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网剧《隐秘的角落》,全剧已播完,豆瓣依然保持9.2的高分。剧情炸裂,越看越上瘾。
故事发生在海滨小城,三个小孩在山上玩耍时,阴差阳错的用相机完整的记录下了一场看似天衣无缝的谋杀。
从此,一位奥数代课老师和三个孩子的命运牢牢纠缠在了一起。
一开始,我还在担心三个孩子的安危,随着剧情发展,发现,所谓隐秘的角落,正是最看似不可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操控者,特别是三个孩子中的高智商学霸朱朝阳。
据说,这部剧最开始差点取名“朝阳东升”,隐喻着学霸少年朱朝阳如何一点点成长为2.0张东升的心路历程。
《隐秘的角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和关注,不仅在于其故事性和悬疑性,同时也是一部“家庭教育剧”——剧中所展现的家庭教育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甚至有网友说感觉穿越回自己的童年。
因此,在结尾,导演意味深长的写下:献给童年。
好孩子朱朝阳,在成长的过程中,到底暴露了哪个家庭教育的问题呢?
1
压迫和窒息的爱,让孩子沦为情绪工具
朱朝阳母亲周春红,刚开始出场并不多,大部分都只是出现在电话里,寥寥数语,刻画出一个典型的和儿子相依为命的单身母亲。
但每次交流,朱朝阳似乎都有点冷漠和刻意的疏离。
随着剧情深入,生活细节开始一一呈现,周春红打电话给儿子,说中午吃鱼,朱朝阳并不热情,甚至有点不开心。
中午餐桌上出现了鱼,而周春红看着不吃鱼的儿子,一个劲的说“吃鱼好,吃鱼补脑”。
她利用“为你好”这个措辞,让朱朝阳无法拒绝,所以只好吃了一点。
剧情到这里,只是微微展现了周春红有点控制欲,但依然是个好妈妈。
但接下来,朱朝阳生日后回家,已经吃不下任何东西的他,面对周春红问要不要吃长寿面时,为了满足她,硬撑说吃得下,说明朝阳习惯于委屈自己来满足母亲。
而周春红真的怕儿子生日会没吃饱吗?很明显,不是。
随之而来的名场面,就把这个家庭的关系全部揭开了。
很多人都说看了之后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那种深深的压迫和窒息。
她在无意中当着朝阳的面,说出了和马主任的关系。
晚上睡觉前她给朝阳递牛奶,温和甚至有些小心翼翼,但是朱朝阳说太烫一会喝,她立刻变得不高兴,拉下了脸,接下来她喝了一口牛奶,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牛奶不热,温度正好。喝凉的对胃不好。
“为你好”又一次出现,压迫性的目光让人无法拒绝。所以朱朝阳别无选择,一口气把奶喝了。
明明是一件简单而温情的事情,为什么会能够如此的让人心生讨厌呢
喝完后,她想为朝阳搽嘴巴,朝阳本能的退缩了,那一刻,周春红眼神一下就变了,但她选择了克制和隐忍。
朱朝阳说:其实你可以告诉我。
这句话,是儿子在主动和母亲进行沟通,表示自己明白母亲为自己的付出,同时他愿意站在母亲的角度,去关爱母亲,支持母亲。
可周春红却只看到了羞辱,于是立刻爆发:你懂什么?你只要好好学习,快快长大,等你长大,一切就都好了。
这句话,吼出了她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需求,可这对儿子而言,是沉重的负担,她只看到了自己的牺牲,甚至被自己的付出而感动了。
她没有关注过孩子的心理,也没有平等的交流过,从来都只是要求,要求好好学习,要求不要吃垃圾食品,他们从来没有有效交流,从来没有把朱朝阳当成是独立的人来看待。
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的朱朝阳,在医院里终于和母亲有了一次真正的交流。
他第一次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周春红认为他站在了父亲一方帮助他们。这让她十分绝望,因为她认为自己为了儿子牺牲最多,付出最多,却不如那个出轨不管家庭的父亲,在她执意让儿子说出真相的时候,儿子居然没有听话。
朱朝阳一句话说出了母子关系的真相:其实你们都只在乎自己而已。
这个世界总是大人在犯错,小孩在买单。而小孩总有一天也会成为大人。
别让亲子间的感情成为要求孩子改变和服从的一种「情绪勒索」
2
情绪勒索
情绪勒索其实它指的就是如同上面提到的周春红和朱朝阳的互动
有时候我们为了维持跟某一些重要的他人的关系,在过程当中对方有一些言行让我们会有一种被贬低,被威胁或者是被勒索的感觉,为了降低心中这种焦虑的感觉,我们会刻意做出一些我们不想做,但是配合或符合对方期待的事情,这个叫做情绪勒索。
更直白的说:
我为了要回应你的要求而做了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因为如果我不这么做,不顺从你的要求的话,我会处在一种很焦虑的感觉,我会处在一种很害怕的感觉。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情绪勒索很可能是从小长大的过程当中曾经被对待过的方式。而勒索我们的人可能来自我们的家人,可能来自我们的配偶或伴侣,也可能来自配偶或伴侣的亲人等等,或者是来自同事、学校或求学时期的任何人。
(周慕姿老师的这本书,很值得一看)
而这种勒索,他常常会用不同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透过「我对你这么好,你都不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吗?」的模式来让对方产生愧疚,进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如果你真的爱我⋯⋯」、「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怎么可以这么自私⋯⋯」总是说这种话,利用你的感情、责任感和愧疚心理不断地向你提要求,操纵你、压榨你。
3
亲子互动,是情绪勒索的重灾区
为什么我们不经意间就会对孩子使用情绪勒索?
