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这首《兰花草》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可是其背后的故事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据传,1921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去做客,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并取名《希望》。
后来,台湾的陈贤德和张弼二人修改并编曲制作成歌,同时改名《兰花草》,并且广为传唱。演唱这首歌的人也很多,比如有叶倩文,苏小明,卓依婷,刘文正,银霞,卡洛儿,王雪晶,万方,王洁实,秀兰玛雅,朱桦,齐豫,林妙可,北京天使合唱团,敦化儿童合唱团,黑鸭子组合等等。
记忆中,我最早听到唱这首歌的是卓依婷。那时候我们乡镇电视转播站有个音乐点歌台节目。如果哪家有老人做寿,或者新人结婚,亦或小孩满月,总有挚友亲朋去电视台给他们点歌以示恭贺。点的歌多半是《祝你平安》、《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好日子》等等喜庆歌曲。但是,偶尔也会放这首《兰花草》。
这首歌比起其他歌曲来,最大的特点就是曲调简洁,朗朗上口,非常好学,听两遍就会了。所以,小时候对这首歌记忆最为深刻。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我们大别山腹地,漫山遍野都是花儿,其中兰草花尤其的多。春兰、蕙兰、建兰、寒兰、金兰、、、、、大别山地区因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别适合兰科植物生长,各种兰花在这里竞相绽放,这里也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兰科植物基因库。
每逢阳春三月,群山微翠,空气中到处散发着兰花的幽香。此时,正是采茶时节,我们跟着父母一起上山采茶。在采茶休息的间歇,小孩子们就撒欢跑到山里采兰花。小孩子都怪机灵,听老人说,洁白如玉是香兰,枯黄如柴是臭兰,香兰香,臭兰臭。所以,我们只捡香兰采回来。实际上,哪有什么臭兰,只不过是颜色的不同。但人心总是向往洁白美好的形象。小时候,山里长的兰花多不胜数,怎么都采不完。采茶回家时,将兰花轻轻盖在茶叶鲜叶上,做出来的新茶就更加的兰香扑鼻了。
家里没有花瓶,但这难不倒我们,找空着的老明光酒瓶,倒上山泉水,将兰花插到里面。这样一个简易的花瓶就完成了。卧室放一瓶,餐厅放一瓶,堂屋放一瓶,多出来的就都放厨房吧。这样满世界都是兰花香。
正常兰花的花期半个月左右。老家有规矩,采回来插在花瓶里的兰花谢了不能扔在地里,一定要扔到屋顶上,这表示对兰花姑娘的尊敬,并祈祷明年兰花再盛开。如果扔到地上,兰花姑娘就生气了,明年再也不开了。
所以,等到花谢了,我们就从房中拿出兰花,站在院子里,使出吃奶劲一甩,给扔到屋檐上。兰花落在瓦楞上,哗哗作响,只要不掉下来,就表示兰花姑娘收到了你的祷告,明年会继续盛开。
说到兰花姑娘,在我们老家还有一个传说。当然,这个传说跟岳西翠兰的来源也有关系。故事是这么说的,明崇宗九年(1636年),张献忠率部攻占岳西后,因兰花众多,故将这里命名为兰花县。在兰花县姚河乡境内,有一个叫兰花的姑娘,美丽娴淑、心灵手巧,用山中浸染了兰花香气的野茶炒制出新茶,该茶外形芽叶相连,舒展成朵,色泽翠绿,形似兰花,香气清高持久,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醇浓鲜爽,叶底嫩绿明亮,广受大家好评。一年,有位徽州茶商慕名携巨资来到当地,高价专购兰花炒制的茶叶。由于家贫,懂事的兰花姑娘,为了给家多挣钱,就不分昼夜,拼命采呀、炒呀,结果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当地人为了纪念兰花姑娘,就将她炒制的茶叶叫兰花茶,也就是今天的岳西翠兰的前身。
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但是大别山兰花也好,岳西翠兰也好,那都是真正的好宝贝。但是,随着兰花成名的同时,也引来一批批野生兰采挖大军,大别山野生兰花资源因此遭遇灭顶之灾。如今,在我们岳西当地,几乎再难找到一棵像样的兰花。有的只是杂七杂八残次的品种。因为利益的驱使,好多人都上山挖兰花,而且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这种挖掘完全是破坏性的挖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挖回来,卖得掉就卖掉,卖不掉扔了拉倒。完全没有保护意识,只顾着眼巴前的这一丁点利益。
真不知道,再这样下去,大别山兰花会不会伴随着《兰花草》这首歌一样,渐渐消失在苍茫大地。而老辈的预言可能真的要应验了。兰花往地上扔,明年兰花姑娘就真的再也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