开这四种诱惑呢?
《西游记》中充满了寓言,读者千万不要草率放过。例如这一回中的‘水火既济,百病不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都是关于生命和修行的深刻见解。这一回中对南赡部洲人的讽刺非常尖刻,但同时也是对他们的一种鞭策。
文中说:‘穿着这样的衣服,踩着这样的鞋子,摇摇摆摆,却并没有真正的修行。’这显示了南赡部洲人只会追求物质享受,而并不真正懂得修行。混世魔王的出现也有其深意。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修行之后不能消灭魔道,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道。所以在孙悟空消灭混世魔王后,文中说:‘脚踏实地,认得是家乡。’这是灭魔成道的真实景象。读者应该仔细体会。老师父说的几句市井俚语,竟然成为了今天方士骗人的秘诀。”
“澹漪子说:孙悟空领悟菩提真理,断魔归本,是这一回中的核心主题,也是整部《西游记》的核心主题。前面已经提到须菩提祖师是神仙,那么孙悟空领悟菩提就是领悟了仙佛同源的道理。一旦领悟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说是‘得道’了。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有魔道就不能成道,有魔道而不能消灭魔道更不能成道。所以说断魔归本。断魔就是归本,归本就是菩提。如果早知道灯是火,又何必骑驴找驴呢!
舍弃了三百六十旁门左道,换来了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八万四千根毫毛,这是多么划算、多么果断的抉择啊!如果只在术、流、动、静四门中讨生活,即使吃到烂桃山的桃子,连爬云都会觉得费力。同样是水,但有水帘和水脏之分。
水帘是道,水脏是魔,只是真水和假水的区别而已。现在谈论龙虎铅汞的人,是追求水帘还是水脏呢?孙悟空五百年遭遇一次雷灾、火灾、风灾。即使成道之后,困难仍然如此之多。而现代人每天都在雷、火、风三灾之中度过,却完全没有修行的念头。即使学成了人形,穿着衣服鞋子,耗尽一生精力,又能享受几个黄昏呢?真是可悲可叹!
这一回中指点修行的要点非常明确、详细、完备,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人们如果能仔细阅读、深入体会,这一回就可以当作整部《西游记》来读,甚至可以当作《道藏》全书来读。只看孙悟空连声说‘不学!不学!’一心只追求长生不老,这种决心和毅力是无人能及的。有了这样的愿力和决心,还担心不能成道吗?
现代人往往因循守旧、苟且偷安,才得到一点皮毛知识就沾沾自喜,说:‘道就在这里了。’其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反复熟读这一回,是无法领悟其中的妙处的。”
最后是常观法行的问题,欲通大道,问题要深奥,大家好好悟哦?
1.如何理解“样样不学,只学长生”的观念?
·在古代文化背景下,为什么“长生”被视为如此重要的学习目标?
·这种观念如何影响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
2.《西游记》中“水火既济,百病不生”等性命微言如何解读?
·这些性命微言在道家或传统中国文化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它们如何与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行为相联系?
3.如何理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哲学含义?
·这句话在《西游记》中多次出现,它反映了怎样的哲学思想或生活智慧?
·这种思想如何影响了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
4.《西游记》第二回中老师父的数句市语为何成为方士骗人的秘诀?
·这些市语具体指什么?它们为何具有欺骗性?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方士和道术的何种态度或看法?
5.“悟彻菩提,断魔归本”在《西游记》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这一回目 标题“悟彻菩提,断魔归本”在整个《西游记》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它如何反映了主人公孙悟空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变化?
好了,今天咱们就到这儿。如果您喜欢本系列,欢迎点赞支持关注订阅哦。我是常观法行,咱们下期见。
文言文原文:
汇评证道西游记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李本总批:样样不学,只学长生,猴且如此,而况人乎!
世人岂惟不学长生,且学短生矢。何也?酒、色、财、气,俱短生之术也。世人有能离此四者,谁乎?
《西游记》极多寓言,读者切勿草草放过。如此回中:“水火既济,百病不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俱是性命微言也。
篇中讥刺南赡部洲人极毒,鞭策南赡部洲人亦极慈。曰:“着此衣,穿此履,摆摆摇摇,更不曾有道。”见得南赡部洲人,只会着衣,穿履,摇摆而已,并未尝有一个为道者也。
混世魔王处亦有意。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理势然也。若成道之后,不灭得魔道,非其道也。所以于小报归处,露二语曰:“脚踏实地,认得是家乡。”此灭魔成道之真光景也。读者察之。
老师父数句市语,遂为今日方士骗人秘诀。】
【澹漪子曰: 悟彻菩提,断魔归本,是此回中大眼目,亦此书中大眼目也。前既以须菩提祖师为神仙矣,则悟彻菩提,正悟此仙、佛同源之理耳。既悟此理,即名“得道”。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有魔不成道,无魔亦不成道,有魔而不能断魔尤不成道,故曰断魔归本。断魔即是归本,归本即是菩提。早知灯是火,又何必骑驴觅驴耶!
舍却三百六十旁门,换得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八万四十根毫毛,何等便宜,何等斩截!若只在术、流、动、静四门中讨生活,虽到烂桃山吃一百次饱桃,连爬云尚恐费力。
同一水也,而有水帘、水脏之别。帘则为道,脏则为魔,只是真水与假水不同耳。今之谈龙虎铅汞者,将为帘乎?将为脏乎?
五百年一雷灾,五百年一火灾,再五百年一风灾。成道之后,其难扰且如此,今人日日在雷、火、风三灾之中,而绝无办道之想,虽学成人像,着衣穿履,断送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乎?可悲可悯!
此一回内,指点道要,至明至显,至详至备,蔑以加矣。人能熟读细玩,以当全部《西游》可,即以当《道藏》全书亦可。只看此猿连应四个“不学!不学!”一心只要长生,咬钉嚼铁,刚决无比。
具此愿力,何患不能成道!今人因循苟且,才得一知半见,辄沾沾自喜,曰:“道在是矣。”毫厘千里,差谬无穷,非熟读此回万遍,不见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