我们通常在面对孩子不顺从、不受教或是不规范的行为时,我们都会生气,生气孩子不听话,违抗我们。
有时候我们没有太多的耐心去思考孩子的状态,但是孩子的行为的确就在当下造成我们的困扰。
这种困扰可能是对孩子行为的不顺眼、对孩子不长眼的厌烦、对孩子不顺从的愤怒等等。
这些失控让我们不舒服,所以最快夺回控制权的方式,就是用匮乏和情绪勒索的方式让孩子就范。
什么是匮乏呢,就是让你面临一个不安全的情绪,然后引发你的担心或害怕,逼你服从和改变。
送去别人家、不要你了、不给你吃东西、或是情感上的冷淡不理睬,都是让孩子处在匮乏(不安全)的状态。
虽然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会希望他人改变,但我们也知道他人不太可能会遵照自己的意思,这样的希望多少会有点克制,但面对亲近的父母或孩子,这样的期望反而非常强烈。
让我们忽略了,即使亲如家人,对方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周春红为了朱朝阳一味的付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和老师顶撞,偷偷摸摸不公开恋情,换工作回市里,所有的选择看似都是为了朱朝阳。
其实是在不断的告诉对方「你欠我的」,所以你无法离开我,否则就将背负巨大的愧疚感。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用「你欠我的」模式与人建立关系的人。
当孩子学习不努力时,妈妈苦口婆心,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自己这些年照顾孩子的不易,潜在的意思,就是在责备孩子「你欠我的」。
两口子吵架,老婆跟老公一笔笔算这些年她为这个家做了多少贡献,她传递的也是「你欠我的」。
当他们在传递这些信息时,他们期待的是用这样的方式控制对方,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果变成希望对方改变,控制对方行为的工具,不就是「情绪勒索」了吗?
其实稍微清醒一点,就不难戳到问题的本质:就因为你爱我,我就要对你言听计从?因为你为我付出,我就必须要以违背自我意愿的方式去回报?因为你爱我,我就得受委屈被操纵?
被一个人爱,应该是这么受罪的事吗?
生长在这种家庭的孩子真的很倒霉,仿佛一出生就背负了一种原罪 — 她要为别人的不幸负责。
4
一味地付出其实是一种懒惰和逃避
实际上,「一味付出」只不过是为了掩饰勒索者不敢面对未来,不敢改变现状的懦弱和懒惰。
比起揭竿而起,对自己糟糕的生活说不,勇敢地跳出生活的泥淖,勒索者更愿意「一味付出」。
因为相对来说,付出更安全、更省事,与其将自己置身于巨大的未知之中,去为了未来的生活披荆斩棘,还不如把自己的人生选择强说成为别人做的牺牲。
这样既可以规避改变生活的风险,还可以让自己选择留在旧世界中的理由充满忍辱负重的悲壮气息,显得无比伟大。
然而,以上还不是最可怕的情形,最可怕的是有的人明明没有被谁勒索,却被自己绑架了。
因为他们为某个人牺牲得过多,如果否定了这个人,就等于否定了曾经的自己。
为了不让那些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统统变成人生的沉没成本,他们宁可陷入不断付出以维持现状的烂泥潭中。
无论是遭遇情绪勒索还是被自己绑架,一旦陷入这个困局,就很难挣脱,人会变得不快乐、没有爱,不仅无法享受生活,心理上也要背负沉重的负担。
5
一个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爱自己
人最大的心结,是眼里只有别人的错误,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却看不透所受的伤害往往都是自找的。
一个真正有爱的能力的人,一定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让自己活得晴朗且明亮。他们会让身边的人感到温暖和舒适,而不是以爱的名义把大家都拉到阴雨连天的阴霾天空下一起淋得浑身湿透。
懂得爱自己的人,根本没心思去为难别人,更没时间拿自己的「不幸」去情绪勒索别人。
懂得爱自己的人,把自己整理得很好,既能分享快乐,也能解除他人痛苦。即便不说话,他的存在,也是一个发散祥和稳定磁场的基地台,让人不知不觉想靠过来。
6
「爱」与「勒索」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感模式
勒索者是紧张的、虚弱的,内心有爱者是笃定的、放松的。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接收原生家庭里一切好的和坏的样貌,然后代代相传。
人活一辈子,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谁也别为谁过度付出,谁也别总把为别人的付出当成大事。打开自己心灵的枷锁,好好活出自己,不要让自己和孩子仅有的一生,变成一片迷雾。